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鎮 趙凌 趙慶勇 張亞東 陳濤 姚姝 周麗慧 于新 王才林


摘要:南粳52是以日本優質粳稻關東194為父本,以江蘇優質高產粳稻武粳13為母本進行雜交,經多代選擇培育而成的優質、高產、抗條紋葉枯病遲熟中粳稻新品種,全生育期151~158 d。該品種株高95~101 cm,長勢較旺,分蘗力較強,莖稈粗壯,抗倒性強;葉色淡綠,后期轉色好,灌漿速度快;產量一般在9 000 kg/hm2以上,有效穗315 萬/hm2左右,每穗總粒數130粒左右,結實率90%~95%,千粒質量28 g左右;抗條紋葉枯病,感穗頸瘟和紋枯病,中抗白葉枯病;稻米品質優,達國標二級優質稻谷標準。南粳52于2014年通過江蘇省品種審定,適宜在江蘇省蘇中和寧鎮揚丘陵地區種植。
關鍵詞:水稻品種;抗條紋葉枯病;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2+20.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5)07-0077-02
南粳52(原名:寧9213)是江蘇省優質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以日本優質粳稻關東194為父本,以江蘇優質高產粳稻武粳13為母本進行雜交,并于2009年培育而成的遲熟中粳稻新品種,經3年中間試驗和示范試種,該品種豐產、穩產性好,產量潛力大,抗條紋葉枯病,米質理化指標達到國標二級優質稻谷標準。南粳52于2010年12月10日申報國家植物新品種權保護(申請號為:20101059.2),2011年3月1日獲得品種權公告(公告號為:CNA007186E),2014年6月通過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編號為:蘇審稻201409)。
1 選育經過
優質、抗病、高產是江蘇省粳稻品種改良三位一體的重要目標[1-5]。為培育品質好、產量高、抗條紋葉枯病的常規粳稻新品種,1999年以武粳13作母本,引進日本優良食味、抗條紋葉枯病粳稻品種關東194為父本進行雜交配組,雜種F1于2000年種植于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試驗田,混收F2代種子于2000年冬季到海南試驗田加代,2001年在南京試驗田種植F3并混收種子,2002年在南京試驗田種植F4,分蘗期利用分子標記進行條紋葉枯病抗性檢測,同時結合田間進行抗性篩選,在抗性好的小區中進行優良單株選擇,淘汰品質未達國標三級優質稻谷標準的單株;2003年在南京試驗田將中選單株分單株種成小區(F5),分蘗期繼續利用分子標記進行條紋葉枯病抗性檢測,同時結合田間進行抗性篩選,成熟期選擇抗條紋葉枯病、產量高、綜合性狀好的穩定小區,在其中選擇單株,淘汰品質未達國標三級優質稻谷標準的單株;2004年在南京試驗田選種小區種植品質合格的單株(F6),中選綜合表現好的20個單株;2005年在南京繼續在選種小區種植,后代選24個單株;2006年種植24個選種小區,中選14個單株;2007年種植14個小區,從中選擇9個單株;2008年種植9個小區進行比較,其中編號088333小區性狀穩定一致,混收種子;2009年進行小區品比鑒定,該小區編號為“JD9213”,表現抗條紋葉枯病,綜合豐產性好,成熟后混收。2010年暫定名為寧9213,并推薦參加江蘇省遲熟中粳組預備試驗,2011—2012年參加江蘇省區域試驗,2013年參加江蘇省生產試驗,該品種在多年的試種與中間試驗中,表現出優質、高產、抗條紋葉枯病等特性。其選育過程見圖1。
2 南粳52主要特征特性
2.1 主要農藝性狀
經2011—2012年區試和2013年生產試驗(表1),南粳52綜合性狀表現較好,5月15—25日播種,8月23—27日抽穗,全生育期151~158 d,屬于遲熟中粳類型,比對照淮稻9號遲1~3 d,與對照鎮稻14號相當;株高101 cm左右,基部節間粗短,株型緊湊,穗型較大,每穗130粒左右;分蘗力較強,生長勢較旺,成穗率75%左右;莖稈粗壯,抗倒性強;葉色淡綠,后期熟色好,灌漿速度快;結實率90%左右,千粒質量 28 g 左右。
2.2 稻米品質
經2011年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檢測(表2),南粳52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堊白粒率分別為84.8%、73.7%、70.8%、19%,堊白度為2.5%,膠稠度為80 mm,直鏈淀粉含量為16.8%,達到國標二級優質稻谷標準。2012—2013年南粳52經本單位試驗檢測,同樣達到國標二級優質稻谷標準。
2.3 抗性表現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對南粳52進行了抗性鑒定。由表3可見,南粳52苗期對稻瘟病B、C、D、E、F和G生理小種表現為免疫~抗(0~1級);對穗頸瘟表現中抗~感(2~3級);對白葉枯病的浙-173、KS-6-6 、PX-079和JS-49-6菌株表現為抗~中抗(1~3級);感紋枯病;經在江蘇靖江市和泰州市姜堰區2點連續3年鑒定,南粳52均表現抗和高抗條紋葉枯病。
2.4 產量表現
由表1可見,2011—2012年南粳52參加江蘇省遲熟中粳組區域試驗,平均產量分別為9 075.0、10 311.0 kg/hm2,較對照淮稻9號分別增產3.56%、5.22%,增產極顯著,2年平均產量為9 690.0 kg/hm2,比對照增產4.39%;2013年參加江蘇省遲熟中粳組生產試驗,平均產量為9 277.5 kg/hm2,比對照增產4.10%。
2012年,南粳52在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南京試驗基地大區示范,產量達到9 919.5 kg/hm2,在興化市釣魚鎮百畝示范方種植,實收平均產量為11 730.0 kg/hm2;2013年在興化市釣魚鎮百畝示范方種植,實收平均產量為11 880.0 kg/hm2。南粳52株高較矮,抗倒性好,適合人工栽插、機插秧、拋秧等多種栽培方式,經多點多年試驗,穩產性好,大面積種植產量均在9 750 kg/hm2以上。
3 栽培技術要點
根據南粳52的生育特點,該品種適宜在江蘇蘇中及寧鎮揚丘陵地區種植。高產栽培主要采取“促早發、攻大穗、保證粒重”,達到“穗足、穗大、粒重奪高產”的目的。
3.1 適期播種
適宜種植區域單季稻栽培宜于5月上中旬播種。采用濕潤育秧,宜5月5—10日播種,播種量為凈秧板300 kg/hm2左右;采用半旱育秧,宜5月10—15日播種,播種量為凈秧板600~750 kg/hm2;采用塑盤育秧,宜5月20—25日播種,用種量為每盤100~120 g,大田用量45~60 kg/hm2。
3.2 及時移栽,插足基本苗
人工栽插秧齡30 d左右,株行距15 cm×25 cm;機插稻秧齡18~20 d,株行距13 cm×30 cm。栽24萬~27萬穴/hm2左右,每穴2~3苗,基本苗插足105萬~120萬/hm2。莖蘗數達80%預期穗數時擱田,高峰苗宜375萬~420 萬/hm2,成穗率為80%左右。
3.3 科學肥水管理
南粳52要達到產量目標9 000~9 750 kg/hm2,一般需施純氮240~270 kg/hm2、磷(P2O5)120~150 kg/hm2、鉀(K2O)
120~150 kg/hm2,其中,有機肥含氮量應占總氮量40%以上。肥料運籌應早施、重施分蘗肥,拔節期應穩施氮肥,增加磷、鉀肥,穗肥應及時用好促花費,根據需要施用保花肥。基蘗肥和穗肥的比例以7 ∶3為好,并做到氮、磷、鉀搭配使用。秸稈還田的地塊,基肥宜施45%復合肥450 kg/hm2;分蘗肥分2次使用,分別在栽后5~7 d和10~12 d使用,均施用尿素1125 kg/hm2,以達到促早發,擴大群體。為保證稻米品質,應早施、少施穗肥,以促為主。余葉齡4.0~3.5時施用促花肥,施尿素75~90 kg/hm2、氯化鉀105~150 kg/hm2;余葉齡2.0~1.5時施用保花肥,施尿素45~60 kg/hm2,以達到“提高結實,增加粒重”的目的。水漿管理掌握“前期應淺水勤灌、中期應干干濕濕、后期應濕潤灌溉”的原則。
3.4 病蟲草害防治
播種前采用藥劑浸種防治種傳病害。生育期間密切聯系當地植保部門,根據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及時做好防治工作。南粳52雖然對條紋葉枯病抗性較好,但仍須重視秧田期和移栽后水稻灰飛虱的防治;應防止黑條矮縮病發生,中后期和穗期要特別注意防治好紋枯病和穗頸瘟。
參考文獻:
[1]王才林,張亞東,朱 鎮,等. 水稻優質抗病高產育種的研究與實踐[J]. 江蘇農業學報,2012,28(5):921-927.
[2]王才林,張亞東,朱 鎮,等. 抗條紋葉枯病優良食味粳稻新品種選育研究[J]. 北方水稻,2011,41(1):67-71,80.
[3]王才林,張亞東,朱 鎮,等. 江蘇抗病優質高產粳稻新品種選育研究[J]. 中國稻米,2010,16(增刊1):12-17.
[4]王才林,朱 鎮,張亞東,等. 江蘇省粳稻品質改良的成就、問題與對策[J]. 江蘇農業學報,2008,24(2):199-203.
[5]王才林,朱 鎮,張亞東,等. 江蘇省粳稻品質育種的現狀與對策[J]. 北方水稻,2007(3):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