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元慶(南京中醫藥大學體育部 江蘇南京 210023)
高校體育教師量化考核的研究①
——以南京中醫藥大學為例
夏元慶
(南京中醫藥大學體育部 江蘇南京 210023)
高校體育教師承載著學校體育教育的職責,是學校體育教育工作的傳導者,而體育教師的績效考核又是對老師在一定時間內的工作與表現的考核與評價,為了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和工作的積極與創造性,保證教師各方面工作能夠順利完成,也結合普通高校體育工作的實際情況,以南京中醫藥大學為例,通過訪談和文獻檢索,實施建立一種切實有效的、科學的、合理的并適合該校實際情況的量化考核制度,將能夠全面提高學校體育工作的效率,并結合個案能為其他高校實施建立體育教師的量化考核制度作為借鑒。
高校體育教師 量化考核 制度

表1 高校教師量化考核具體細化要求及分值

三、競賽工作(1)代表南京中醫藥大學參加(大學生體協、體育局或中醫藥管理局舉辦)全國比賽獲得1~8名的教練員積分分別是10、8、7、6、5、4、3、2分;省級比賽1~8名的教練員積分分別是9、7、6、5、4、3、2、1分;市級比賽1~8名的教練員積分分別是7、5、4、3、3、2、2、1分。工作人員積分按教練員分值的10%積分,教練(提供比賽總結),工作人員(提供支撐材料)(2)團體項目(籃、排、足)的教練員按第1條所積分值的2倍予以積分,工作人員積分按教練員分值的5%積分(3)在非大學生體協、體育局或中醫藥管理局舉辦的業余比賽中,教練員所得積分按上述分值的50%予以積分(4)教練員年度帶隊第二次參加比賽所得積分按上述分值的50%予以積分,第三次不予積分(5)年度帶隊但沒有參加比賽的教練員年度積分5分(能夠全年常規訓練,提供日常訓練計劃等支撐材料)四、其他工作增值分(上不封頂)(1)校內群體活動組織者每次2分,負責人每次2分,參與者每次1分(提供支撐材料)(2)校內社團指導參與者每項2分(提供支撐材料)(3)教師參加業務進修或裁判培訓國際級10分,國家級5分,省級3分,市級2分,校級1分,年度積分一次,第二次進修不予積分(4)年度考核校級優秀10分,院、部級優秀5分(年度考核中,基本分不滿30分者不給予優秀評級)(5)擔任班主任工作且考核合格加3分,其中獲院優秀班主任另加2分(6)非學校特別指定人員,按院、部要求參加學校組織的會議的每次加1分(7)能較好履行職責,經院、部認定合格的工會主席、教研室主(副)任、黨支部主席、委員加1分(8)應邀參加各項比賽(大學生體協、體育局或中醫藥管理局舉辦)裁判工作的國際級比賽10分,國家級比賽5分,省級比賽3分,市級比賽1分(9)院、部網頁維護教師加1分(10)無故不接受黨政工作安排的,且造成嚴重后果的每次扣30分(11)年度被院、部評為優秀等級的教研室,教研室主(副)任加2分,成員加1分(12)體育部體測成績匯總、上報教師加5分領導加分 經黨政領導研究對表現特別突出或特殊情況需要考慮的可以適當加分,但最高不超過5分
1.1文獻資料法
查閱與本研究有關各類期刊論文10余篇,為高校體育教師量化考核指標體系的建立和評價管理工作提供理論依據。
1.2訪問調查法
2015年調查了江蘇省16所高校,并針對高校體育教師量化考核體系的制定提供實證材料。
2.1高校體育教師量化考核現狀
結合江蘇省16所被調查的高校中,有10所高校沒有制定高校體育教師的量化考核制度,其余6所高校中有3所已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另外3所高校正在制定與完善中。綜合調查情況,江蘇省高校體育教師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1)體系建立不完善,教師反映強烈,真正實施量化制度難度大。(2)對體育教師量化考核的管理與監督不夠明確,使制度形式化。由此可見,如能對高校體育教師的量化考核工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并且制定適合高校的考核指標體系,使得高校體育工作能更好地開展,也使得體育教師能更好地發展,是當前學校人事部門與體育部門面臨的重要任務。
2.2考核指標體系的建立
依據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和《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人事部關于在事業單位試行人員聘用制度意見的通知》精神,結合我校體育部2015—2020年的總體規劃,樹立以人為本、尊重人、塑造人的管理理念,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進一步完善教師評價體系,重視教師綜合素質的考核與評價,發揮每位教師的工作潛力,實現學校的整體發展目標,特建立了適合本部門發展且具有導向性的指標體系。體育部現有教師23名,副高6人,助教1人,講師16人,其中40歲以下14名,占體育部教師的60%多。年輕教師作為體育部的中間力量、學校體育事業的未來,學校如何對年輕教師進修科學、合理、公開地考核與評價,鼓勵年輕教師參加繼續教育,不斷提高自身業務能力、業務素質,最大限度地調動中青年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顯得至關重要。為此,學校建立了40歲以下中青年教師(教學型教師)的考核和激勵評價機制,主要包括基本分、增值分2個一級指標,教學、科研、競賽、其他工作4個二級指標,26個三級指標。具體細化要求及分值見表1。
(1)建立了40歲以下中青年教師(教學型教師)的考核和激勵評價機制,主要包括基本分、增值分2個一級指標,教學、科研、競賽、其他工作4個二級指標,26個三級指標,有助于規范和強化高校體育教師的職責和行為,使得教師能夠更好地參照指標體系,不斷提高,更好地為學校體育工作努力。
(2)量化考核體系的建立,能夠對教師的工作完成情況進行合理客觀的評價,能夠調動老師工作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使得教師在教學、科研、競賽等方面能夠不斷地提高。
[1]張繼平.高校教師績效評估中的政治因素[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7,23(4):104-107.
[2]王玲,孫金蓉.大學體育課新項目評估體系的構建與應用研究[J].體育學刊,2006,13(2):38-40.
[3]吳健.發展性體育教師評價方法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30(9):84-87.
[4]劉思安.高校教師績效評價結果的應用及其問題與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6(4):50-52.
G80-32
A
2095-2813(2015)12(a)-0109-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4.109
①夏元慶(1979,12—),男,漢,江蘇南京人,南京中醫藥大學體育部,講師,本科(碩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體育教學、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