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寶萍

[摘要] 目的 分析并研究呼吸道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與合理使用抗生素措施。 方法 將該院所醫治呼吸道感染患者6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患者的呼吸道細菌對抗生素的使用進行研究。 結果 研究納入的60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檢驗結果呈現陽性的患者是400例,占總數的66.7%。呼吸道細菌對各類抗生素耐藥性由強到弱依次為青霉素、氧氟沙星、慶大霉素以及阿米卡星;并且隨著時間推移,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持續增強。 結論 通過經驗治療及病原治療等方法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提出抑制性措施,對于臨床治療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 呼吸道感染;細菌;抗生素;耐藥性;合理使用
[中圖分類號] R9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1(c)-0108-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e and study the respiratory tract bacterial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and reasonable use of antibiotics. Methods Will I have to heal 600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study of the use of antibiotics in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tract bacteria. Results 600 cases of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cluded studies, patients with positive sputum test results showing that 400 cases, accounting for 66.7% of the total, and bacilli, consistent with the relevant reports. Through the survey found that three bacterial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were shown a rising trend, the effect is significant (P <0.05),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 treatment and pathogen through experience and other methods of treatment,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suppression measures proposed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Conclusion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 treatment and pathogen through experience and other methods of treatment,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suppression measures proposed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s]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bacteria; antibiotics; drug resistance; rational use of
近年來,臨床中對抗生素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這也就導致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同時,相應的增長了細菌的耐藥性[1]。為了能夠更好地研究呼吸道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從而探索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措施,該研究選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該院所醫治呼吸道感染患者600例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該院治療的呼吸道感染患者60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350例,占比為58.3%;女性250例,占比為41.7%。600例患者的年齡在18~75歲之間,平均年齡(45.5±2.5)歲。
1.2 臨床診斷標準
(1)所有患者均經檢查確診為呼吸道感染患者;(2)患者臨床表現:所有患者均存在流鼻涕、打噴嚏、咽喉疼痛等癥狀,甚至還伴有其他癥狀,比如:低熱、四肢無力等。
1.3 方法
對患者進行痰液的檢查,此痰液為患者早晨咳出痰液,連續3天讓患者漱口,并自然咳痰,將痰液放置在提前準備好的無菌容器中。此過程中格外注意的是,對患者痰液進行留存時,需盡最大限度的避免唾液、鼻咽等分泌物的混入,以及口、鼻等細菌的侵入,以便造成感染。當痰液放置時間在2 h以上后,將其送至檢驗科進行檢驗。統計并記錄以上3次檢查結果。
1.4 觀察項目和指標
(1)觀察600例患者檢驗結果;(2)觀察呼吸道細菌對臨床抗生素耐藥性調查情況。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600例患者檢驗結果
病原菌分布現狀:在60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例中可得知,痰液檢驗結果呈現陽性的患者是400例,占總數的66.7%。
2.2 呼吸道細菌對臨床抗生素耐藥性調查情況
通過此次調查發現,3次中細菌對抗生素耐藥率呈現上漲趨勢,效果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1。endprint
3 討論
3.1 β-內酰胺類抗生素藥物
作用機制:β-內酰胺類抗生素藥物可有效抑制細胞壁的生成。且此藥物還青霉素結合可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方面,由細菌自身功能決定。第二方面,由β-內酰胺類抗生素藥物和青霉素共同作用決定[3];耐藥機制:一般來說,不同程度的細菌,其耐藥機制也就不同,可分為這樣幾類[4]:基因突變,這是耐藥性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內酰胺酶會將該藥物進行相應分解,使其失去自身所具有活性。
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藥物。作用機制:有效限制信使核酸的移動,并進行限制;耐藥機制:主動排出相關雜物,將核糖體靶位進行改變等。
3.2 抗生素耐藥性分析
抗生素是臨床中常用的預防及治療感染的藥物,其中以β-內酰胺類抗生素藥物為主。并且今年由于生活方式及環境的改變,呼吸道疾病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不但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而且也導致抗生素的使用越來越頻繁。臨床研究表明,長時間使用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藥物,會增強呼吸道致病菌的耐藥性,增加臨床治療的難度。
由分析得知,通過對600例呼吸道患者的痰液檢測,400例呈現陽性,陽性率為66.7%,與相關文獻報道具有一致性。呼吸道細菌對各類抗生素耐藥性的強弱依次為青霉素、氧氟沙星、慶大霉素以及阿米卡星;并且隨著時間推移,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持續增強。
3.2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3.2.1 抗生素使用現狀 目前,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已逐漸成為世界范圍內的普遍現象,相關研究報告顯示[5]:當今,人類已使用了將近一半以上的抗生素,80.0%的抗生素應用在社區,主要針對呼吸道感染人群,不合理使用的約占這一使用率的25.0%-50.0%左右;動物使用抗生素的另一半,80.0%的抗生素主要為了預防和促進動物的生長,不合理使用的約占這一使用率的35.0%~80.0%左右。然而,就我國來說,人類所使用的抗生素藥物和動物所使用的抗生素幾乎重疊,更存在將人類所用質量較差的抗生素藥物作為動物飼料進行使用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更是加劇了細菌對抗生素藥物的耐藥性。
3.2.2 合理使用抗生素措施 (1)抗生素分類。合理使用抗生素,首先需明確其分類[6]:第一類藥物的不良反應較小,且價格比較低,可根據臨床需要進行使用;第二類藥物抗菌性能廣泛,但不良反應較為明顯,并且,該藥物價格相對較貴,比如:第三代頭孢等藥物,應控制對該藥物的使用;第三類藥物臨床效果相對于第一類和第二類來說,比較顯著,但是,該類藥物毒副作用大,價格貴,比如:第四代頭孢、萬古霉素等,應嚴格控制對該藥物的使用;(2)抗生素的聯合使用。近年來,臨床研究不斷突破抗生素聯合使用誤區,比如:相對傳統的觀點認為大環內酯類抗生素不可和內酰胺類抗生素聯合使用,通常會認為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的臨床療效優于內酰胺類抗生素。然而,臨床實踐則表明,如將兩種抗生素藥物聯合使用,將會有效治療重癥感染和混合型感染患者。(3)抗生素使用療程 。抗生素藥物雖然能有效治療呼吸道感染患者,但還是應格外注意其使用療程[7-10]。通常情況下,抗生素都用于呼吸道癥狀明顯改善后的4~8個月內,療程可根據不同程度的病原細菌以及患者實際病情情況而定;鏈球菌感染肺炎患者療程可為8~12 d,大腸桿菌肺炎患者療程可為15~22 d。
綜上所述,抗生素的不合理利用會導致呼吸道細菌耐藥性持續增加,為了改善這一現狀,在呼吸道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醫護人員需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時加強宣傳,加深人民群眾對抗生素濫用危害的認識,以提高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
[參考文獻]
[1] 高偉.呼吸道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與合理使用抗生素[J].中國醫藥指南,2013,21(10):261-262.
[2] 陳婉純.呼吸道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與合理使用抗生素[J].中國醫藥指南,2013,14(21):266-267.
[3] Ma Yonghong.1220 strains of bacteria to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alysis of [J]. of China's urban and rural enterprise health, 2013,16 (05): 47-48.
[4] Cao Zhiwei. Antibiotic resistance mechanism and Countermeasure of [J].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formation, 2011,28 (23): 43-44.
[5] High gorg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and bacterial drug resistance analysis [J]. Heilongjiang medical journal, 2014,16(2):364-365.
[6] 李菁華,張學英,蔣本春,等.臨床常見病原性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分析[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12,28(3):261-264.
[7] 鄒若飛,趙麗華.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分析及預防[J].中國實用醫藥,2011,24(6):231-232.
[8] 朱亞寶,劉曉富,翟麗芳,等.細菌耐藥性與抗生素的合理使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0,16(3):286-288.
[9] 馬越,金少鴻.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與遏制細菌耐藥性的發展[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0,22(8):5-6.
[10] 鄧力,張崇凡.小兒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及細菌耐藥性監測[J].實用醫學雜志,2011,18(8):822-823.
(收稿日期:2014-10-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