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 王晶
[摘要] 目的 比較各類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管鈣化評價方法的敏感性和差異性。 方法 隨機選擇該院于2013年1月—2014年7月該院收治的30例尿毒癥且長期血液透析患者作為研究對象,30例患者因動靜脈內瘺失功,在該院行內瘺重建術。術前該組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聲、X線檢查,獲得橈動脈血管鈣化結果。比較兩種檢查方法的敏感性。 結果 術前多普勒超聲檢查動脈血管鈣化檢出率為16.7%;X線攝片檢查,檢出率為33.3%。兩種評估方法(兩類影像學檢測方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影像學方法中,X線攝片檢查的檢出率最高。 結論 長期接受血液透析的尿毒癥患者多存在外周血管鈣化,提示臨床治療中應注意外周血管鈣化的診斷;X線攝片檢查是影像學檢測中較為敏感性的評估方法,應作為首選評估方法。
[關鍵詞] 尿毒癥;血液透析;血管鈣化;血管組織鈣化染色
[中圖分類號] R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6(a)-0018-02
Sensitivity of Different Evaluation Methods for Peripheral Vascular Calcif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Uremia and Receiving Hemodialysis
LI Gen,WANG Jing
Department of Nephrology, General Hospital of FAW Group, Changchun, Jilin Province,13001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sensitivity of different evaluation methods for peripheral vascular calcif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uremia and receiving hemodialysis. Methods 30 patients with uremia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July 2014 July and receiving long-term hemodialysis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ubjects. All of them received fistula reconstruction for arteriovenous internal fistula dysfunction. Before operation,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and X-ray examination were performed on all patients to obtain the radial artery calcification results. Sensitivity of two methods of inspection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preoperative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arterial calcification detection rate was 16.7%; X-ray examination, the detection rate was 33.3%. Two assessment methods (detection method for two kinds of imaging),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P < 0.05 was consider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maging method, X-ray examination of the highest detection rate. Conclusion Long term acceptance of uremic patients with hemodialysis exists more peripheral vascular calcification, suggesting th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diagnosis of peripheral vascular calcification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X-ray radiography examination is more sensitive in detecting method to evaluate imaging, should be the first choice of evaluation method.
[Key words] Uremia; Hemodialysis; Vascular calcification; Dyeing of vascular calcification
當前,血液透析技術已經較為成熟,長時間血液透析對患者機體的損害也進一步減小。但是,長期的血液透析仍存在一些分險因素。多數尿毒癥患者病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疾病,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與血管鈣化存在密切聯系[1]。為充分做好尿毒癥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預防工作,應將血管鈣化病變檢測和評估作為一種防治的防治手段。為此,該院深入研究了不同方法評價對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管鈣化檢測效果和敏感性,并選擇該院于2013年1月—2014年7月該院收治的30例尿毒癥且長期血液透析患者(因動靜脈內瘺失功,在該院行內瘺重建術)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X線攝片檢查是影像學檢測中敏感性較高的方法,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該院于2013年1月—2014年7月該院收治的30例尿毒癥且長期血液透析患者作為研究對象,30例患者因動靜脈內瘺失功,在該院行內瘺重建術。該組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26~69歲,平均年齡(56.7±12.6)歲,透析時間17~89個月,平均透析時間(55.6±20.9)月。該組患者基礎疾病:19例為慢性腎小球腎炎,6例為糖尿病腎病,2例為高血壓腎損害,3例為多囊腎。該組患者中已排除手術禁忌癥者、未成年人者、短期血液透析者(≤6個月),合并其他原發性疾病者、心肺功能不全者等。
1.2 方法
該組患者入院后,內瘺重建術前,均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X線攝片檢測,對術肢的動脈血管的鈣化情況進行判斷。30例患者的手術方法均為動脈頭靜脈端端吻合。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方法:由該院豐富經驗的超聲醫師評估,患者取仰臥位,超聲檢測心臟瓣膜的強回聲表現(超過 1 mm),作為分析瓣膜鈣化依據[2]。
X線攝片檢測方法:對患者進行側位腹平片(空腹)、雙手正位片 X 線片檢查,評價各處動脈的鈣化情況。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分析該研究所有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并采用t檢驗;采用χ2檢驗計數資料。
2 結果
術前多普勒超聲檢查動脈血管鈣化檢出率為16.7%;X線攝片檢查,檢出率為33.3%。兩種評估方法(兩類影像學檢測方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影像學方法中,X線攝片檢查的檢出率最高,X線攝片次之[3]。見表1。
表1 各類影像學方法檢測結果相比(%)
注:1與2相比, p<0.05.
3 討論
當前,很多臨床研究報道顯示,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外周血管鈣化,鑒于心血管疾病和外周血管鈣化的密切關系,應深入研究如何盡早且準確的發現尿毒癥患者的外周血管鈣化情況。影像學檢查是當前檢測外周血管鈣化的主要方法,應用的技術手段主要為X線和超聲,具體包括螺旋CT血管成像(CTA)、彩色多普勒超聲、X線檢查三類[4]。
該研究結果顯示,影像學方法中,X線攝片檢出率最高,X線攝片檢查結果高于多普勒超聲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χ2=1.497);由此可見,X線攝片是檢測外周血管鈣化的較為靈敏的方法[5]。國外研究[6]發現,螺旋CT血管成像(CTA)、彩色多普勒超聲、X線檢查三類影像學方法檢測外周血管鈣化時,各方法間差異性較大,其中CTA檢出率最高,多普勒超聲檢出率最低,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顯著低于X線攝片和CTA結果,CTA檢查結果高于X線攝片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χ2=0.741)。可見多普勒超聲的檢測靈敏性較差,與該研究結果基本相符。提示臨床檢查中,不能以多普勒超聲檢測結果作為判斷外周血管是否鈣化的主要標準。
對于長期透析的尿毒癥患者而言,及早對血管鈣化病灶進行干預,可提高預后效果,并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對于減少尿毒癥的病死率,提升其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外周血管鈣化的早期診斷仍要依靠影像學檢測方法,但是,受到影像學技術的局限性,往往只能檢測到血管壁積累較多鈣鹽的鈣化血[7]。由于外周血管受周圍因素影響較大,所以超聲檢查檢出率較低。對于CTA 診斷而言,血管構造可三維立體成像,依靠造影劑可分辨血管路徑,從而外周血管鈣化靈敏性較高[8]。總結該研究結果可發現,X 線攝片診斷患者外周血管鈣化的準確性相對較高,主要原因是X 線攝片對鈣化病灶敏感。雖然X 線可敏銳的捕捉到鈣化病灶,但是其成像為平面,無對比,診斷較為困難,所以易發生漏診問題。雖然X 線攝片的診斷準確性不高,但是其設備較為普遍,操作簡便、費用較低,仍是一種重要的輔助檢測手段。
受醫療設施的影響,該研究僅針對多普勒超聲和X線攝片進行了研究,未來將深入研究更多的檢測方法。綜上所述,長期接受血液透析的尿毒癥患者多存在外周血管鈣化,提示臨床治療中應注意外周血管鈣化的診斷;X線攝片檢查是影像學檢測中較為敏感性的評估方法,應作為首選評估方法。
[參考文獻]
[1] 俞香寶,王寧寧,王笑云.尿毒癥患者橈動脈鈣化與動靜脈內瘺術中血栓形成關系的研究[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7(50):515-517.
[2] 陳孜瑾,陳曉農,馬曉波.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臟瓣膜鈣化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血液凈化,2013,12(10):538-542.
[3] 王君如,王政通,丁涵露,等.X線平片鈣化積分預測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冠狀動脈鈣化的研究[J].中國血液凈化,2013,12(10):651-565.
[4] 朱新進,趙繼泉,曾惠良,等.16 層螺旋 CT 血管成像在頸動脈狹窄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CT 和MRI 雜志,2012,7(2):12-14.
[5] 常明, 劉紅, 劉書馨. 尿毒癥患者血管鈣化及相關因素的研究[J].中華腎臟病雜志, 2006, 22(9):578-579.
[6] 伍強,孫艷,楊鐵城,等.慢性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管鈣化的檢測[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20(3):146-147.
[7] 王莉,洪大情,吳妹餛,等.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外周動脈疾病及危險因素分析[J].臨床腎臟病雜志,2011,11(3):110-113.
[8] 伍強,孫艷,楊鐵城,等.不同方法評價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管鈣化[J].實用醫學雜志,2010,20(26):3728-3729.
(收稿日期:201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