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介平 雷筱云 何旭文
知識產權“強縣工程”實施成效分析
陸介平 雷筱云 何旭文
內容提要:知識產權“強縣工程”是國家知識產權局為提升縣域知識產權工綜合運用能力所實施的專項工作,本文對強縣工程實施七年的情況從管理體系、區域創造能力以及知識產權對縣域產業發展的作用進行成效分析,并圍繞縣域知識產權發展路徑、政策以及如何提升縣域知識產權綜合運用能力進行研究。
知識產權 強縣工程 成效分析
縣域經濟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①馬驥、李堅:《縣域經濟產業發展模式的類型及其選擇機制》,載《新視野》2011年第3期,第26頁。目前我國共有縣級行政區劃2516個②國標,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GB/T 2260-1999)。(不含臺港澳地區),其中縣1448個,縣級市326個,區742個。通過區域經濟的發展現狀,可以發現,制造業強則縣域強,縣域強則區域強,創新是壯大縣域經濟的必然選擇。③李堅、馬驥:《科技創新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機制分析》,載《商業經濟》2012年第12期。作為與經濟建設、產業發展關系密切的知識產權,已經成為產業轉型升級、區域創新能力提升和縣域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核心資源,成為縣域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鑒于縣域經濟在我國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加強縣域知識產權工作,促進縣域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提高縣域經濟的競爭能力顯得十分重要,④胡達沙、彭小寶:《論建設創新型區域背景下的縣域知識產權管理》,載《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10期。國家知識產權局于2008年啟動了知識產權強縣工程,以縣、區為對象開展試點示范。首批納入的強縣工程縣區共124個,從體系建設、政策措施、服務體系、創造能力和行政執法等多方面推進縣域知識產權工作,⑤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實施方案(試行)》(2008年8月)提出,“以增強縣域綜合競爭力為目標,按照‘以機制促產出、以轉化帶發展、以保護謀優勢’的方針,提高縣域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對促進縣域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推動縣域經濟、科技、技術和文化事業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文通過對“強縣工程”實施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的基礎上,探索縣域知識產權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方法和路徑。
到2013年底,國家知識產權局分4批,共批準了204家縣、區納入強縣工程培育,其中試點縣、區182家,示范縣、區22家,示范縣、區主要對試點縣、區期滿后考核達到示范縣、區標準,從2013年開始評定。⑥王玉民、劉海波:《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載《國家知識產權局課題研究報告》2011年7月發布。如圖1所示。

圖1 各省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示范縣區分布情況
數量最多的是四川省,有19個縣區、其次是安徽省有16個縣區,山東省有15個縣區,江蘇、浙江和廣東省等創新能力強、專利數量多、知識產權工作好的省份未進入前3位,主要是由于其縣域經濟高度發達,大多數縣撤縣建市,已作為城市試點示范申報,不再是強縣工程的申報范圍。有6個省份無列入強縣工程的縣區,除北京、上海和天津的區一般為地市級區外,海南、西藏、新疆三個省、自治區無區縣入選,說明其縣域經濟和工業經濟相對欠發達。
試點期滿且驗收合格,達到強縣工程示范縣區標準,可申請強縣工程示范縣區,經專家評議,由國家知識產權局命名。2013年,國家知識產權局確立了首批22個強縣工程示范縣區,表1所示。

表1 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范縣(區)名單

所屬省份數量縣域名稱山東省2濟南市市中區、臨沂市臨沭縣湖南省2長沙市長沙縣、邵陽市邵東縣吉林省2通化市通化縣、遼源市東遼縣福建省1龍巖市新羅區河南省1新鄉市長垣縣陜西省1咸陽市彬縣
強縣工程指標體系包括知識產權管理能力與水平、創造能力與水平、保護能力與水平、服務能力及水平、運用能力與水平4個一級指標,組織領導、工作體系建設、宣傳培訓、經費資助、知識產權產出、強化行政執法的措施與手段、服務創新、企業試點、促進措施、相應效果十個二級指標,對“資源加工+現代農業型”縣、區,設立了領導意識、綜合管理機制建設情況、機構建設、財政投入、工作網絡建設、企業知識產權工作機構建設情況、宣傳活動、教育培訓、知識產權產出激勵標準、專利申請與授權、商標和品牌產品、地理標記、執法隊伍建設、執法專項行動、聯合執法、政策傾斜、為企業發展提供信息服務、開展專利試點示范、專利產業化專項資金、區域創新能力、專利轉化實施22個三級指標;對專業加工+重工業型縣、區,增加了行業知識產權保護協會建設、標準制定、年專利糾紛結案率、產學研合作、中小企業服務、專利代理、應對知識產權訴訟、知識產權轉化和交易平臺、優勢企業、知識產權商用化、知識產權貢獻率等12個指標,考核評價指標達34個。對“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化型”縣、區,增加了有效專利、PCT國際專利申請、國際交流與合作、知識產權預警機制等4項指標,使指標總數達36個,涵蓋了知識產權工作的方方面面。⑦王玉民、劉海波:《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國家知識產權局課題研究報告,2011年7月發布。
(一)創造能力
本文對全部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縣、區進行了統計分析,182個縣區總人口1.14億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62678.1億元,2012年共申請專利306, 265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80, 063件,授權發明專利26, 015件,申請商標144, 470項,平均萬人有效發明專利15.16件。表2、3分別是2012年強縣工程中專利申請和發明專利申請排名前十位的縣區。從總量上看,寧波市鄞州區以年專利申請23, 688件排名第一,從最能體現創新能力的發明專利申請看,深圳市南山區以年發明專利申請5706件排名第一。

表2 2012年試點示范縣區專利申請量前十位分布表

表3 2012年試點示范縣區發明專利申請量前十位分布表
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數是納入國家國民經濟“十二五”規劃的重要指標,⑧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的五年規劃綱要》中提出,到2015年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提高到3.3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2011年3月。反映了區域創新能力,而且能夠體現專利的生命周期和創新能力的積累,表4 給出了2012年強縣工程縣區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前十位的縣區,不難發現,幾乎都是高校相對集中、重點高校所在區域。

表4 2012年強縣工程萬人有效發明前十位縣區
商標反映了企業的品牌意識和消費者對商品和認可度,表5給出了2012年強縣工程試點示范區縣商標申請前十位的區縣,能夠相對準確地反映強縣工程中先進地區的商標申請實際狀況。

表5 2012年強縣工程商標申請前十位縣區
(二)R&D及知識產權經費投入
從區域分析的角度,可以看出各地創新投入和知識產權管理水平,不同地區和省份的管理、考核和投入模式、力度都成為影響縣域知識產權創造能力重要因素。2012年申報強縣工程試點示范的省份有21個,圖2給出了這21個省份2012年的人均R&D費用,廣東、江蘇、處于前2位,相對而言,所在區域內的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和專利創造基礎也較強。

圖2 2012年強縣工程所在省份人均R&D費用比較
專利創造的數量能夠反映區域產業基礎和創新能力,同時與地方政府的重視程度有關,圖3則給出了強縣工程知識產權經費投入情況,其中江蘇省縣、區知識產權經費投入了最高,安徽、廣東和浙江緊隨其后。

圖3 2012年強縣工程所在省份人均縣域知識產權經費比較
(三)成效分析
實施知識產權強縣工程以來,我國縣域知識產權工作獲得了極大的提升,對推進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夯實基層知識產權工作基礎發揮了重要影響。其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1. 實現了縣域知識產權工作的整體推進
182個試點縣區、22個示范縣、區的確定,覆蓋了我國東、中、西三個發展區域,在建設過程中推進了縣區知識產權工作的提升。
2. 重視程度有所增強
在爭取納入國家強縣工程試點、爭創強縣示范的過程中,縣級黨委和政府領導的知識產權意識有所提高,知識產權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地位作用也獲得政府和企業的認同。
3.管理體系逐步完善
由于強縣工程的指標體系中對縣級知識產權行政管理機構、編制等均有較為明確的要求,使原本較為薄弱的縣域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得到了充實和加強。
很多縣、區都設立了財政扶持資金,對發明創造給予一定的資助和獎勵,有條件的縣域還加大了知識產權服務體系的建設力度。
5.示范作用明顯
知識產權強縣工程作為國家品牌,既體現了各級領導的重視,也代表了縣域知識產權工作的總體水平,同時說明縣級知識產權工作的成效,對沒有納入試點和未進入示范的縣、區帶動和引領作用明顯,示范效應顯而易見。
(四)制約因素
研究發現,制約我國縣域知識產權工作的瓶頸問題除涉及到領導重視、機構建設有待提高、經費投入力度有待加大等方面外,以下情況也制約了縣域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
有關企業戰略管理的研究文獻,比比皆是,均是相關研究學者的深刻有效剖析,但是這些文獻也依然存在著些許問題,有許多層面因某些因素而被忽視,或者有些層面的剖析并不深刻,需要具體的實施細節,本文就是在此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
1.重數量輕質量的情況普遍存在
目標考核是比較有效的管理模式,對縣區知識產權工作的考核和評價主要指標集中在專利創造指標上,其重點為專利的申請與授權數、發明專利申請與授權數以及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數等。⑨胡綠波:《知識產權評價指標體系在縣域知識產權工作的應用探討》,載《內江科技》2012年第10期,第74頁。近年來我國縣域專利申請量增幅一直保持高位增長,但專利質量未能有效提高,專利創造數量的優勢并不能體現為產業發展的支撐。
2.知識產權服務體系在縣域普遍缺乏
據統計,絕大多數縣或縣級市都沒有獨立的專利代理機構,專利信息、專利運營等高端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在縣或縣級幾本沒有,這使縣域企業很難獲得優質的知識產權服務。
3.知識產權人才缺乏
人才隊伍是知識產權行政管理、服務體系建設以及企業專利綜合運用的基礎和關鍵,⑩鄧翠薇、陳家宏:《企業知識產權人才實證研究》,載《管理縱橫》2013年第7期,第52頁。高校、服務機構極少的縣區和縣級市知識產權人才的嚴重短缺是普遍現象,縣級知識產權行政管理人才隊伍服務能力不能適應企業的需求,企業缺少懂專利、會運用的知識產權管理和運營人才都是縣域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4.企業知識產權運用能力有待提高
縣域企業多以中小型民營企業為主,盡管其中部分企業對專利的作用有所認識,但對于專利制度的運用能力還有所不足,專利作為資產的管理與運營能力與知識產權優勢企業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權、執法保護以及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咨詢的協同創新體系建設作為一項基礎工作來抓,通過線上線下整合、引進和調動知識產權服務資源,形成相對完整的服務平臺。其主體應該包括4個方面:①以制造業為主體的企業;②知識產權行政管理部門;③知識產權咨詢服務機構;④以研發機構為主體的協同創新組織。
(三)建立適應縣域產業特征的知識產權發展模式
強縣工程的縣、區中,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方式,其產業特征也明顯不同,主以制造業為主導產業的縣區,知識產權需求主要體現以專利、軟件著作權等,而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的縣域,植物新品種保護就顯得很重要,以旅游業為支柱產業的縣,往往非物質文化遺產比較豐富。強縣工程建設過程中,需要在兩個方面共同努力,一是夯實縣域知識產權基礎,建立知識產權體系;二是根據產業特征推進知識產權工作與服務,根據不同產業對知識產權的不同需求,確立知識產權的工作重點和發展路徑。
知識產權只有對產業發展和經濟建設中有效發揮作用,才能顯示出其在縣域經濟中的角色和地位,如何根據縣域產業狀況,探索知識產權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路徑是實施強縣工程的重要目標,以下三個方面應該成為知識產權與產業經濟融合發展的重點。
(一)專利制度與縣域科技創新的協同運用
建設知識產權全過程管理與服務的縣域協同創新體系,實現知識產權工作與科技創新的融合,通過科技創新促進專利創新與運用,在科技項目組織、企業新產品研發、產業布局以及產學研合作過程中發揮專利的導航作用,特別是產業集聚高的重點領域,在提高創新能力的同時,在核心技術專利的布局、專業產業化運用以及專利密集型產業培育上取得突破。
(二)構建縣域知識產權協同運用體系
知識產權服務體系建設是一項基礎性工作,能使企業獲得實實在在的服務,已經成為產業與知識產權協同發展的關鍵。在強縣工程建設中,應把涵蓋從代理、運營、交易、信息分析、維
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的實施,對推進我國縣域知識產權工作、促進產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已經成為縣、區發展的重要品牌。對強縣工程建設進行成效分析,總結凝練好的做法和經驗,探索縣域知識產權的發展路徑,對全面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unty Project” is a special work of St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 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county to u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nagement systems, regional creativity and the fun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o the count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fi ve years implement of the project, and suggests on development path and policies of county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how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county to u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unty Project”; effect analysis
陸介平,國家專利導航試點工程(江蘇)研究基地主任、鎮江高等專科學校副校長、博士、教授雷筱云,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管理司司長何旭文,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管理司綜合處主任科員
本文系國家知識產權局委托軟科學研究項目《我國縣域知識產權發展現狀分析及發展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13-42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