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紫垠+徐乃林+梁宏衛
摘 要:2010-2013年,寶雞鄉村人口逐年減少,糧食面積逐年減少,糧食單位面積產量提高,糧食總產量相對穩定。農林牧漁總產值、增加值的提升,主要得益于農業產值、增加值的快速提升。農民人均純收入持續增加。為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該文提出合理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合理使用農業生產資源、建立農業氣候資源變化決策系統等措施。
關鍵詞:寶雞農業;變化;方法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5-11-03
2010-2013年,寶雞農業快速發展。根據在鄉村人口、農作物種植面積、糧食產量、畜禽奶產量等方面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特點,探討推動全市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途徑與方法。
1 鄉村人口變化
2010-2013年,隨著城鎮化腳步的加快,鄉村人口逐年減少(見表1)。部分新型農業生產者通過土地流轉、土地托管等形式,土地使用面積逐漸擴大。全市鄉鎮數由2010年的127個減少為2013年的96個,行政運行效率間接提高?;鶎愚r業工作者的服務對象逐漸減少,服務面卻在逐漸增大,服務要求越來越高。亟需提升農業工作者隊伍素質,尤其是實踐和指導實踐的能力。
表1 2010-2013年寶雞鄉村人口變化
[年份\&鄉村人口
(萬人)\&鄉村戶數
(萬戶)\&鄉鎮數
(個)\&行政村數
(個)\&2010年\&276.22\&70.40\&127\&1729\&2011年\&272.90\&70.29\&96\&1729\&2012年\&270.13\&69.88\&96\&1729\&2013年\&270.00\&69.81\&96\&1729\&]
2 農業生產指標變化
2010-2013年,糧食面積雖然有所減少,但由于農業科技進步,新優品種增加,栽培方法改進,作物病蟲害防治到位,糧食單位面積產量提高,糧食總產量表現相對穩定(見圖1)。2011-2013年糧食面積比較穩定,但隨著農村人口結構變化,小面積種植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積極性逐漸減弱,而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體系還很不完善。在小規模農業生產向適度規模生產經營“過渡”的階段,基層農業工作者不僅要向傳統小戶服好務,更要向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服務。從穩定糧食產量和確保糧食安全的角度考慮,加強政策和技術服務尤為重要。
圖1 2010-2013年寶雞糧食面積和總產變化
夏糧面積比秋糧面積相對穩定,秋糧面積雖然在2011年突然減少,但之后呈現增長趨勢。2010-2013年,小麥面積和產量均呈現出大小年現象。2011-2013年,玉米面積逐年增大,產量也隨之提高(見圖2)。
圖2 2010-2013年寶雞夏糧等面積和產量變化
2010-2013年,糧食面積呈緩慢減少趨勢,水果、蔬菜面積表現出逐年增加趨勢(見圖3)。耕地從糧食種植逐漸向水果、蔬菜等經濟作物種植方向轉變。隨著城市發展,規模擴大,地力、地勢較好的耕地面積也在逐漸向基礎設施領域流動。蘋果、獼猴桃和蔬菜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產量也逐年增加,尤其是蔬菜產量增速逐年加快。千陽、鳳翔蘋果、眉縣獼猴桃、太白山蔬菜等多種經濟作物品牌不斷壯大,帶動了一方產業,富裕了農民。這固然是件好事,但居安思危,從中長期看,一切產業的發展都要建立在基本糧食安全的基石之上。因此,發展適度規模農業生產經營勢在必行。
圖3 2010-2013年寶雞水果等面積和產量變化
2010-2013年,雖然糧食產量有波動,但農林牧漁總產值、增加值穩步提升(見圖4)。農林牧漁總產值、增加值的提升,主要得益于農業產值、增加值的快速提升。結合圖1、2、3可以發現,水果、蔬菜等經濟作物的快速發展,對農民增收的作用顯著。2010-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明顯增加(見圖5),年增長在1003元至1300元之間。如何既保證基本糧食作物生產安全,又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基層農業工作者需要時刻兼顧的問題。
圖4 2010-2013年寶雞農業產值和增加值變化
圖5 2010-2013年寶雞農民人均純收入變化
3 思考與建議
3.1 合理開發農村人力資源 全市鄉村人口呈減少趨勢,現有人口以老人、婦女和兒童居多,但不乏有堅持從事農業生產和返鄉二次創業的年輕人。同時,走出大學校門,樂于到農村打拼事業的有志青年也有很多。他們將是今后農業生產的骨干力量。因此,一方面,對愿意到農村創業的年輕人群體需要給予生產、生活上的政策傾斜。另一方面,需加強基層權力監督,確保對老人、婦女和兒童等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政策能夠順利落實。在職業農民培育方面,探索現代農業生產技能等級認定、資格準入等制度和配套優待辦法。依托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發展,合理開發農村人力資源,構建復合型農村人才隊伍,培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發展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之間和諧的互動關系[],推動農業更好發展。
3.2 合理使用農業生產資源 利用3S(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等現代信息技術,明確基本農田位置、面積、用途等長期固定信息。建立市、縣、鎮、村4級耕地紅線保護監督機制,嚴格保護農業土地資源。兼顧經濟和生態效益,探索適合各縣、鎮、村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生產比例,既能收獲金山銀山,又不破壞綠水青山。加強農產品訂單生產和信息化平臺建設,最大限度減少生產過剩所造成的資源浪費。發掘零散光熱水資源,適當發展立體農業,探索特色農業新的增長點。深入研究和大力推廣綠色增產等生態農業發展新模式,節省農資投入成本,保護環境資源。探索市場化農業服務企業發展模式,如撂荒土地管理公司,通過有關部門授權和協調,耕種農民不愿意種的土地。科學有效地使用撂荒的土地開展農業生產,增加糧食總產量。
3.3 堅持可持續農業發展道路 為了盡快實現農藥使用量、化肥施用量零增長目標,亟需結合農民小戶生產和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適度規?;a實際,兼顧農業生產成本控制和生態環境保護,根據不同生物之間相互制約等生態學原理,應用高效立體種養、節水農業、化肥高效利用與控制、農業微生物應用、生物防治、生物制劑應用、溫室與庭院利用、生物養地、農業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等技術[2-3],建立農業生態工程技術體系。依靠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來維持或恢復良好生態環境,防治農業污染[4],保障農業長期可持續發展。
3.4 建立農業氣候資源變化決策系統 大部分農業生產受氣候影響較大,因此,科學、及時、有效地應對氣候變化成為保證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利用現有農業氣候資源歷史變化信息,建立基礎農業氣候資源變化數據庫。通過統計與分析,發現遺漏項,補充必需指標,完善現有農業氣象站(試驗站)。結合信息技術,運用數學建模等方法,實時預測短、中、長期可能出現的農業災害,為科學、及時決策提供依據。針對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產生的影響,應全面考量開墾耕地質量、產能及其生態效應,轉變一味追求耕地數量的做法,適時制定邊際后備土地資源開發整治的地域類型區劃及其中長期規劃[5]。
3.5 加強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 我國依靠世界1/10左右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近1/5左右的人口,化肥和農藥固然占據很大比重,但歸根結底,傳統農業生產經驗、先進農業生產方式起了很重要的作用[6]。因此,結合妥善發掘、繼承、保護和利用傳統農藝等農業文化遺產對農業長遠發展至關重要。
3.6 加快農藝農機融合技術推廣力度 農藝農機融合程度的提升,能夠大大提高生產效率,縮短農耗(下轉75頁)(上接12頁)時間。如秸稈機械化還田、覆蓋技術,能夠有效抑制土壤水分蒸發,提高土壤肥力[7],推廣該技術對全市渭北旱塬保護性耕作具有重要意義;機械化調控灌水方式能夠高效利用農業水資源,保證節水灌溉,減少大水漫灌和壟溝的輸水損失;機械化防治作物病蟲害具有快速、高效、防治面積大等特點,能夠顯著減少農業生產損失。隨著計算機技術,微處理技術,傳感與檢測技術,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及其在農業機械上的成功應用,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農業機械的面貌,極大地促進了產品性能的提高[]。因此,根據全市農藝特點,引進、改進相配套的農業機械,對推動全市農業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勇.依托新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問題研究[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10,12(4):9-12.
[2]閔慶文,歐陽志云.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學思考[J].農村生態環境,1998,14(2):40-44.
[3]李文華.生態農業——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4]楊修,章力建,李正,等.農業立體污染防治的生態學思考[J].生態學報,2005,25(4):904-909.
[5]劉彥隨,劉玉,郭麗英.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生產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0,18(4):905-910.
[6]趙立軍,徐旺生,孫業紅,等.中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2,20(6):688-692.
[7]陳素英,張喜英,邵立威,等.農業技術和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產量和蒸散量的影響[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1,19(5):1039-1047.
[8]徐瑞清,王寶濟,楊文麗,等.由《農業機械學報》載文看我國農業機械的現狀和研究方向[J].農業科學,2013,3:41-43.
(責編:張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