邢智倉 郭加玉
摘 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與調整經濟結構成為新常態下我國經濟運行的兩大主要特征,尤其是經濟增長由傳統過度依賴要素投入引領經濟發展的模式,在新時期暴露出極大的弊端。中西部地區作為我國資源豐富的地區,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中一直將資源、能源開發利用作為推動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手段。如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合理開發利用經濟要素,促進地區經濟長久穩定發展,將是新常態下中西部地區實現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新常態;中西部地區;三大經濟地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創新驅動
一、引言
在過去的三十年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國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經濟總量不斷提升與人民生活質量穩步提高取得顯著成績。然而,我國現階段經濟增長依賴于大量消耗自然資源,而忽視創新驅動與技術進步帶來的效益。新常態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便是要打破傳統經濟發展思路,走更加具有效率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新型的經濟發展道路,構建經濟、社會與生態“多重效益相結合”,投資、消費與出口“多種動力”協調拉動的經濟增長方式。
二、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狀況與問題分析
“三大經濟地帶”的提出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格局與水平的不斷提高,經濟發展水平與速度雖然存在地區性差異,但整體經濟發展狀況與人均生活水平等都得到明顯改善。東部沿海地區憑借優勢區位因素,響應國家政策號召,積極努力借助地區擁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力資源與資本等率先發展起來,而中西部地區因基礎設施欠缺,資本與技術投入相對不足等,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現階段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狀況主要變現在以下方面:
1.基礎設施得到不斷完善,經濟發展速度得到明顯提升。中部崛起與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伴隨著青藏鐵路的貫穿以及新一輪高鐵建設,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得到不斷完善。與此同時,中西部地區憑借豐富的礦產資源,積極推動裝備制造、能源、化工等重工業產業發展,尤其是我國能源基地,如山西、內蒙古等,為中西部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中西部區域內部存在明顯的差異,表現在:以內蒙古為首的經濟增長速度的到明顯提高,成為引領中西部經濟發展強有力引擎。而與之相鄰的山西地區,經濟增長速度緩慢,經濟轉型發展與產業調整面臨巨大壓力。
2.工業體系相對完善,重工業產業比重較大。陜西、山西、黑龍江、內蒙古等中西部省份,立足豐富的煤炭等礦產資源的基礎上,率先將重工業作為重點發展的產業類型。圍繞著裝備制造、鋼鐵、冶金等行業作為主要的產業類型,中西部地區迅速發展出一批有實力的企業,如包頭一廠等,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新常態下,調結構與轉方式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領域重點關注的問題,尤其是中西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為我國整體的經濟運行提供能源支持等,因此,對中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與轉變發展方式提出了要求。
3.產業發展科技投入相對較低,創新產出能力較弱。與東部地區相比較,中西部地區首先存在著發展滯后性的問題,經濟發展水平成為影響中西部地區的重要因素,因此,教育科技等方面相對東部地區而言具有滯后性。雖然同等現實國家宏觀政策扶持,但東部地區高校科研院所等發展狀況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尤其是北京中關村等,更是了全國的人才與科技的聚居地,并因此帶來企業創新產出能力的區際差異。需要中西部地區轉變傳統的要素投入模式,積極參與創新驅動,加大科技投入研發力度,推動企業創新產出能力與經濟效益的“雙重”提升。
三、對策建議
1.進一步完善中西部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提供均等化的基礎設施服務,將會對縮小中西部與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基礎條件方面的差異,推動區際間經濟發展協調化。與此同時,基礎設施除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之外,也是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將有助于夯實中西部地區經濟的基礎,提升中西部地區的居民生活水平。基礎社會的建設,尤其是交通設施,將會成為推動中西部地區與東部聯系,乃至實現周邊國家貿易往來的重要途徑。
2.調整產業結構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并舉,不斷推動中西部經濟發展。轉變現行產業結構過于倚重重工業的局面,在產業結構調整與轉變發展方式的過程中,豐富經濟發展的產業類型,發掘新的經濟增長點。如,中西部地區擁有良好的自然條件,可以優先發展旅游等服務產業。將服務產業作為新常態下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頭戲,將有助于消化中西部地區過剩勞動力,提升經濟發展水平的同時,縮小與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
3.提升企業創新產出能力,實現創新驅動。創新要素投入機制與創新經濟發展方式將會成為影響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新常態下,創新驅動戰略成為企業乃至地區實現經濟效益明顯提升的重要途徑。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依賴于提升地區創新能力。因此,為實現中西部地區經濟長久穩定發展的目標,,縮小與同步地區經濟發展差距,需要定向引導經濟要素的流動,更加將科技創新作為企業乃至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張來明,李建偉.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重要思想的科學性與理論含義[J].經濟縱橫,2015(3):1-6.
[2]黃泰巖.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目標、道路和動力[J].經濟學家,2015(5):5-12.
[3]張文麗等.城鎮化進程與農民收入增長的動態相關性.經濟問題,2014(10):113-116.
[4]夏天.創新驅動過程的階段特征及其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啟示.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0(2):124-129.
[5]郭加玉.呼包鄂經濟圈產業分工與合作戰略研究.現代商業,2015(5):89-90.
作者簡介:邢智倉(1991.7- ),男,漢族,專業: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主要研究方向:人口與發展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