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蘭潔+黃斌+農艷豐等
摘 要:水稻細菌性基腐病的發生具有突發性,一旦發生即造成稻區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對其進行識別及防控具有重要意義。該文主要介紹了水稻細菌性基腐病的發生特點、癥狀及防治關鍵技術。
關鍵詞:水稻;細菌性基腐病;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5-89-02
水稻細菌性基腐病于20世紀70年代末在日本首先報道[1],該病是由Dickeya Zeae引起的,1995年在中國廣東佛山等地暴發,造成廣東稻區水稻生產巨大的經濟損失。目前,該病主要分布在江蘇、上海、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廣東、廣西、云南等南方稻區,并且有蔓延發生趨勢。除危害水稻外,該病原菌還可侵染玉米、高粱、馬鈴薯等經濟作物。由于該病原菌具有潛伏侵染的特性,在水稻生長中前期植株未顯癥,進入分蘗期后突然發病,局部田塊發病急促、病情嚴重,產量損失高達90%[2-4],導致發病稻區大幅度減產,甚至顆粒無收。本文就其癥狀識別特點及防治關鍵技術進行了簡要介紹。
1 發生特點
1.1 病害循環 帶病的繁殖材料搬移是病菌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并形成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菌通過流水、土壤、農具和昆蟲進行近距離傳播是第二初侵染源;第三初侵染源為存活于土壤和病株殘余的細菌。病菌在條件合適時大量繁殖,危害維管束,形成系統侵染,給病害的發生和流行帶來再侵染源。在條件不適合發病時,病菌潛伏于植物體內,潛伏期長短因條件而不同。該病害有2個發病高峰,第一個出現于早造稻區,早造在移栽后開始出現癥狀,抽穗期進入發病高峰;第二個是晚造稻區,晚造于秧田即可發病,孕穗期進入發病高峰。
1.2 發病因素 病害的發生與當地氣候、水稻品種、栽培管理等因素密切相關。高溫、多雨是有利于病害的發生外在因素。土壤中有機肥、鉀肥缺乏,N、P、K搭配不合理,偏施或遲施氮肥,地勢低洼,水分含量高抑制根系生長和養分吸收是水稻基腐病發生的內在因素。秧苗細弱,傷口過多,插秧過深也有利于病菌的侵入。
2 田間發病癥狀
水稻基腐病主要危害水稻莖基部,根節變褐腐爛是區別于其他病害最主要的特征。水稻分蘗期發病的癥狀為:首先在莖基部葉鞘上產生水漬狀圓形或長條形病斑,并逐漸擴展為中央枯白、邊緣褐色的不規則形大斑,隨后心葉外端卷曲枯死,葉片自上而下變黃枯死。病株葉鞘內側有黃白色菌膿,葉鞘和莖基部變褐腐爛,并有惡臭味。水稻拔節期發病癥狀是:先在葉鞘上產生長圓形的褐色病斑,病部逐漸向葉片發展,葉片自下而上變黃,根節變色伴有側生根,散發出惡臭味。水稻穗期發病癥狀是:植株變青枯,形成枯孕穗、白穗或半白穗,產生大量秕谷,使產量銳減,有的甚至整株枯死,造成絕收[5]。
3 病原菌
水稻細菌性基腐病是由Dickeya Zeae引起的。Dickeya是于2004年建立起來的植物病原細菌新屬,原來為菊歐氏菌(Erwinia chrysanthemi),現為Dickeya細菌屬,Dickeya下面分有6個種,分別為:Dickeya chrysanthemi、D.dianthicola、D.dieffenbachiae、D.paradisiaca、D.dadantii和D.zeae[6]。Dickeya Zeae菌體短桿狀,無莢膜,不產生芽孢,周生鞭毛,多根,革蘭氏染色反應陰性。病菌越冬與存活的最適溫度4~12℃,生長最低溫度12℃,適宜溫度范圍28~36℃,最適生長溫度32℃,最高溫度41℃[7]。另外,它還能產生毒素,抑制種子萌發[8],并且能促使果膠裂解酶的產生,破壞植物細胞壁,使病害擴展蔓延。
4 防治關鍵技術
水稻細菌性基腐病的防控必須立足于推廣以防為主的防治措施,農業防治和種植抗病品種為主體,必要時才進行農藥防治。
4.1 選用抗耐病品種 選用抗耐病品種是防治水稻基腐病的有效方法,如高抗品種IR661、桂朝13、竹廣39、汕優6號等均對水稻細菌性基腐病有良好的抗性。各地應因地制宜,選用推廣抗耐病良種[9],而在高發病的稻區一定要改種這些抗耐病品種。
4.2 培育壯秧 培育無病壯秧是防治水稻細菌性基腐病關鍵措施之一,因此,在水稻移栽前,必須做好種子消毒處理。帶菌的種子是水稻基腐病發生主要的初侵染源之一,播種前可用2 000倍的80%“402”液浸種48h后催芽,對該病的發生具有顯著的預防效果,兼防種子攜帶的其他病原菌。
4.3 加強田管 稻區重病田一定要進行水旱輪作,如與香蕉、玉米或甘蔗輪作;搞好田間衛生,及時清除田間病殘,如廄肥必須經過充分發酵腐熟,以減少菌源,減輕病害;同時,加強水分管理,勿使病田水向其他田塊串灌,切斷病原菌的傳播途徑;高溫多雨天氣,勿使稻田受水淹,及時排澇;穗期切勿曬田過度。另外,還要減少蟲口、傷口的產生,從而減輕病害的發生。
4.4 合理施肥 N、P、K合理搭配使用,增施鉀肥、有機微生物肥,淺濕灌溉,協調稻田營養平衡,改變稻田土壤理化性質,增強稻株抗病能力,減輕病害發生。
4.5 適時用藥 化學防治仍是防治該病的重要手段。在水稻發病前施藥,可有效預防病害發生。水稻移栽前7~10d,噴1次強氯精500倍液;選擇20%龍克菌懸浮液100g/667m2,或77%冠菌銅可濕性粉劑80g/667m2,或3%克菌康可濕性粉劑80g/667m2,或1 000倍的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15g/667m2等,于分蘗期、抽穗期前各施一次藥,可有效防治該病害的危害[10]。
參考文獻
[1]Goto,M.Resistance of rice cultivars to bacterial foot rot caused by a strain of Erwinia chrysanthemi[J].Ann.Phytopathol Soc.,1978,44:646-651.
[2]周勇,翟友成,曹炳和.細菌性基腐病在江蘇如東縣發生嚴重[J].植物保護,1989,(6):51.
[3]王金生,楊曉云,方中達.水稻細菌性基腐病的侵染規律和病理解剖學研究[J].植物病理學報,1987,17(2):79-83.
[4]劉瓊光,王振中,區偉明等.水稻基腐病菌的越冬與侵染途徑研究[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03,24(1):24-26.
[5]潘以樓.新近發生的水稻細菌性基腐病[J].江蘇農業科學,1983,(10):48.
[6]Samson R,Legendre J B,Christen R,et al.Transfer of Pectobecterium chrysanthemi(Burkholder et al.,1953)Brenner et al.1973 and Brenneria paradisiaca to the genus Dickeya gen.nov.as Dickeya chrysanthemi comb.nov.and Dickeya paradisiaca comb.nov.and delineation of four novel species,Dickeya dadantii sp.nov.Dickeya dianthicola sp.nov.,Dickeya dieffenbachiae sp.nov.and Dickeya zeae sp.nov[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2005,55:1415-1427.
[7]劉瓊光,曾憲明.廣東水稻細菌性基腐病的致病性及生物學特性研究,華南農業大學學報,1999,20(1):9-12.
[8]劉瓊光,羅建軍,何雪霞,等.水稻基腐細菌毒素的分離純化、性質和生物學作用[J].微生物學報,2008,48(11):1499-1506.
[9]王金生,姚革,方中達.水稻品種對細菌性基腐病的抗性及病原細菌致病力分化的研究[J].植物保護學報,1989,16(3):181-185.
[10]劉安敏,陶秀珍.防治水稻細菌性基腐病藥劑篩選試驗[J].農藥,2003,42(2):32-33.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