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士兵
習近平總書記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
一個文藝工作者,最大尊嚴只能來自于他的作品。創作出優秀作品,本身也是文藝工作者的共同追求。現在,習近平講話精神無疑正在成為文藝界的一堂必修課。很多人也希望通過相關學習,來尋找一條抵達優秀作品的創作路徑。
我以為,文藝要真正無愧于時代,在今天,關鍵還是守住批評精神。
這是一個怎樣的時代?我為什么寫作?如果不能清晰回答出這樣兩個問題,文藝工作者注定無法進行有價值的創作。
很多人喜歡套用狄更斯在《雙城記》開篇的這句話——“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對今天這個處于變革轉型期的中國來說,同樣蘊藏著豐富復雜的內涵。看到國家強大、經濟騰飛、國民自信,當然也就明白這個時代鋪就了堪稱“偉大”的底色。但是,又必須承認,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個時代,都不可能只有陽光,沒有陰霾。
從國家治理和公共管理的層面來講,必須尊重起碼的常識,必須面對客觀的真實。那么,現在就必須有勇氣承認,我們這個時代,既有善治,也有腐敗;既有富裕,也有貧窮。這實際就要求,在文藝領域,作家不能說瞎話,歌者不能昧著良心盡唱贊歌。只有既弘揚真善關,又批評丑惡,蕩滌污垢,才能對得起這個時代。
問題是,在權力和利益驅使下,當前有一些文藝工作者以嚴重的精神萎縮與人格矮化,進行虛妄地表達,虛偽地歌唱,這種行為,就是在侮辱文化的尊嚴,傷害人們的情感。比如,長期以來,文藝界充斥太多“贊美詩,歌德體”的文化次品。在汶川大地震后,某官員詩人則為高調頌揚受災群眾得到“黨疼國愛”,竟然高呼“縱做鬼,也幸福”,就曾激起公眾普遍的憤怒。
“凡是真正的詩人,必定是第一流的批評家”,法國詩人瓦萊里這樣說。當前,文藝界不僅缺乏真正的批評家,而且,很多文藝工作者還變成了“沉默的大多數”,結果讓制造的大量文藝作品,都成為“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失去批評精神,失去挑戰權威和資本的勇氣,文藝介入現實影響社會的力量只能日漸式微,這樣的現實,當然有愧于這個時代,甚至形成“文化垃圾”,制造“精神污染”。
在談到文藝創作時,習近平強調,“應該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丑惡”,“要尊重文藝工作者的創作個性和創造性勞動,政治上充分信任,創作上熱情支持”,這本身就意味著,不愿正視黑暗,不敢挑戰丑惡的行為,不僅不符合創作本身規律,也不符合中央對文藝工作的要求。
也就是說,不論是國家層面對文藝的公共訴求,還是文藝創作者個體的價值實現,當前都需要守住批評精神。文藝工作者只有尊重現實,敢于說真話,勇于釋放個性,通過倡導爭鳴與批評,來讓文藝作品真正介入社會現實,才能滿足時代價值的需要。
“我捫心自問,我作為一個寫作者,我個人的寫作配得上這個偉大而艱難的時代嗎?”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曾經也發出過這樣強烈的叩問。現在,面對習近平提出要創作無愧于這個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文藝工作者內心要有一個清晰的底線,那就是不要再對權力諂媚,和資本調情,而要好好守護自己的批評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建立對時代的責任擔當,讓作品抵達思想與價值的高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