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 照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翻閱《民主與科學》2015年第4期,一組有關長江筑壩的數據,令我吃驚。大意是,長江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公里,干流共筑壩51626座(如果包括支流,或有可能),總庫容超過4000億立方米,約占年平均徑流量的一半。
中國氣候以季風為主,年降水量受副熱帶高壓隨機影響很大,不但年內有雨季和旱季之分,年際間也有豐水年和枯水年之別。這個基本水文特征決定了筑壩必然帶來許多負面影響。例如,筑壩有可能大幅度降低下游河床水位,以及下游支流、湖泊和地下水的水位,惡化下游生態繁衍和社會生活的環境條件。下游水位全面降低必然帶來陸地蒸發量減少,進而弱化當地氣象因子,增加降水難度。水庫水位大幅抬高必然引起上游良田淹沒、植被破壞以及地下水位大幅抬升,造成土壤成分改變和地質災害等。
中國除黑龍江省江河徑流尚屬充沛外,北方絕大多數江河近半個多世紀來已走向枯萎。何時聽說過黃河發生了幾萬秒立米的洪水?就連最堅挺的北京潮白河最近16年來,也已史無前例地枯萎,大量水庫庫容及其裝機隨之長期閑置。
北方水資源走向枯竭,原因非常復雜,超量筑壩可能是重大原因之一。國際上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是,河流的人工調節水量不能超過年平均徑流量的30%,10%至20%即可,目的是保證河流水位在筑壩前后不至發生太大跌落。但中國已超出很多,例如,黃河原來年平均徑流量為500多億立米,而已建水庫總庫容超過600億立方米。
中國國土自然特點無法與歐美相比。在俄羅斯、北歐和加拿大的中高緯度地區也修建不少以發電為主的水庫。但是,那里河流是以周而復始的融雪補給為主,徑流相對穩定。而且,庫區內人口稀少,筑壩對生態和社會影響不大。相反,中國降水量隨機性很大,且庫區人口稠密,生態脆弱,土地寶貴。

現在,中國大小河流被壩群密集分割,加上大規模抽取地下水,以及因城市化帶來的大面積地表窒息等因素,自然環境運行狀態惡化在所難免。北方國土長期缺水,干旱趨勢很難逆轉。在未來半個多世紀或更長時間后,以黃河為主的北方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很可能逐漸“耗盡”,接下來便是荒漠化挑戰。在以長江為主的南方,雖然季風降水遠多于北方,但只要上述因素不消除,河流的枯萎趨勢,恐怕同樣難以逃脫。
中國筑壩泛濫與一任權力“自由行”沒關進籠子里,一貫缺乏真正的廣泛民主決策不無關系。其結果是,河流枯萎了、消失了,遼闊國土上再也找不到一條自然河流,維持經濟增長和提高生活水平所需的成本將不可避免地陷入不斷膨脹之中,甚至難以自拔,為民族未來命運增加巨大變數。
世界上不少國家為了環境,許多水能早已放棄開發。美國大壩本來就不多,但現已拆除900多座,效果比設想的好得多。這就是人類對所謂“征服自然”的再理解再認識。
超量筑壩將釀成巨大的自然報復,這一點至今似乎仍在國人認識的盲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