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惠珍 郭曉云 李瑩



摘要:以5種唇柱苣苔屬植物為材料,采用LI-6400XT便攜式光合儀在晴朗天氣下分別測定其成熟葉片的光合日變化參數(shù)、光響應參數(shù)和CO2響應參數(shù)等,探討其光合特性的異同。結(jié)果表明,5種唇柱苣苔屬植物的光合日變化參數(shù)不盡相同,不同物種的凈光合速率(Pn)、蒸騰速率(Tr)、氣孔導度(Gs)、胞間CO2濃度(Ci)之間都有一定的相關(guān)性。凈光合速率與光合有效輻射、葉表溫度、大氣濕度和CO2濃度等環(huán)境因子密切相關(guān)。5種唇柱苣苔屬植物的最大凈光合速率由大到小分別為螞蝗七>鐘冠唇柱苣苔>大根唇柱苣苔>藥用唇柱苣苔>弄崗唇柱苣苔;其光飽和點(LSP)都在600~800 μmol/(m2·s)之間,差別不大,但也明顯低于一般植物;CO2補償點(CCP)都介于80~125 mg/m3之間,而CO2飽和點(CSP)均在1 100 mg/m3以上,最高的鐘冠唇柱苣苔甚至達到1 637 mg/m3。
關(guān)鍵詞:唇柱苣苔屬;光合日變化;光曲線;CO2曲線
中圖分類號: Q945.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5)07-0189-04
苦苣苔科(Gesneriaceae)為多年生草本,隸屬于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亞綱(Sympetalae)管狀花目(Tubiflorae),全世界約140屬2 000余種,我國有56屬(其中28屬特產(chǎn)我國),約413種。唇柱苣苔屬(Chirita)是苦苣苔科的一個大屬,以奇特的葉形、豐富的色彩、緊湊的株形而成為苦苣苔科中比較突出的一個種群,共有140余種,主要分布于亞洲東南部及南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我國有105種5變種,多數(shù)分布在南方及西南部地區(qū),多生于石灰?guī)r山的陡崖上[1-3]。該屬植物大部分種類花多而大,且花期長,色彩艷麗,正符合人們對園林花卉追求的“新”“奇”“珍”“稀”等的審美需求,因此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適宜作室內(nèi)盆花觀賞、花壇花境布置和巖石裝飾等用材,是開發(fā)潛力較大的具有亞熱帶區(qū)域特色的花卉。許多種類在我國南方還是傳統(tǒng)的民間草藥,多具有清熱、止咳平喘、活血、滋補的功能,尤其在廣西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被廣泛使用[4-5]。此外,唇柱苣苔屬植物還具有廣泛的適應性,表現(xiàn)出對石灰?guī)r生境土壤的高鈣性、生境的干旱性、溫度的差異性、營養(yǎng)的缺乏性、小環(huán)境的多樣性等特殊條件的獨特的適應性,因而具有極大的開發(fā)潛力。近年來,由于人為和自然因素的影響,使得這些野生植物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遭受嚴重破壞,一些局域性種類日益稀少,一些地理分布范圍較小的特有種、地方種已處于瀕危狀態(tài),甚至已經(jīng)滅絕[6]。為了保護這些生物遺傳資源,提高其利用率,開展苦苣苔科植物的繁育研究對其保護和合理開發(fā)利用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國內(nèi)外針對苦苣苔科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系統(tǒng)親緣學[7-9]、植物分類[10-12]、化學成分[13-15]等方面,國內(nèi)已開展了對一些苦苣苔植物的繁育工作[16-18],但關(guān)于苦苣苔科植物的光合特性研究鮮有報道[19-20]。
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同化CO2和水,制造有機物并釋放O2的過程。光合作用與植物的生長關(guān)系密切,是葉的最主要功能,不僅是植物體內(nèi)最重要的生命活動,同時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過程。它除了與葉片本身的結(jié)構(gòu)和生理機能有關(guān)外,也受光照、溫度、CO2濃度和水分等環(huán)境因子的影響。
本研究以5種唇柱苣苔屬植物螞蝗七(C. fimbrisepala Handel-Mazzetti)、大根唇柱苣苔(C. macrorhiza D. Fang & D. H. Qin)、鐘冠唇柱苣苔[C. swinglei (Merrill) W. T. Wang]、藥用唇柱苣苔(C. medica D. Fang ex W. T. Wang)和弄崗唇柱苣苔(C. longgangensis W. T. Wang)為材料,采用LI-6400XT便攜式光合作用測量系統(tǒng)(LI-COR,USA)在晴朗天氣下分別測定其成熟葉片的光合日變化參數(shù)、光響應參數(shù)和CO2響應參數(shù)等,通過對其光合特性進行對比和研究,深入了解其環(huán)境需求,以期為苦苣苔科植物,尤其是唇柱苣苔屬植物的引種繁育和保護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供試材料為唇柱苣苔屬植物螞蝗七、大根唇柱苣苔、鐘冠唇柱苣苔、藥用唇柱苣苔和弄崗唇柱苣苔,均采自廣西石灰?guī)r地區(qū)同一野生居群,于2010年在廣西藥園引種圃進行統(tǒng)一馴化栽培,選擇透氣性良好的瓦盆進行栽植,基質(zhì)為堆肥土、園土、草木灰和細沙的混合基質(zhì),按照體積比2 ∶2 ∶1 ∶1的比例混合均勻,每盆1株,常規(guī)管理。
1.2 方法
1.2.1 光合日變化參數(shù)的測定 于2012年8—9月,選擇晴天 05:30—19:30,采用LI-6400XT便攜式光合作用測量系統(tǒng)測定該5種唇柱苣苔屬植物的光合日變化參數(shù),每隔2 h測定1次。測定時隨機取樣,每種植物測定5株,以植株主莖自上向下第1張成熟穩(wěn)定葉作為測試葉片,記錄葉片的凈光合速率(Pn)、氣孔導度(Gs)、胞間CO2濃度(Ci)和蒸騰速率(Tr)等光合參數(shù),同時記錄光合有效輻射強度(PAR)、葉表面溫度(Ta)、大氣相對濕度(RH)和環(huán)境CO2濃度(Ca)等相關(guān)環(huán)境參數(shù)。其中,PAR、Ta、RH和Ca以外界條件為準。為了消除時間上的誤差,測定時5種植物隨機排序。每個種重復測定3次(選擇天氣晴朗的3 d,每天測定1次),取平均值。
1.2.2 光響應參數(shù)的測定 于2012年8—9月,選擇天氣晴朗植物光合旺盛的時間段(09:00—11:00),采用LI-6400XT便攜式光合作用測量系統(tǒng)測定該5種唇柱苣苔屬植物的光響應曲線。測定時隨機取樣,每種植物測定5株,以植株主莖自上向下第1張成熟穩(wěn)定葉作為測試葉片,使用LI-6400XT的LED紅/藍光源設定1 200、1 000、800、600、500、400、300、200、100、50、30、20、10、0 μmol/(m2·s)14個不同的輻射梯度,測定前將待測葉片在1 200 μmol/(m2·s)的照度下誘導20 min。為了消除時間上的誤差,測定時5種植物隨機排序。每個種重復測定3次(選擇天氣晴朗的3 d,每天測定1次),取平均值。將測得的數(shù)據(jù)采用非直線雙曲線模型進行非線性回歸擬合,并將光合有效輻射(PAR)在0~200 μmol/(m2·s)的測定值進行直線回歸分析,得到表觀量子效率(AQY)、最大凈光合速率(Pmax)、光補償點(LCP)和光飽和點(LSP)。
1.2.3 CO2響應參數(shù)的測定 于2012年8—9月,選擇天氣晴朗植物光合旺盛的時間段(09:00—11:00),采用LI-6400XT便攜式光合作用測量系統(tǒng)測定該5種唇柱苣苔屬植物的CO2響應曲線。測定時隨機取樣,每種植物測定5株,測試葉選取同光響應曲線,測定時設置照度為800 μmol/(m2·s),葉室溫度為25 ℃。利用CO2鋼瓶控制CO2濃度(Ci),CO2濃度梯度為50、100、200、400、600、800、1 000、1 200、1 400、1 600、1 800 μmol/(m2·s),使用LI-6400XT的LED紅/藍光源葉室測定凈光合速率(Pn)和胞間二氧化碳濃度(Ci)。為了消除時間上的誤差,測定時5種植物隨機排序,每個種重復測定3次(選擇天氣晴朗的3 d,每天測定1次),取平均值。將測得的Pn和Ci數(shù)據(jù)采用非直角雙曲線模型進行非線性回歸擬合,當Ci在0~200 μmol/mol時,以Pn對Ci進行直線回歸分析,得出羧化效率(CE)、CO2飽和凈光合速率(Pn)、CO2補償點(CCP)和CO2飽和點(CSP)。
1.3 數(shù)據(jù)分析
測定數(shù)據(jù)用Excel 2007數(shù)據(jù)整理和作圖,SPSS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差異顯著分析,Origin 7.0軟件對各響應曲線的參數(shù)進行擬合及數(shù)學模擬。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5種唇柱苣苔屬植物的光合日變化
由表1可以看出,5種唇柱苣苔屬植物的光合日變化參數(shù)不盡相同。5種唇柱苣苔屬植物的凈光合速率在05:30皆為負值,說明天亮前5種植物的總光合速率都小于呼吸速率。隨著時間的推移,總光合速率逐漸增強,螞蝗七和鐘冠唇柱苣苔的凈光合速率都先迅速增大,在中午11:30—13:30之間趨于平穩(wěn),然后開始上升,于15:30達到最大后又迅速下降,螞蝗七甚至在19:30降至負值。大根唇柱苣苔凈光合速率則是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增強,在15:30達到最大值,然后急劇下降,于天黑后(19:30)又降至負值。藥用唇柱苣苔和弄崗唇柱苣苔的凈光合速率相對較低,且都出現(xiàn)較明顯的雙峰曲線,即先增大,07:30達到一個小高峰后逐漸降低,13:30達到最低值,然后又略有升高,15:30后又逐漸降低,說明二者的凈光合速率可能出現(xiàn)了“午休”現(xiàn)象。除凈光合速率外,5種唇柱苣苔屬植物的蒸騰速率(Tr)、氣孔導度(Gs)、胞間CO2濃度(Ci)等其他光合參數(shù)日變化也不盡相同。蒸騰速率和氣孔導度基本也呈現(xiàn)出較為規(guī)則的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這與凈光合速率相對一致。相關(guān)分析結(jié)果表明,不同物種的凈光合速率(Pn)、蒸騰速率(Tr)、氣孔導度(Gs)、胞間CO2濃度(Ci)之間都有一定的相關(guān)性。
2.1.1 5種唇柱苣苔屬植物的光合參數(shù)日變化
2.1.2 相關(guān)環(huán)境因子日變化 凈光合速率與光合有效輻射、葉表溫度、大氣濕度和CO2濃度等環(huán)境因子也密切相關(guān)。如圖1所示,測試當天,5種唇柱苣苔屬植物光合有效輻射和葉表面溫度均呈現(xiàn)出先增大后減小的變化規(guī)律,最大值均出現(xiàn)在13:30;環(huán)境CO2濃度則相反,隨著時間的推移,環(huán)境CO2濃度先急劇減小,到11:30達到最小值后逐漸增大;而大氣濕度則是在07:30達到最大值后迅速降低,13:30略有回升后又逐漸下降,17:30達到最低值后又迅速上升。
2.2 5種唇柱苣苔屬植物的光響應曲線
由表2可以看出,5種唇柱苣苔屬植物的最大凈光合速率Pmax由大到小分別為螞蝗七>鐘冠唇柱苣苔>大根唇柱苣苔>藥用唇柱苣苔>弄崗唇柱苣苔。螞蝗七的光補償點(LCP)最低,為5.55 μmol/(m2·s),但其光飽和點(LSP)則最高,為770 μmol/(m2·s)。鐘冠唇柱苣苔和藥用唇柱苣苔的LCP相對較高,皆大于50 μmol/(m2·s),而螞蝗七和弄崗唇柱苣苔則相對較低,都在10 μmol/(m2·s)以下。5種唇柱苣苔屬植物的LSP都在600~800 μmol/(m2·s)之間,差別不大,但也明顯低于一般植物。說明唇柱苣苔屬植物利用弱光能力較強,但對強光環(huán)境較為不適應,這樣有利于有機物質(zhì)的積累。
2.3 5種唇柱苣苔屬植物的CO2響應曲線
如表3所示,弄崗唇柱苣苔的CO2飽和凈光合速率(Pn)最高,為15.820 μmol/(m2·s),最低的為藥用唇柱苣苔[4431 μmol/(m2·s)]。CO2補償點(CCP)都介于80~125 mg/m3之間,相差不大,而CO2飽和點(CSP)均在 1 100 mg/m3 以上,最低的藥用唇柱苣苔為1 162.50 mg/m3,最高的鐘冠唇柱苣苔甚至達到1 637.50 mg/m3。
3 結(jié)論與討論
由以上結(jié)果可以看出,5種唇柱苣苔的光合日變化參數(shù)不盡相同。隨著時間的推移,總光合速率逐漸增大,螞蝗七和鐘冠唇柱苣苔的凈光合速率都先迅速增大,在中午11:30—13:30之間趨于平穩(wěn),然后開始上升,于15:30達到最大后又迅速下降;大根唇柱苣苔凈光合速率則是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增大,在15:30達到最大值,然后急劇下降,藥用唇柱苣苔和弄崗唇柱苣苔的凈光合速率相對較低,且都出現(xiàn)了較明顯的雙峰曲線,說明二者的凈光合速率可能出現(xiàn)了“午休”現(xiàn)象。這與鄭月萍等研究的4種苦苣苔科植物的凈光合速率日變化曲線均為雙峰曲線[20]并不吻合,可能是植物生長的環(huán)境條件和測定季節(jié)不同所致。5種唇柱苣苔屬植物的蒸騰速率和氣孔導度基本也呈現(xiàn)出較規(guī)則的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這與凈光合速率相對一致,說明蒸騰速率和氣孔導度對該植物的凈光合速率變化有重要作用,這與鄧濤等的研究結(jié)論[19]基本一致。
5種唇柱苣苔屬植物的最大凈光合速率由大到小依次為螞蝗七>鐘冠唇柱苣苔>大根唇柱苣苔>藥用唇柱苣苔>弄崗唇柱苣苔。鐘冠唇柱苣苔和藥用唇柱苣苔的光補償點(LCP)相對較高,皆大于50 μmol/(m2·s),而螞蝗七和弄崗唇柱苣苔則相對較低,都在10 μmol/(m2·s)以下。5種唇柱苣苔屬植物的光飽和點(LSP)都在600~800 μmol/(m2·s)之間,差別不大,但也明顯低于一般植物。CO2補償點(CCP)都介于80~125 mg/m3之間,相差不大,而CO2飽和點(CCP)均在1 100 mg/m3以上,最低的藥用唇柱苣苔為1 162.50 mg/m3,最高的鐘冠唇柱苣苔甚至達到 1 637.50 mg/m3。說明5種唇柱苣苔屬植物需光性不強,屬耐陰植物,這可能與唇柱苣苔屬植物的原生長環(huán)境有關(guān)。因此,在今后唇柱苣苔屬植物的引種繁育工作中,須既保證正常生長所需的光照條件,又要有一定的遮陰度,同時注意影響其生長的環(huán)境因子,而其光合特性的差異也對其最佳栽培條件提出不同的要求。本研究通過對5種唇柱苣苔屬植物的光合特性進行對比和研究,希望能為苦苣苔科植物,尤其是唇柱苣苔屬植物的引種繁育和栽培技術(shù)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志:第69卷[M]. 北京:科學出板社,1990:125-126.
[2]李振宇,王印政. 中國苦苣苔科植物[M]. 鄭州:河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4:171-261.
[3]溫 放. 廣西苦苣苔科觀賞植物資源調(diào)查與引種研究[D]. 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08.
[4]王莉芳,黃仕訓,鄧 濤,等. 廣西唇柱苣苔屬植物及其園林應用[J]. 北方園藝,2009(4):174-177.
[5]呂惠珍,余麗瑩,黃寶優(yōu),等. 廣西苦苣苔科藥用植物資源[J]. 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0(7):6-10.
[6]溫 放,張啟翔,王 越.廣西唇柱苣苔屬和小花苣苔屬植物的觀賞性狀評價與篩選[J]. 園藝學報,2008,35(2):239-250.
[7]葛玉珍.廣義石山苣苔屬(苦苣苔科)的系統(tǒng)發(fā)育研究[D]. 南寧:廣西大學,2012.
[8]白貞芳. 苦苣苔科藥用植物親緣學研究[D]. 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0.
[9]汪小全,李振宇. rDNA片段的序列分析在苦苣苔亞科系統(tǒng)學研究中的應用[J]. 植物分類學報,1998,36(2):97-105.
[10]Wang Y Z,Mao R B,Liu Y,et al. Phylogenetic reconstruction of Chirita and allies (Gesneriaceae) with taxonomic treatments[J].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2011,49(1):50-64.
[11]Weber A,Middleton D J,F(xiàn)orrest A,et al. Molecular systematics and remodelling of Chirita and associated genera (Gesneriaceae)[J]. TAXON,2011,60(3):767-790.
[12]Wen F,Tang W X,Wei Y G. Hemiboea angustifolia (Gesneriaceae),a new species endemic to a tropical limestone area of Guangxi,China[J]. Phytotax,2011,30:53-59.
[13]房秀華. 苦苣苔科藥用植物化學成分研究及化學系統(tǒng)學初探[D]. 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1997.
[14]閆文義,陳 林,王金梅,等. 苦苣苔科三萜類化學成分研究進展[J]. 天然產(chǎn)物研究與開發(fā),2012,24(5):698-701.
[15]白貞芳,王曉琴,肖培根,等. 苯乙醇苷類化合物在苦苣苔科藥用植物中分布規(guī)律[J]. 中國中藥雜志,2013,38(24):4267-4270.
[16]鄧 濤,何永艷,周太久,等. 外源IBA對5種苦苣苔科植物扦插繁殖的影響[J]. 經(jīng)濟林研究,2013,31(3):68-72.
[17]王 輝. 三種苦苣苔科野生花卉的繁育與抗逆性研究[D]. 杭州:浙江農(nóng)林大學,2011.
[18]張占江,李 翠,韋 瑩,等. 珍稀瀕危藥用植物弄崗唇柱苣苔離體保存研究[J]. 北方園藝,2014(4):136-138.
[19]鄧 濤,莫 丹,周太久,等. 菱葉唇柱苣苔光合特性日變化的初步研究[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0(4):195-197.
[20]鄭月萍,沈宗根,姜 波,等. 4種苦苣苔科植物光合特性的比較[J]. 浙江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5(4):446-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