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茹
摘 要:柯爾文手勢是柯達伊音樂教學法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借助七種不同手勢和不同的高低位置來代表七個不同的唱名,在空間把所唱的音的高低關系體現出來,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首調唱名體系中音級之間的高低關系、調式音級傾向,使抽象的音高關系變得直觀、形象,是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音高、音準交流的一個身體語言形式。
關鍵詞:柯爾文手勢;音準;識譜;合唱;
一、巧用柯爾文手勢與音樂語言相結合
音樂課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課堂,音樂教師應該結合音樂知識,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美的語言、美的肢體、美的聲音。如,我用歌曲《do re mi》創編一套律動,并巧妙地將柯爾文手勢融合到律動當中,以此作為每節課的課前律動,學生在律動中既感受了音樂美,又熟練地掌握了科爾文手勢。柯爾文手勢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學生自然養成良好的柯爾文手勢與音樂語言相結合的習慣。有一次,我讓學生找出歌曲中的主干音符,一學生站起來回答“do”,但是由于聲音較小,我聽了兩遍仍然沒弄明白,最后他急中生智,馬上大方地做出了“do”的科爾文手勢,我恍然大悟,并且立即表揚他對科爾文手勢的熟練掌握。
二、巧用柯爾文手勢與快樂識譜相結合
識譜能力是學生打開學習音樂大門的一把鑰匙,能夠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也為他們以后深入學習音樂打下基礎。識譜知識的傳授在音樂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學生掌握好識譜知識,可以更加準確地唱好歌曲、理解歌曲。學生很難對枯燥無味、難學難記的識譜知識感興趣,我在課堂上運用柯爾文手勢設計一些活動,例如,教師出示音符卡片,學生迅速做出相應手勢;學生先做出手勢,教師再出示相應音符卡片;在歌曲中提煉出旋律短句,讓學生邊做手勢邊視唱歌譜……這些活動讓學生既動腦又動手,運用科爾文手勢愉快地學習樂譜。
三、巧用柯爾文手勢與音準訓練相結合
在音樂教學中,學生的音準訓練普遍做得不到位,這與學生的訓練熱情不高、少聽、聽得不專心有直接關系。針對這樣的情況,我用直觀的柯爾文手勢表示出各音的相對高度,引導學生觀察手勢掌握音準。例如,教師彈奏單音并且做出相對應手勢,學生唱出唱名并且做出手勢;教師連續彈奏三度音程,學生運用柯爾文手勢準確唱出音程;教師還可以先給學生一個標準音“la”,然后彈奏單音讓學生練習聽音,這時候我要求學生不要發出聲音,只專注聽,并且用手勢表達自己的判斷,然后教師請個別學生準確唱出唱名,全班再結合柯爾文手勢練習。如此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進來,積極主動地思考,專注地傾聽,避免了干擾和被動學習。
四、巧用柯爾文手勢與快樂歌唱相結合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例如二年級教材《音階歌》,是一首旋律活潑、節奏明快、曲式規整,具有明顯的童謠音樂象征的歌曲,學生一聽就興奮,迫不及待要開口唱。于是我就采用了柯爾文手勢輔助教學。首先,我用手勢表示出一個個小片段,即歌曲中的“i i 76 | 5 — |” “44 33 | 2 — |”,要求學生唱出它們的音高,做內心聽覺的訓練,學生喜歡挑戰,自然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幾遍練習之后加入節奏,學生在活動中唱準了旋律。接著播放歌曲,教師跟著音樂做出“13 5 |66 5”和最后兩句上行音階和下行音階的手勢,讓學生認真觀察,隨后看教師的手勢清唱旋律,用接龍游戲的方式,讓學生結合手勢慢唱,在唱準的基礎上逐漸加快速度。最后讓學生自己一邊做柯爾文手勢一邊唱。這樣層層深入,學生逐漸掌握了歌曲的旋律。這樣教的過程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使學習變得更加輕松簡單,學生也感到很有興趣。
五、巧用柯爾文手勢進行二聲部合唱訓練
合唱是集體性的聲音藝術。在二聲部合唱的音準教學中,我首先巧用柯爾文手勢進行固定音高的訓練,先讓學生訓練國際標準音“la”的音高手勢位置。將學生分成左右高聲部兩組。將進行二聲部間的和聲訓練。如,學生觀察教師柯爾文左右手不同“do”“mi”手勢,閉口哼鳴“do ”“mi”大三度聲音不同位置及音準高度,依次推出各音的音高“re 、fa” “mi 、sol”等,既要唱準自己聲部的音,又敢于聽另一聲部的音,以培養音準能力、自控能力。和聲練習曲不在于長、難,而在于堅持不懈地練習,加深和聲感覺是目的。柯爾文手勢對學生掌握音準很有幫助,特別在合唱教學中,兩只手同時訓練不同的聲部效果很好。在歌曲《大鐘和小鐘》的教學中,我巧用柯爾文手勢進行聲部間的處理,左手用手勢做出高聲部旋律“5 — | 3 — ” ,右手同時做出低聲部旋律“33 11 |33 11 ”,學生也得心應手,聲部間互相配合,做到默契合作,以達到和諧、統一的藝術效果,給人以美的享受。
編輯 韓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