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徽
閱讀教學中,第一課時是基礎,沒有第一課時一路走來的艱辛,也就無法真正領略第二課時的“無限風光”。如何既完成第一課時自身的教學任務,又能有效地為第二課時的教學奠定基礎呢?
一、關注預習指導,積淀認知儲備
隨著年級的升高,閱讀教學理應引導學生進行扎實有效的預習,為學生走進文本奠定堅實的基礎,形成“未成曲調先有情”的局面。教師應根據文本的具體特點,設置具有針對性的預習作業要求。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有位教師就利用預習單進行了如下的預習指導。名人卡片:廣泛搜集魯迅的資料,根據課文的內容進行資料的整合處理,嘗試運用自己的感受評價人物;誦讀卡片:結合課文的生字表,自主學習課文中的生字詞,并朗讀課文,同時記錄朗誦過程中容易出現讀錯的詞句,便于課堂學習中的交流提醒;生字卡片:選擇自己認為難寫的生字進行練習,積累自主識字的方法;內容卡片:了解課文描寫了關于魯迅的哪幾件事,嘗試結合自己的理解,寫出自己對課后思考題的理解。在這樣的預習卡片中,既有關注文本生字以及難讀語句的思考,也有對文本人物與內容的感知。或許學生的理解與感知并不成熟,但只要學生有了自己的思考,就已經取得了預習的應有效果。
二、緊扣課堂導入,喚醒閱讀期待
心理學認為,閱讀期待是一種內心迫于求知的心理狀態,是閱讀教學中在懸念制造、情境創設的基礎上形成的心理探究欲望。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在充分把握學情和文本特點的基礎上,采用靈活的導入方式,喚醒學生的閱讀期待。例如,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時,有位教師首先直接板書課題,并圍繞著“壯”字引導學生進行質疑:這五位壯士分別是誰?為什么要把他們稱為“壯士”?……然后教師順勢出示了學生記載與評論五位壯士行為的語句。在這一案例中,教師首先緊扣題目中的核心文眼“壯”字,將內心的疑惑逐一拋出,將教學的核心點聚焦在學生的關注點上。而資料的補充拓展,也進一步提升了學生對人物行為的關注,將學生的認知疑惑推向了更高層次,充分激活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的閱讀期待也就迅速形成。
三、實施多樣化的朗讀,把握文本梗概
1. 初讀:正確流利,夯實保底要求。當下很多教師為了追求所謂的教學創新,無視學生解讀文本的基本規律,常常將第一課時的文本初讀環節舍去,直接進入精讀,最終導致深入體悟的無功而返。其實,第一課時要給予學生充分自主的時間進行課文的朗讀訓練,將課文讀得正確、通順作為朗讀的保底工程。對于課文中難讀的語句,教師要進行事先的預設,通過教師示范、榜樣引領、自主調整等策略幫助學生提升朗讀能力。
2. 二讀:隨文釋意,掃清閱讀障礙。教師可以充分運用聯系上下文、情境創設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多元感知,讓學生在文本語言和情境的浸潤下,進行文本語言的感知理解。例如,《草原》一文中寫道:“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很多學生對文中的“渲染”一詞難以理解,教師則引導學生關注下文中的“不用墨線勾勒”“到處翠色欲流”,分別運用從正面理解與反面推理的方法感知詞語大意。整個過程,詞語大意的感知與理解就不再空洞與單調,而是充滿了情感的體驗與思維的辯證。
3. 再讀:厘清結構,整體感知。每篇文本都有著作者獨特的言語表達體系,因此,只有緊扣作者的表達思路,在與作者進行深入對話的基礎上,學生才能真正走進課文內容,深入感知文本的結構。筆者曾經聆聽過干國祥老師執教的《少年王冕》這一課,干老師緊扣課文以王冕成長的軌跡進行創作素材選擇的寫作特色,讓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就關注課文中描述時間變化的詞語,讓學生概括并羅列作者所描寫的王冕在不同年齡所經歷的事情,并相機引導學生辨析哪些事情是詳寫的,哪些事是略寫的。這樣,引導學生以王冕的年齡為線索,依照先后的順序進行整篇文本的內容概括,明晰了作者對材料的靈活運用,真正幫助學生理清了文本的整體脈絡,感知了文本的大意。
四、巧設小結過渡,實現思維轉移
一節完整的課堂,其實就如一部電影、一篇文章、一幅作品,也講究過渡的起承轉合,也要凸顯懸念設置,講究意猶未盡的效果。第一課時的教學也要注意這一點。例如,在教學《秦始皇兵馬俑》一文第一課時的最后,學生已經對文本的內容擁有較為通透的把握與思考,但教師并沒有急于下課,而是進行了這樣的過渡引導:“當法國總理希拉克站在雄偉的兵馬俑前時,不禁這樣贊嘆:‘這絕對是世界第八大奇跡。新加坡總理看到秦兵馬俑后,也難以掩飾自己的激動之情:‘偉大的民族鑄就了世界的奇跡。如果你也是一位游客,同樣站在兵馬俑面前,你會說些什么呢?別急著舉手,下節課我們深入課文,走近兵馬俑,到那時,老師期待著你精彩的評價。”借助如此的結課方式,激活了學生深入研讀文本的欲望,促使學生更具激情地走進文本,去共同探尋兵馬俑那獨特的歷史文化魅力,為第二課時的深度精讀奠定了基礎,做好了認知上的情感鋪墊。
五、依托作業練習,指向認知鋪墊
第一課時教學之后,教師應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認知需要布置適當的練習作業,以有效地鞏固第一課時的教學成果,同時也將學生的思維焦點聚合在第二課時,從而為第二課時的教學保駕護航。例如,在教學《普羅米修斯的故事》一文時,教師在第一課時教學后就布置了這樣的練習作業:普羅米修斯的英雄行為表現在哪些地方?課文怎樣描寫普羅米修斯受難的情境?這樣的描寫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很顯然,這兩道練習題指向了不同的練習歸旨:第一道是對文本內容的感知與提煉,指向復習與思考,是對第一課時教學成果的鞏固;第二、三兩道則將學生的關注力聚焦于文本中的核心段落,旨在引領學生在教學之前率先進行體悟思考,為第二課時的學習儲備有效的認知保障。
第一課時看似具有基本的教學模式與套路,相對較易操作,實則蘊含著豐富的教學藝術。只要我們能夠從文本的特點和基本的學情入手,精心設計,第一課時的教學就能凸顯出其獨特的效果。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開發區實驗學校 本專輯責任編輯:辛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