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的一天,記者到巫山縣騾坪鎮義和村采訪。
在陡峭的山路上,記者遇到了村民謝艷秀。
她背著一筐土豆,滿頭大汗地向上行進。
“不通公路,運送物品全靠肩挑背磨。”謝艷秀說。
到達義和村時,已是日落黃昏。
敲開農戶家門,晚飯已上桌,清一色的土豆。
在這個海拔1800米的村莊,家家都是如此。
“滿山都是石頭,種別的不成。”謝艷秀說。
“巫山山地面積占96%,找塊平地都難。”巫山縣一位干部說。
義和村的地理條件,是地處秦巴山區和武陵山區的重慶14個區縣的縮影。“開發難度大,生態脆弱,不適合大規模發展工業。”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慶育說。
但當時一些區縣卻在想方設法大力發展工業。“GDP增速是主要考核指標,要保增速,就必須大力發展工業。”一位干部無奈地說。
直轄16年來,重慶經濟持續發展,但各區縣功能定位不清的矛盾日益顯現,導致區域產業同質化、招商引資惡性競爭、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如果發展理念不改變、發展模式不轉換,重慶發展將成空談。
2013年9月,市委、市政府推出重大改革舉措——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
戰略既定,如何才能讓區縣按照功能定位“一張藍圖繪到底”呢?
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好考核“指揮棒”。
于是,市委將“優化考核推動區縣科學發展行動”作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五個專項行動之一,決定改進完善區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辦法。
如何優化考核?推動差異化考核改革成為必然。
“糾正‘一刀切做法,根據不同功能區域劃分,差異化設置考核指標,賦予不同考核權重,引導區縣實現差異發展、特色發展、科學發展。”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考核辦副主任唐小平說。
差異化考核一推出,區縣發展定位不清、產業同質化、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立即被迅速扭轉。
2014年12月,巫山層林盡染,游人不絕——巫山紅葉節,接待游客37萬余人,旅游收入3.2億元。
這兩個數據,讓巫山縣委書記李春奎喜上眉梢:“這或許能為巫山縣2014年考核加上兩分。”
對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不再考核GDP增速和工業增加值,而是側重考核特色效益農業、旅游發展、扶貧開發、生態環保。
“于是,我們推出了‘3+7”旅游發展戰略:打造3個5A級景區,培育7個4A級景區。”李春奎說。
方向一變,效果立顯。
“2014年,巫山接待游客8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27億元。”李春奎說。
跟巫山一樣,在新的考核“指揮棒”引領下,各區縣各安其位,積極探尋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的最優路徑。
于是,全市一體化、區域發展差異化、資源利用最優化和整體功能最大化的科學發展交響曲,開始在巴山渝水間激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