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勁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一個學生的閱讀,如果只停留在課文上,是有很大缺陷的。只有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才能讓學生增長知識、開闊眼界,同時陶冶情操,提高寫作能力。而圖畫書是最適合低年級學生閱讀的圖書,閱讀圖畫書也是學生閱讀經歷中的重要環節。近幾年,圖畫書及其相關的閱讀活動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和關注,但由于國內對圖畫書的了解和閱讀活動的嘗試剛剛起步,所以難免會出現一些誤區。筆者嘗試結合自身實踐和觀察到的一些案例,對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圖畫書閱讀指導課的幾個誤區及對策進行闡釋。
一、規避純粹閑聊,提升問題質量
不少教師覺得閱讀圖畫書的課程無需設計,只要拿起一本書,和學生隨便聊聊就好。一堂課下來,拉家常似的和學生閑扯,看似貼近學生的教學卻非常空乏低效。學生對圖畫書的閱讀只停留在了解故事大意的淺層次上,極大地浪費了師生的時間和精力。高層次的閱讀是透過故事陶冶性靈、明白道理、習得方法。讀書要有質量必須講求方法,即使是用圖來說故事的圖畫書也是如此。圖畫書閱讀指導課需要討論。高質量的話題,既能反映故事的主題,又能激活學生以往的閱讀積累和生活經驗,觸動學生的心靈。比如,深圳的周其星老師在執教《獾的禮物》這本圖畫書閱讀課時,在講述完故事的內容之后,引導學生們圍繞 “獾的禮物究竟是什么”“你怎么看死亡”等有質量的問題展開討論,幫助學生把閱讀引向深入(不僅讀文本,更要讀生活),觸及故事的主題(生命的意義),鏈接學生的生活(更新對死亡的認知)。
因此,圖畫書閱讀指導課上教師必須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設計,引導學生高效閱讀,讓閱讀的過程有層次,學生的思考有提升。圖畫書閱讀指導課上問題設置的一般層次有:初級(指向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節)——中級(指向故事的主旨)——高級(指向生活和心靈)。相信在有質量的問題設計引領下的圖畫書閱讀指導課上,學生的閱讀素養將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切忌頻頻發問,留給自讀空間
閱讀提升,需要靜心思考。圖畫書閱讀的快樂不僅僅在于故事本身,更多的是靜心閱讀后的思考、交流、碰撞的歡欣,這樣閱讀的愉悅就不僅僅止于膚淺,而將達到精深。但在不少的圖畫書閱讀指導課上,我們還是看到了不少問題連篇的教師。他們因為感覺自己設計了一些好問題,就連連發問,還美其名曰“這樣的問題啟發了孩子的思維,把閱讀引向深入”。殊不知,閱讀是需要連貫性的,相對于被動的牽引,主動的發現、全心的投入會獲得更大的閱讀愉悅和更多的個性閱讀收獲。我們已經看到很多的案例,因為教師或者家長太愛問問題,一來打斷了學生的閱讀過程,二來造成學生的心理壓力,三來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最終導致學生不再喜愛閱讀,遠離書本。因此,在圖畫書閱讀指導課上,教師必須有所取舍,在保證學生相對的閱讀完整性的同時,設置有質量的問題階梯,在情節轉折處停頓,在學生忽略處點撥,在思想提升處討論……總之,要通過精要的問題進行引導,盡量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圖文,讀懂故事,受到感染。
三、力戒只讀一次,提倡反復閱讀
不論是在公開教學課還是常態課上,我們常常看到教師帶領學生們閱讀圖畫書時都只讀一次,然后就迫不及待地開始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延伸。仿佛圖畫書成了一個引子,后面的拓展活動才是精彩所在。其實,真正品味一本書,一定需要反復地、多次地閱讀。圖畫書是通過畫來講述的,畫里蘊含著太多的奧妙,每一筆線條、每一抹色彩、每一個細節都是故事,在向你訴說著。只有重復地閱讀,才能和書中的每一個圖畫、每一個文字、每一處留白碰撞、共鳴,才能將閱讀引向深入。
在筆者看來,真正的閱讀都必須經過“初讀——精讀——復讀”的過程。初讀,就是讀者第一次粗淺地、快速地、牛飲般地讀一本書,粗知大意,把握了主要的故事情節,淺嘗輒止。
精讀,就是精微、細致地一次又一次地閱讀書籍,可能專門品味詞語,可能專門關注色彩……在一個個自己感興趣的閱讀點上,發散開來。在觀察兒童閱讀圖畫書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們一次次地打開圖畫書,一次次有新的發現,產生新的興趣。于是,筆者在執教圖畫書時常常一本書一教就是幾節課,一教就是一個系列。比如讀《我爸爸》這本經典圖畫書,第一節課讀故事內容;第二節課讀書中的細節(小紅帽和三只小豬,爸爸頭頂的云彩,多次出現的小太陽等等);第三節課用多種形式讀圖畫書的文字;第四節課讀寫結合(再讀書中的故事,寫寫自己的爸爸);第五節課嘗試創作一本屬于自己的圖畫書《我爸爸》;第六節課創作一個推薦卡給即將閱讀本書的人……
復讀,指的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再次閱讀。這時候的閱讀不一定需要書本在手,而是像反芻一樣地再次咀嚼。比如,學生們第一次讀安德烈·德昂的圖畫書《月亮,你好嗎》,只是看到了月亮和小男孩之間的趣味互動。倘若學生們之后有了乘船在水上再一次看到月亮的際遇,或者長大后在他鄉無人做伴時再見到月亮,他們對這本溫暖童書背后承載的陪伴、互助、關愛、童趣、想象一定會有更親切、直觀的認識。此時的閱讀是摻入個人生活體驗的,是有溫度的、立體的、個性的、豐厚的閱讀。
四、不可淪為純粹的工具,指導必須有度
圖畫書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兒童讀物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小小、薄薄的一本圖畫書,通過精心繪制的圖片,借助震撼心靈的情節,用最童真、溫暖和愛的故事擁抱著孩子的童年,讓孩子感知生命,感悟生活。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了圖畫書的能量,利用它和孩子之間天然的親近感,促進兒童閱讀。但在做法上還存在一些偏頗。比如,有教師人為地、片面地、碎片化地使用圖畫書,使得原本純粹的圖畫書閱讀指導課承載了太多的任務,以致面目全非,高耗低效。在不少的圖畫書閱讀指導課上,圖畫書淪為純粹的課內教學工具,有教師將諸如《逃家小兔》那樣文字、句式有特點的圖畫書,作為了純粹練習口語和造句的工具;有教師將《鼠小弟的背心》那樣富有童趣的故事作為單純的思想教育工具,要求學生必須認識到團結友愛的重要性;還有的教師將《七號夢工廠》等無字圖畫書放在學生面前,要求他們配上文字,將其稱為“圖畫書作文課”……真是舍本逐末,“用大炮打蚊子”,讓人哭笑不得。
教師們有時真的“太愛教了”。不要忘了——經典自有感染力!就如陳丹青所說:“重要的不是畫畫,而是你怎么‘看。”也像美國詩人惠特曼在詩中所寫的那樣:“他看見最初的東西,他就變成那東西,那東西就變成了他的一部分……”我們要注意教授有度,不必講授太多,只要把優質的圖畫書帶到兒童面前,讓他們自己潛心閱讀,感受圖文的力量,看世界的多彩、歷史的變遷、人情的冷暖,從而擁有善良的心地、豐沛的情感、辨別的眼光、靈活的思維……這樣就好。
圖畫書并非只有低年級學生才可以讀,整個小學階段的學生甚至成人都可以從中獲益良多,它是引領孩子進入文學之門、藝術之門、生活之門的最好媒介。因此,善用好書,用心設計,結合學生的特點,關注作品的特質,適當添加提升閱讀能力的元素,把知識和能力滲透在豐富、有效的閱讀活動之中,就可以讓一本本經典的圖畫書在學生心中留下真、善、美的種子,讓每一個學生參與的圖畫書閱讀過程都更加高效、動人、持久。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