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媛媛+李芳芹+何流
摘 要:為了全面了解西農822的大田生產性能和育種價值,以2011-2013年安徽省2a區域試驗,1a生產試驗結果為依據,以該品種的產量、變異系數、適應度與對照品種進行分析比較,結果表明,西農822屬于豐產、穩產、廣適、中筋小麥品種,有較好的豐產性、穩產性及抗病性;在產量構成三要素中,千粒重對其產量的貢獻最大,667m2穗數次之,增加穗粒數是其高產的關鍵。該研究為西農822今后在安徽省的推廣應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關鍵詞:西農822;高產;穩產;適應性;產量構成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5-47-02
針對黃淮麥區復雜多變的農業生態環境及安徽省小麥生產中主栽品種抗倒春寒和品質性狀較差等問題,選育能安全越冬、熟期適中、綜合抗性好、品質性狀好、產量潛力達600kg/667m2以上的高產、穩產、廣適的小麥新品種非常重要。為此,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小麥育種研究室于2002年用西農953作母本、周麥16作父本,采用雜交育種法,經系譜法選育出小麥新品種西農822。該品種在安徽省最終于2013-2014年度生產試驗中以單產603.5kg/667m2,較對照品種皖麥52增產9.32%的好成績通過安徽省審定,位居小組參試品種第一位,審定號為2015004,并獲得安徽省科技成果獎。
1 材料與方法
數據來源于2011-2013年連續2a區域和1a生產試驗匯總,23點次的試驗結果,采用與區域試驗對照品種相比較的方法進行分析,產量穩定性是以平均產量為參數,以變異系數來度量穩定性。以各參試點全部供試種的平均產量為變量進行分析,以適應度來衡量品種適應性,適應度值大,證明該品種的適應性好。
2 結果與分析
2.1 豐產性表現 以安徽省淮北片區試、生產試驗3組23點次的試驗結果(表1)來分析西農822,該品種平均產量在7 500kg/hm2以上,23點次匯總有4點平均產量在8 250kg/hm2以上,占匯總點數的17.4%;有11點次產量在7 500~8 250kg/hm2,占匯總點數的47.8%;各試點產量分布在7 500kg/hm2以上試點占到了總布局點數的65.2%。說明該品種的豐產性能好。
2.2 適應性及穩產性表現 從試驗結果看,西農822的適應性強,種植區域廣泛,在整個安徽省沿淮淮北麥區均表現豐產穩產,適于400~650kg/667m2的肥力水平種植,以500~600kg/667m2水平下表現最好,在砂姜黑土、壤土地和粘土地均適宜種植,而且適播期長,在安徽省生態區域麥區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播種均可,以10月10~15日為最佳播期。
表1 西農822在安徽省的產量表現及穩產性
[試驗
類別\&年度\&平均
產量(kg/hm2)\&比對照±(%)\&位次\& 品種×地點 \& 匯總總數 \& ck \&方差
估值\&CV
(%)\&適應度\&互作
方差
(%)\&a\&6000
~6750
kg/hm2\&6750
~7500
kg/hm2\&7500
~8250
kg/hm2\&>8250
kg/hm2\&名稱\&CV
(%)\&適應度\&安徽省
區試\&2011-2012\&7768.5\&7.5\&2/10\&458\&3.614 \&33.3\&5.23\&0.449\&0\&2\&6\&0\&皖麥50\&8.25 \&33\&2012-2013\&7440\&4.2\&3/10\&992\&5.078 \&50\&8.178\&0.945\&2\&2\&2\&1\&皖麥52\&13.79 \&13\&安徽省
生產試驗\&2013-2014\&9049.5\&9.32\&1/6\&\&\&\&\&\&0\&1\&3\&3\&\&\&\&總點次\&\&\&\&\&\&\&\&\&\&2\&5\&11\&4\&\&\&\&點次分布(%)\& \& \& \& \& \& \& \& \& \&8.7\&21.7\&47.8\&17.4\& \& \& \&]
2.3 構成三要素與產量的關系 從表2可以看出,西農822構成三要素比較協調,平均穗數41.5萬/667m2,穗粒數32.6粒左右,千粒重36~52.8g;同時還可以看出,同一組試驗中年度間西農822的千粒重變化不大,說明該品種是一個大穗、大粒品種。同一組試驗地點間,667m2穗數變異最大(受當年氣象條件,播種質量影響),穗粒數次之,說明該品種分蘗力強,成穗率高。總之,西農822產量三要素協調能力強。
表2 西農822構成三要素
[試驗組別\&參試年度\&穗數
(萬/667m2)\&穗粒數
(粒)\&千粒重
(g)\&安徽省區試\&2011-2012\&36.6~48.7\&27.6~42.9\&36~41.3\&安徽省區試\&2012-2013\&34.4~44.6\&23.5~35.1\&42~52.8\&安徽省生試\&2013-2014\&38~49.9\&28.7~36\&44.5~49\&]
2.4 品質分析 由表4可知,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驗:按照GB/T17892-1999標準,西農822各項品質指標達到優質中強筋標準,適宜加工面條饅頭餃子等食品或進行產業化開發(表3)。
表3 西農822品質測定結果
[年份\&容重
(g/L)\&蛋白質
(%)\&濕面筋
(%)\&沉降值
(mL)\&吸水率(%)\&穩定時間
(min)\&硬度指數\&延伸性
(cm)\&能量值
(cm2)\&2011\&832\&14.89\&31.9\&41.5\&58.2\&6.4\&64.1\&166\&49.6\&2012\&805\&14.13\&31.9\&37\&57.9\&4.8\&66.9\&148\&88\&]
2.5 抗病性分析 經安徽農業大學接種抗性鑒定,2012-2013年度中抗白粉病(4級)、中抗赤霉病(平均嚴重度2.8)、感紋枯病(病指49);2013-2014年度中抗白粉病(4級),中抗赤霉病(平均嚴重度2.8),中感紋枯病(病指37)(表4)。說明該品種中抗赤霉病、中抗白粉病,在目前安徽省推廣品種中能夠同時達到中抗這2種病害是很不多見的,從抗病性上可以看出該品種是一個很有推廣價值的品種。
表4 西農822不同年份抗病性鑒定結果
[年度\&品種\&白粉病
(級別)\&赤霉病
(嚴重度)\&紋枯病
(病指)\&2012-2013\&西農822\&4級\&2.8\&49\&2013-2014\&西農822\&4級\&2.8\&37\&]
2.6 農藝性狀 該品種半冬性,幼苗半匍匐,越冬期抗寒性較好;葉色中綠,葉長和葉寬中等;分蘗力較強,成穗率較高;株型半緊湊,穗下節間較長,旗葉斜挺,熟相較好;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平均株高80cm,全生育期226d左右。
3 結論與討論
(1)西農822有較好的豐產性、穩產性,可在安徽省生態區域550~600kg/667m2肥力水平下廣泛種植。從品種推廣示范過程中,該品種經過旱災、赤霉病、倒春寒和干熱風等自然災害,表現出災年不減產,抗逆抗病性好的特性,是一個值得推廣的好品種。
(2)西農822產量在550~600kg/667m2產量水平結構為:有效穗數40萬~42萬/667m2,穗粒數23.5~35粒,千粒重42.6g。要想奪高產,應主攻穗粒數,保證667m2穗數。
(3)在栽培技術上,要精細整地,施足底肥,提高播種質量,確保667m2穗數,增施拔節肥,注意化控;延長幼穗分化時間,增加小花數,減少小花退化,確保增加穗粒數;中后期結合對赤霉病、蚜蟲的防治,噴施葉面肥,延長功能葉,提高千粒重,奪取高產。
(4)小麥新品種的選育以豐產性、穩定性作為育種主要前提指標下,同時還要兼顧在高產穩產下的適應性,重視基因與環境氣候條件下的互作因素。區域試驗結果是農作物新品種審定和推廣的重要依據和標尺,2011-2013年度安徽省區域試驗結果表明,西農822具有高產、穩產、廣適、耐病的優良特性,667m2成穗數多,分蘗力強,豐產潛力大,商品性好,在安徽省優質麥區具有廣闊的推廣前景。
參考文獻
[1]曹廷杰,王西成,趙虹.國審小麥新品種周麥18號豐產性、穩產性及適應性分析[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7,01.
[2]趙國建,牛本永,宋曉,等.小麥新品種開麥21豐產穩產性分析及應用研究[J].農業科技通訊,2012(6):37-38.
[3]趙東成,王慧芳,等.小麥新品種中焦3號的選育[J].河南農業科學,2013,42(10):23-24.
[4]郭靜,黃義德,段素梅.小麥群體質量栽培的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05,33(2):320-322.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