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物雖然是一門自然學科,但有許多生物學概念和規律都是微觀的,抽象的,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必要利用合理的教學手段將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具體化,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本文簡要介紹了幾種教學手段。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069-02
高中生物學中的基本概念、規律相當多,許多生物學術語概念所反映的原形都是我們用肉眼無法觀察到的或實際操作時費時費力或以目前條件根本無法達到的,因此相對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說,這些內容比較抽象,教師在教學中也會感覺到難度較大。
一、合理運用模型建構,由具體到抽象
模型建構是自然科學研究中一種常用的方法。當研究對象難以直接操作或研究時,可以考慮模型建構的方法。生物新課程教材中,不少地方運用了模型建構的原理或方法介紹了有關生物學知識,如概念圖、概率計算、樣方調查、細胞模型,DNA的雙螺旋結構等等,甚至在生物新課程教材中有一個專門的知識鏈接就是模型建構。
以DNA雙螺旋結構為例,模型建構的一般步驟為:1、了解構建模型的基本構造;沃森和克里克以威爾金斯和富蘭克林提供的DNA衍射圖譜的有關數據為基礎,推算出了DNA分子呈雙螺旋結構。2、制作模型構建的基本原件(單位);在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DNA分子是由四種脫氧核苷酸為基本單位。3、了解各基本原件之間的關系;沃森和克里克嘗試了多種連接方式,經歷了多次失敗后,終于確定了磷酸—脫氧核糖排列在螺旋外部,堿基排列在內部的雙鏈螺旋。并確定的A與T配對,G與C配對的堿基互補配對原則。4、然后按照相互關系連接各基本原件,建構最終模型。5、檢驗與修補。沃森和克里克的雙螺旋結構模型與拍攝的X射線衍射照片比較,完全相符。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合理運用模型建構的教學方法,將模型建構與生物學常規教學有機融合。一是教師可以用現成的模型進行教學,按照建構模型的一般步驟,從部分到整體,再到空間結構。也可以將整體模型拆解,由整體到部分。一步步引導學生認識模型所代表的生物學知識,由具體化的模型理解抽象的概念或規律。二是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內容和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操作,這不僅讓學生從實際操作中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二、合理運用媒體技術,將抽象內容形象化、具體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提到迅速的推廣和普及,它集文字、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為一體,具有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符合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以及學生認知事物的規律。生物課堂中利用多媒體教學,把平面的變立體,把靜態的變動態,這樣不僅能很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將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具體化,有效地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例如,減數分裂中染色體形、和數目的變化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但由于這部分內容是微觀,動態的變化過程,學生看不到,摸不著,相對比較抽象,學生難以準確認知。教師可以盡可能的利用多媒體課件,以PPT動畫或flash動畫的形式將減數分裂的過程動態的展示出來,或者利用網上的科普小視頻,直觀展現減數分裂的過程。再如,在“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的教學中,雖然課本上有相關圖解,但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學生自主學習時,大部分學生難以將轉錄和翻譯的過程真正理解到位。應用多媒體動畫展示教學,將轉錄和翻譯的過程以圖解和動畫的形式分別展示,然后教師適當講解,這樣形象地展現了教學內容,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合理應用多媒體教學,能夠化繁為簡,使抽象的問題變得生動形象,使教學更具有感染力,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的觀察、分析和理解能力也能得到相應提高。
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教師應注意以下幾方面,一是教師要恰當選擇應用多媒體教學的內容和時機,以達到幫助學生化解難點,化抽象為形象的目的。不能不管內容是否適用,所有內容都用媒體教學,這樣會使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甚至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二是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時,先要弄通、吃透教材,明確教學目的和重點、難點。在此基礎上,根據教學情況、學生實際,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遴選內容,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特別是從網上下載的課件,使用時一定要結合自己學生的實際,進行恰當的修改,否則,對別人來說是一個好課件,對你及你所教的學生不一定就是好課件了。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不要存在“為了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而用課件”的思想。再有就是從網上下載現成的課件時一定要注意,在圖片和動畫中有可能會出現知識性錯誤,由于制作水平和技術條件限制,網上許多課件粗制濫造,教師一定要慎重篩選,對有問題的課件一定要修改后再用,或者棄而不用。
三、運用類比法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內容和規律
類比法,是指由一類事物所具有的某種屬性,可以推測與其類似的事物也應具有這種屬性的推理方法。其結論必須由實驗來檢驗,類比對象間共有的屬性越多,則類比結論的可靠性越大。在課堂上運用類比法教學,我們只需要用類似的事物來比擬被說明的概念或理論,從而使學生獲得鮮明、生動完整的新概念、新理論,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例如:在學習染色體組時,我們可以將染色體組類比為學生值日分組。條件是:完成值日工作要有明確的分工,每一組中有掃地、擦黑板、收垃圾、擺桌凳各1人,共4人;全班共有24人。問題:如果你是分組人,做每一項工作的各有幾人(比做同源染色體)?答:6人。一共可以分為幾個值日組(比做染色體組)?每組有幾人(比做每個染色體組有多少條染色體)答:6組,每組4人。這樣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染色體組的概念,同時做每一項工作的6人中,分到哪一組中是可以隨機安排的,例如收垃圾的其中一位同學,可以分到6個值日組中的任意一個,這也可以用來類比同源染色體的分離和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在學習反饋調節機制是生命系統中非常普遍的調節機制,為了讓學生理解其概念,教學中,我們可以將激素調節中的負反饋調節類比為空調的負反饋調節。合理利用類比教學的方法,充分得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或知識進行類比,能夠將抽象的、微觀的生物學概念和規律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往往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真正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與掌握。運用類比方法時,一定要有針對性,切忌漫無目的胡亂搬湊。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應該有意識地發掘類比因素,把平時積累的類比資料選入教案,有的放矢;在研究兩個概念的共性和個性時,類比項目要適量,盡量抓住最本質的內容類比,可以適當進行啟發,引導學生思考,達到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
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依據生物學科的特點,根據學生情況,合理運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將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具體化,提高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