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琴
摘 要:該文通過對龍巖市家庭農場情況調研,針對家庭農場發展中的特點、障礙因素,提出了加快龍巖農場發展對策。主要包括:加大項目扶持力度,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執行稅費減免政策等。
關鍵詞:家庭農場;發展;對策建議;龍巖市
中圖分類號 F32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5-13-02
家庭農場是以農戶家庭為基本生產經營單位,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此作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為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龍巖市對具有一定規模的種養大戶,按照“生產有規模、設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經營有效益”的要求,對農業規模經營的各類主體進行分類指導,培育了一批示范性家庭農場,促進了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1 龍巖市家庭農場現狀
目前,全市累計發展家庭農場2 729個(其中工商注冊2 372個),其中:種植業1 661個,占60.9%;畜禽養殖業480個,占17.6%;水產養殖業74個,占2.7%;林業154個,占5.6%;種養結合類298個,占10.9%;旅游休閑37個,占1.4%;其他類型25個,占0.9%。共經營土地面積1.63萬hm2,場均經營土地5.97hm2,其中:流轉經營土地面積0.59萬hm2,占36%。全市家庭農場中家庭從業人員數達10 038人、常年雇工3 456人。農場家庭從業人員人均收入8~10萬元。家庭農場的發展激發了農民創業投資的熱情,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1 規模經營效益較好 我市按照主體職業化、經營規模化、管理規范化、生產標準化、營銷品牌化的“五化”標準,培育和扶持一批經營規模大、人員素質高、綜合效益好、示范作用強的100家市級示范家庭農場,這些農場發揮了典型帶動示范引領的作用。如長汀縣河田鎮的種糧大戶傅木清,在經營66.67hm2優質稻家庭農場的基礎上,2008年7月成立遠豐優質稻專業合作社,種糧面積擴大到目前的133.34hm2。2014年5月,中科院院士謝聯輝在該合作社成立院士專家工作站,開展水稻超高產栽培及農藥的使用課題研究獲得成功,該社實行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效率提高成本降低。2014年,該社水稻平均723kg/667m2,同比增長10%,667m2年增加收入600~800元。旗下10家的家庭農場,如綠豐等規模較大的優質稻家庭農場都實行了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稻谷農殘遠低于國家標準。遠豐合作社的糧食生產基地,還被農業部評定為“無公害農產品認定基地”。一條大米加工自動化流水線,在河田集鎮開辦營業,成為遠豐合作社農產品直供點,實現產、加、銷一條龍的綠色生態綜合效益較好的示范引領農場。
1.2 主導產業基本覆蓋 我市家庭農場發展類型有種植類、養殖類和種養結合類3種類型,一些家庭農場更積極向二產、三產延伸,實現對糧食、蔬菜、茶葉、水果、養殖和林業等主導產業基本覆蓋。如漳平市新橋溢香源家庭農場先后投資200多萬元,建成標準化養殖場,并長期雇請村里的婦女當幫工,引進擴繁巴馬香豬,并在苗木間種上黑麥草、狼尾草等香豬喜歡吃的牧草。同時,在山谷挖了5口0.4hm2多的魚塘,發展“豬—沼—漁—樹(草)”一體的立體生態養殖。該場以養殖巴馬香豬和池塘養魚為主,兼營水果種植和造林,同時開展休閑垂釣,野飲烤香豬等,把農業生產與休閑旅游結合起來,拓展了生產經營范圍,增加了農場收入。
1.3 示范帶動能力較強 我市家庭農場主大部分是農業種植、養殖能手,有的在外創業后返鄉發展農業,還有一部分過去為村“兩委”骨干,都具有愛學習、肯鉆研、市場意識強的特點。他們利用承包荒山荒坡、租賃和流轉土地發展家庭農場,通過精細化管理、市場化經營,大幅度提高了家庭的收入,還輻射帶動了周邊農戶的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如新羅區洋畬村明星柑桔家庭農場主李明星,曾任村支部書記,帶動周邊12戶果農200多hm2特早熟蜜柑實施標準化栽培技術,平均1 669kg/667m2,與未貫標的普通栽培相比,增產445kg/667m2,年平均遞增12.11%,優質果率提升18個百分點。同時農場還注冊了商標、設計了產品包裝,走品牌化發展之路。
1.4 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 連城縣在田野、田豐、隆城等10多家家庭農場的帶動下,合理開展跨鄉、跨村作業,擁有2 000多臺農機常年下田幫助農民承包地機耕,實現了從育秧、栽種、植保到收割等生產過程的全程機械化。該縣家庭農場每年完成機耕面積0.8萬hm2、其中早稻機插面積達0.23萬hm2。目前,全市許多家庭農場加大投入農業裝備和設施,生產機械化程度較高,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
2 發展家庭農場的障礙因素
據調查,全市有部分家庭農場作用發揮不大,主要有6個方面的障礙因素:一是部分家庭農場生產規模小,經營效益低,掛個家庭農場牌子,與農村一般農戶沒有什么區別。這些家庭農場沒有在工商管理部門登記,不具有法人資格,導致經濟性質難以確定,合同簽定等方面都無章可循,利益得不到保障。二是土地成片流轉難度較大。除了自家少量承包地外,家庭農場的大部分經營土地需要經過租賃其他農戶承包地的方式獲得,這也決定了家庭農場的重要特征是“租地農場”,面臨租金負擔重、租期短且不穩定的約束。三是政府扶持的少。多數家庭農場幾乎很少得到政府財政、信貸扶持以及稅收等優惠,生存與發展環境并不寬松。四是部分農場主缺乏長遠發展規劃。受農場主的生產管理水平和經營意識不強的影響,對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接受能力較弱,不能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和日新月異的市場要求。五是成員多是農民,文化底子薄,缺少搞市場經濟必備的如電子商務知識和發展家庭農場的經驗,相對駕馭市場風險能力較差。六是缺乏發展資金。農業具有投資大、見效慢的特征,而生產資料和農機具的購置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對實力有限的家庭農場主而言是個不小的負擔,貸款又缺乏質押物,進而制約了家庭農場的進一步發展。
3 加快家庭農場發展對策建議
家庭農場作為現代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目前尚處于摸索、起步階段,亟待多方扶持。要以強而有力的措施助推家庭農場的發展,使之發揮示范效應,吸引更多的農戶加入家庭農場的隊伍。
3.1 加大項目扶持力度 將家庭農場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主體給予項目、資金支持。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農田改造、高產創建、設施農業、“五新”推廣等各類涉農項目,凡適合家庭農場承擔的,應優先安排有條件的家庭農場示范場實施,提升家庭農場的生產經營水平。
3.2 加大財政資金投入 從2014年起,龍巖市級財政支農資金每年安排200萬元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市級示范家庭農場發展。建議在現有扶持家庭農場發展的基礎上,繼續加大扶持力度,采取以獎代補、項目扶持等形式,統籌政策性支農資金向家庭農場傾斜。各縣(市、區)要根據財力狀況,安排專項扶持資金,培育、扶持一批縣級示范家庭農場。
3.3 執行稅費減免政策 家庭農場享受國家規定的對農業生產、加工、流通、服務和其他涉農經濟活動相應的稅收優惠。建議對家庭農場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用電按所在電網銷售電價目錄表中農業生產用電價格7折執行。
3.4 落實用地保障措施 對家庭農場所需的生產設施用地和附屬設施用地符合條件的,按設施農用地管理,免于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由縣級農業部門會同縣級國土資源部門報縣級人民政府審批。其中附屬設施占用耕地的,經營者應按“占一補一”要求負責補充占用的耕地。
3.5 強化金融信貸支持 開展家庭農場信用評級,對實力強、資信好的家庭農場,金融機構給予一定的授信額度。鼓勵家庭農場聯合成立融資擔保基金,享受優惠金融服務。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允許家庭農場使用各類符合法律規定的農副產品訂單、大中型農機具、土地承包經營權等進行抵押(質押)貸款,開展農業設施(如大棚、畜舍等)抵押(質押)貸款試點。大力拓展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農戶聯保貸款業務。鼓勵家庭農場參加農業保險,享受有關財政保費補貼政策。
3.6 加快人才培養工程建設 一是將家庭農場經營者列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重點對象。要充分利用各類培訓資源,加強對家庭農場經營者的培訓,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的家庭農場經營者。二是鼓勵引導農村大學生、外出務工農民、個體工商戶、農村經紀人等返鄉投資創辦家庭農場,培養更多的具有現代經營理念的家庭農場經營人員。三是鼓勵和支持科研單位和科技人員通過技術承包、入股、轉讓等形式參與發展家庭農場,促進產學研用緊密結合。四是把家庭農場納入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化建設工程。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加強網絡平臺、信息采集、硬件配置、站點建立和家庭農場信息員隊伍等基礎建設。實現市級示范家庭農場信息化基礎建設全覆蓋,推進網上交易。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