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登安
摘 要: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農產品質量和數量增效增幅明顯,但隨之而來,農產品銷售流通速度相對緩慢,由信息閉塞銷路不暢、滯銷導致農民損失也時有發生。該文結合舒城實際,對“物聯網+農產品流通”發展作出深入探討,為提升舒城縣農產品流通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農村產品流通;物流;綜合大市場
中圖分類號 F32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5-135-02
舒城縣在加速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中,堅持城鄉統籌發展,以規劃為引領,以基礎建設為載體,以產業為支撐,以信息化為引擎,著力打造城東新區現代商貿服務區,逐步建設功能齊全、配套完善、物流發達現代農村商品集散中心,推動城東大市場倉儲、中轉、交換、配送等功能設施互聯互通,促進全縣農產品營銷及農業生產要素有效流動。
1 農村商品流通調查
1.1 基本情況 近年來,舒城縣在信息化推進中注重基礎建設,更加發揮民眾在推動經濟信息化的主力軍作用。據《舒城年鑒2013》報告顯示,2013年,全縣固定電話用戶9.6萬戶,移動電話用戶數52.5萬戶,互聯網用戶5.5萬戶。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時代到來,廣大居民利用手機、移動終端、電腦等互聯網終端,網上交流、網上購物、網上開店越來越旺。截至2014年底,全縣有近95%的網民通過互聯網、微信、微博開展交流互動和網上交易活動。
1.2 網上流通情況調查 筆者對該縣城關鎮線上交易情況進行了調查。七星村是城關鎮羽絨制品生產專業村,該村羽絨集團公司是全縣較早開展網上交易活動企業之一。早在2005年,該集團就通過網上發布信息,通過訂單組織生產。2013年,該羽絨業通過阿里巴巴網站,實現線上線下交易額達1.8億元。城關鎮七星羽絨工業園區是一個縣級羽絨專業園區,隨著一大批羽絨企業相繼落戶園區,企業通過電商平臺和較為完善的園區物流,一條“傳統交易”轉為“網上交易”新路子逐漸形成。
幸福村在2013-2014年,積極開展農產品信息發布活動,特別是幸福香米、幸福水產、幸福草莓和幸福田藕等農產品通過網上營銷,走在全縣前列。兩年間,該村通過互聯網開展線上線下交易97筆,累計創收1 152萬元。蔬菜村生產村舒中村,建設了15hm2蔬菜示范服務基地,并通過網上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在網上發布蔬菜產品信息,實現蔬菜雙向流通,蔬菜銷路十分暢通,農民增收效果十分顯著。
幸福村是農業生產品通過互聯網營銷較好的村。但也有少數村因信息不暢、物流業不發達,導致農產品滯銷的也存在。2012年10月,永安村100hm2蘿卜嚴重滯銷。后來該村通過該鎮綜合信息服務站在安徽農網上進行了大量蘿卜信息的發布,及時找到了買家,有效地化解了蘿卜滯銷的風險,挽回了菜農280萬元的直接經濟損失。
為解決農村買難、賣難問題,實現“網貨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舒城縣政府與阿里巴巴集團合作,在2015年建立80個村線上線下服務站,首批建設20多個村級服務站已投入運營。筆者對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馬河口村級淘寶站運行情況進行了解,周邊及附近的很多農民對網上淘寶有了進一步認識,很多村民通過村級服務站訂購了服裝、鞋、兒童玩具和家電,平均每天下訂單不少于20筆,完成交易額1 500多元,同時少數村民特別是一些大戶對淘寶開店產生了濃厚興趣,希望能夠把自己生產的農產品銷售出去。
2 制約農產品流通的兩大因素
2.1 縣級專業市場的限制 農產品流通必須依賴完善的專業市場,完善的物流集散中心,以及通過互聯網+、及物聯網信息技術的應用。僅目前而言,舒城還沒有形成完善的現代意義上專業大市場,農產品收集、倉儲、運輸水平較低,成本大、風險大。
目前全縣現在的商貿活動70%以上還依靠傳統營銷方式,農村信息最后1km還不暢通,銷售成本較大,農產品收益率仍然較低。只有加強物流市場建設,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才能有效解決現代農業銷售問題。
2.2 鄉村基礎建設限制 要把舒城生產的農產品及時、暢通高效輸送出去,把外面新產品、新技術,以及農業生產要素等暢通地引進來,目前條件仍然不具備,究其原因,除了專業市場的限制,鄉村物流功能薄弱也是另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在發展縣級專業市場的基礎上,鄉村相關配套建設,包括交通運輸、信息基礎、鄉村配送等必須跟上,特別是偏遠鄉村,由于交通、物流、倉儲、配送等制約,農產品和農業資源,很難及時有效流通,制約了農業的發展。
3 建設“中心+市場”是農產品流通關鍵
3.1 集散中心 舒城縣位于安徽省中部,206國道、105國道、滬蓉高速公路、合九鐵路貫穿境內,3條省級公路連接四方,水路運輸通巢湖長江,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城東新區,位于縣城合安路東側城關鎮境內,G206、S317、客運總站、路里橋(舒勤)立交成為東城區交通樞紐和中心,也是舒城資源外引內輸的核心。所以該區交通完善,功能配套服務強,是構建城市交通、商貿樞紐主要板塊,是農村產品流通中轉的關鍵。
3.2 專業市場 城東新區是舒城縣城市東擴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位于城東新區的舒城綜合大市場是按照現代專業綜合市場標準建立,它是集貿易、倉儲、中轉、配送、智能、信息化于一體的綜合市場,是構建現代物流體系,促進舒城農村商品、農業生產要素流動的市場新區,是農產品走進電商平臺、搭乘物流快車的基礎。
4 加速“互聯網+農產品流通”發展對策
加強“互聯網+農產品流通”深度融合,就是要加強對農村商品流通服務體系建設,依托互聯網+。要推動農產品物聯網、物流網、信息網智能化建設,就要做活城鄉雙向流通網絡,打通農村商品流通的“最后1kg”通道,就要完善農村電商綜合平臺,建好電商綜合支撐體系,促進農產品線上線下高效快捷流通。
4.1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促電商 2012年以來,舒城縣大力實施美好鄉村建設,以產業為支撐,促進農業生產向生態化、效益化轉變。2014年,全縣糧食總產量42.8萬t,蔬菜總產量30.6萬t,水產品產量3.6萬t。發展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63家。針對快速發展的現代農業,為了使農業生產品提質增效,縣、鄉政府要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科技注入,鼓勵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村大戶和廣大農民,積極開展網上貿易、移動交易,降低生產銷售成本,為農業生產提質增效。一是加強互聯網基礎建設,提高信息入戶、入企,建設信息“高速公路”。二是建設城鄉物流綜合性信息平臺,實現農產品生產者(農戶和生產企業)、流通企業和物流運營主體之間共享資源、共用信息。三是推動電商發展,物流環節智能化。將加工、整理、倉儲、運輸、裝卸、配送、信息處理等有機結合,并逐漸達到智能化,實現各環節的實時跟蹤、有效控制與全程管理。
4.2 健全物流體系促流通 構建和加速農村物流網絡建設,是現代農村生產發展的必備條件,農村物流是雙向流通,集包裝、加工、倉儲、運輸、裝卸、配送為一體的活動過程。當前,縣政府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城東新區功能定位規劃,搞好舒城大市場集散中心建設,完善物流中樞各項功能。要依托舒城繞城“準高速”、舒勤交通樞紐、萬佛湖旅游快速通道、G206、S317、S315等國道、省道,健全“物流路網”,建設物流發展“高速公路”。同時在鄉鎮可依托村級、供銷超市、農資超市、農村集市等設置網點,健全鄉村物流服務體系。應加強物流發展現代化,建設中轉、倉儲、配送、信息服務、智能化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平臺。針對農產品生產季節性強、鮮活性、量大不易儲藏運輸等情況,切實做好農村物流與專業市場有效對接,要重點做好農村產業物流設計與建設,促進縣鄉物流協調發展。 (責編:張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