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顯微外科手術治療竇旁腦膜瘤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方法對該院2013年1—12月間收治的40例顯微外科手術治療的竇旁腦膜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按照Simpon切除標準,33例(82.5%)I級切除,7例(17.5%)Ⅱ級切除。術后隨訪1年,恢復良好。其中36例患者恢復后可正常工作,4例患者存在程度不同的功能障礙。結論顯微外科手術治療竇旁腦膜瘤的臨床效果顯著,可對上矢狀竇妥善處理,防止損傷中央溝靜脈和腦皮質其他的回流靜脈,最大限度切除腫瘤。術后應用γ刀治療,能夠提高手術療效。
[作者簡介]李龍(1978.10-),男,吉林九臺人,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顱腦創傷,腦血管病。
Clinical Effect of Microscopic Surgery Treatment for Sinus in Parasagittal Meningiomas in 40 cases
LI Long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Puyang Oil Field General Hospital, Puyang, Henan Province, 457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microscopic surgery for treatment of sinus in parasagittal meningioma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Our hospital between January 2013 - December 2013, 40 patients treated by microsurgical operative treatment of sinus meningioma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Simpon excision, 33 cases (82.5%) class I excision, 7 cases (17.5%)Ⅱstage resection. Postoperative follow-up of 1 year, recovering well. 36 patients recovered to normal work, four patients exist different degree of dysfunction.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microscopic surgery in treatment of sinus in parasagittal meningiomas is significant. It can properly treat the superior sagittal sinus, protect central sulcus and reflux veins in cerebral cortex and maximize the removal of the tumor. Postoperative application of gamma knife treatment can improve the surgical curative effect.
[Key words] Microsurgical operation; Sinus in parasagittal meningiomas; Clinical effect
竇旁腦膜瘤(矢狀竇旁腦膜瘤)指的是腫瘤基底在上矢狀竇附著,同時充滿矢狀竇角的一種腦膜瘤,腫瘤和上矢狀竇間不存在腦組織。臨床多見一側腫瘤,瘤體多向大腦半球一側突出,也可向著兩側發展,臨床手術根治存在一定難度 [1]。該研究隨機選取2013年1—12月間該院收治的40例顯微外科手術治療的竇旁腦膜瘤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對顯微外科手術治療竇旁腦膜瘤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評價,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該院2013年1—12月間收治的40例顯微外科手術治療的竇旁腦膜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25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年齡最小的患者27歲,年齡最大的患者65歲,患者的平均年齡為(38.5±7.5)歲。病程最短的患者5個月,病程最長的患者4年,患者的平均病程為(2.5±1.1)年。
該組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癲癇發作、顱內高壓等癥狀。其中6例(15%)精神癥狀,10例(25%)運動、感覺障礙,12例(30%)視乳頭水腫,24例(60%)癲癇,32例(80%)頭痛。術前影像學檢查:術前均實施CT檢查或MRI檢查,CT檢查有矢狀竇旁高密度25例,低密度6例,混雜密度9例。腫瘤增強掃描顯示均勻強化;MRI平掃得到T1WI為等信號或者低信號,T2WI為高信號或中度高信號。經過造影劑注射后腫瘤呈現均勻強化,腫瘤周圍有不同程度的水腫帶出現。腫瘤部位:16例為矢狀竇左側,20例為右側,4例為雙側。25例為矢狀竇前1/3,12例為中1/3,3例為后1/3。腫瘤大小:直徑3~9 cm。通過CT和MRI聯合檢查,對腫瘤體積大、血運豐富的26例患者在術前進行MRA+MRV檢查,得到上矢狀竇狹窄10例,完全閉塞16例。
1.2 方法
常規術前準備,全麻,取仰臥位或者側臥位,提高頭部10~ 15°。據CT檢查或MRI檢查所示腫瘤位置決定頭皮切口、皮瓣、骨瓣,若腫瘤較大,那么則需要大于腫瘤范圍(跨過中線)使其充分暴露。于硬膜切開后在手術顯微鏡下實施操作,暴露腫瘤,視腫瘤的大小、部位等情況,實施完整切除或分塊切除。對中央溝靜脈及腦皮質回流靜脈認真分離和保護。分析侵襲上矢狀竇的部位、程度,在相應的處理燒灼、上矢狀竇邊緣切除、上矢狀竇結扎切除 [2]。
2 結果
按照Simpon切除標準,33例(82.5﹪)I級切除,7例(17.5%)Ⅱ級切除。經病理檢查證實,4例為混合型,4例為上皮型,8例為內皮型,24例為纖維型。術后行MRI復查殘留腫瘤的,予γ刀治療,術后隨訪1年,恢復良好,未有復發。
其中36例患者恢復后可正常工作,4例患者存在程度不同的功能障礙。
3 討論
臨床明確診斷竇旁腦膜瘤后,首選治療方式是手術治療。盡最大努力完整切除腫瘤,包括受侵犯的顱骨、靜脈竇腔、靜脈竇壁、硬腦膜,以實現根治目的。顯微外科手術治療竇旁腦膜瘤,充分的手術暴露為手術實施的基本條件,以及選取合理體位、頭位,準確定位,科學設計骨瓣,確保術野清晰,降低顱內壓等。據CT與MRI定位,對皮瓣和骨瓣進行精確設計,應使腫瘤和前后兩端的矢狀竇1 cm充分顯露,馬蹄形皮瓣過中線 [3]。在顱骨鉆孔后以刀銑下骨瓣,以咬骨鉗咬除或用磨鉆將距中線的骨質磨除,切勿損傷到矢狀竇,避免大出血出現。如果矢狀竇表面蛛網膜有顆粒出血出現,用棉片、明膠海綿進行壓迫止血。顯微外科手術是切除腫瘤的重要方式,術野清晰,可清晰辨別瘤周回流靜脈、引流靜脈、供血動脈,能夠妥善處理矢狀竇旁的大腦前動脈腫瘤走向的供血動脈,可有效控制術中出血,保護靜脈回流 [4]。于顯微鏡下在囊內進行分塊切除,從淺至深,開展電凝并將供血動脈切斷,用棉片保護瘤周正常腦組織,將腫瘤向內上方牽引并翻起,將附著于矢狀竇壁的腫瘤基底面切斷。針對處于中1/3的重要功能區的腫瘤,注意保護術中中央溝靜脈血液。如中央溝靜脈和腫瘤粘連,需要用微剪刀在顯微鏡下沿著靜脈走向剪開蛛網膜,并將該靜脈游離出來。該靜脈完全游離后,用棉片保護,切除腫瘤,縮小腫瘤體積,將原來中央溝靜脈受牽張的狀態松弛,降低中央溝靜脈張力。此時分離腫瘤包膜,一般不會撕破中央溝靜脈。如果腫瘤與中央溝靜脈粘連程度較重,可以在靜脈上殘留部分腫瘤,不要勉強切除,以保護中央溝靜脈,防止出現嚴重腦水腫、靜脈出血而引發肢體偏癱、感覺障礙,導致術后致殘率、死亡率增加。切除腫瘤后將中央溝靜脈懸空于殘腔上,易造成術后血栓,用明膠海綿填塞殘腔能夠有效避免。根據患者腫瘤部位、上矢狀竇受侵程度對矢狀竇進行處理 [5]。對于前1/3受侵的腫瘤,無論矢狀竇堵塞與否,均要切除腫瘤及受侵矢狀竇。對于中、后1/3受侵的腫瘤,根據上矢狀竇受侵程度選擇相應的切除方法。術前經影像學檢查示矢狀竇為完全閉塞,術中對矢狀竇夾閉15~20 min,如未有引流靜脈淤血、腦腫脹發生,排除矢狀竇受壓所致假性閉塞,切除腫瘤及閉塞矢狀竇,無需重建矢狀竇。矢狀竇受侵但未完全閉塞,則將腫瘤切除后對殘留在矢狀竇部分進行電凝燒灼,或者將矢狀竇外側壁切除。未對矢狀竇切除、重建,因過分手術會損傷回流靜脈,導致上矢狀竇的竇腔閉塞出現致命后果。對于上矢狀竇通暢的較大腫瘤,應完全切除腫瘤,但不對矢狀竇進行切除、重建。如術后行MRI檢查證實殘存腫瘤或腫瘤復發,則實施γ刀治療 [6]。該研究顯示,該院顯微外科手術治療的40例竇旁腦膜瘤患者,按照Simpon切除標準,33例(82.5%)I級切除,7例(17.5%)Ⅱ級切除。術后隨訪1年,恢復良好。與馬宗賓等 [9]報道的22例顯微手術治療的矢狀竇旁腦膜瘤患者的結果18例(82%)I級切除,4例(18%)Ⅱ級切除。術后平均隨訪18個月,患者恢復良好的結果相似。總之,對矢狀竇旁腦膜瘤,術前應借助影像學檢查,應用顯微外科手術技術,治療竇旁腦膜瘤。
綜上所述,顯微外科手術治療竇旁腦膜瘤的臨床效果顯著,可對上矢狀竇妥善處理,防止損傷中央溝靜脈和腦皮質其他的回流靜脈,最大限度切除腫瘤。術后應用γ刀治療,能夠提高手術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