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木龍 吳名德 鄧誼興 李慧潔
1.廣東省連州市中醫院內科,廣東連州 513400;2.廣東省連州市中醫院康復科,廣東連州 513400
慢性支氣管炎是呼吸系統常見病、多發病,是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常反復發作,經久不愈。急性發作期以咳嗽、咳痰、喘息為主要表現,可伴有發熱、胸悶、乏力等多種臨床癥狀。嚴重影響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甚至威脅其生命安全。目前,國內外學者對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的免疫功能[1-2]、中醫治療[3-6]、藥物分析[7]等方面進行了研究。為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期的臨床療效,本研究選取本院的慢性支氣管急性發作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磁珠壓耳穴聯合中藥熱奄包外敷定喘穴治療,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
選取本院2013年3月~2015年1月收治的142例慢性支氣管急性發作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72例)和治療組(70例)。對照組中,男40例,女 32例;年齡 53~80歲,平均 60歲;病程 2~30年,平均13年。治療組中,男37例,女33例;年齡50~81歲,平均61歲;病程2~30年,平均15年。兩組的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1994年11月在廣州召開的全國慢性支氣管臨床專業會議上修訂的《慢性支氣管臨床診斷及療效判斷標準》[8],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為主要癥狀,每年發病持續3個月,并連續2年或2年以上。
1.3.1 排除標準
支氣管哮喘;嗜酸粒細胞性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癌;特發性肺纖維化;支氣管擴張;慢性肺膿腫;肺塵埃沉著病;繼發性肺結核及具有引起慢性咳嗽、咳痰或喘息癥狀的其他疾病(如慢性鼻咽炎、鼻后滴漏綜合征、胃食管反流病、心臟瓣膜病等);慢性遷延期和臨床緩解期病例。
1.3.2 納入標準
1周內有膿性、黏液性痰,痰量明顯增多或伴有其他炎癥表現,或1周內咳嗽、咳痰、喘息或氣急癥狀中某一項癥狀加劇至重度,或者重度患者一項或多項癥狀有顯著加重。
按就診時的臨床癥狀(咳嗽、咳痰、喘息或氣急)與體征(肺部哮鳴音)進行判斷,任何一項符合重度、中度、輕度判斷標準則分別評定為重度、中度、輕度。①咳嗽:只在晨間或白天間斷咳嗽,日常工作與生活不受限制為輕度(+);咳嗽介于輕至重之間為中度(++);晝夜均有頻繁的排咳或陣咳,日常生活與睡眠明顯受限為重度(+++)。②咳痰:晨間與夜間痰量在5~25 ml,或者全天咳痰總量為 10~50 ml為輕度(+);晨間與夜間痰量在26~50 ml,或者全天咳痰總量為51~100 ml為中度(++);晨間與夜間痰量>50 ml,或者全天咳痰總量>100 ml為重度(+++)。③喘息或氣急:喘息或氣急偶有發作,程度輕,基本沒有影響到一般活動與睡眠為輕度(+);癥狀介于輕及重之間為中度(++);喘息或氣急顯著,難于平臥,嚴重影響到一般活動與睡眠為重度(+++)。④哮鳴音:少有,或者僅在咳嗽和深呼吸之后才聞及為輕度(+);肺部聽診時散布或者不固定為中度(++);肺部聽診時滿布且多固定為重度(+++)。
對照組采用西醫常規治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控制感染:抗菌藥選用β-內酰胺類、左氧氟沙星抗生素靜滴;②平喘:喘息明顯加氨茶堿舒張支氣管;③鎮咳祛痰:痰多難咳出者加鹽酸氨溴索靜脈滴注[9];④呼吸衰竭者給予控制性吸氧等。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磁珠壓耳穴聯合中藥熱奄包進行治療,具體方法如下。
1.5.1 磁珠壓耳穴法
1.5.1.1 物品準備 磁珠貼(中華耳貼C型/醫用耳穴定向磁珠貼壓片,寧波神辰電子原件廠/中華醫科服務社)75%乙醇、消毒干棉纖等。
1.5.1.2 操作方法 ①檢查耳部,除外禁忌證。告知患者治療的目的,同時應告知耳穴局部可能有熱、麻、脹、痛感;試探陽性反應點,結合臨床癥狀進行辨證并選好耳穴,主穴選肺、氣管,配穴選神門、交感。②用75%乙醇棉纖消毒耳穴部位,左手固定耳廓,右手用磁珠貼對準穴位貼壓。③以拇、食指對捏輕壓磁珠3min,至局部有熱、麻、脹、痛等得氣感。④每次取單側耳穴,隔日更換磁珠貼,并換另側耳穴,雙耳交替做治療,10 d為1個療程。貼壓期間,囑患者每日自行按摩耳穴2~3次。按摩時,以按壓為主,切勿揉搓,以免搓破皮膚,造成感染。
1.5.2 中藥熱奄包外敷定喘穴位法
1.5.2.1 物品準備 中藥萊菔子500 g,吳茱萸250 g,混合裝入布藥袋,包密袋口,放入微波爐加熱3~4 min(至溫度約70℃)備用,薄毛巾1條。
1.5.2.2 操作方法 ①檢查定喘穴部位皮膚,除外禁忌證。告知患者治療的目的,并告知熱敷局部可能有灼熱感。②用薄毛巾包住加熱好的熱奄包,外敷雙定喘穴(屬于奇穴,位大椎穴兩邊旁開0.5寸,主治咳嗽氣喘)部位20 min。外敷過程中嚴密觀察患者的感受及局部皮膚情況,如發現有皮膚過敏或局部灼傷,即停止治療并做相應處理。③10 d為1個 療程,每天外敷1次,熱奄包中的萊菔子和吳茱萸,每使用3 d后要重新更換。
采用治療前后單項癥狀結合病情程度總分的變化來評價療效。
1.6.1 單項癥狀療效判斷標準
①臨床控制:單項癥狀及肺部哮鳴音不足輕度者,或者咳嗽、咳痰、喘息或氣急癥狀好轉>90%;②顯效:單項癥狀及肺部哮鳴音有顯著好轉(如+++→+),或者咳嗽、咳痰、喘息或氣急癥狀好轉>60%;③好轉:單項癥狀及肺部哮鳴音有所好轉(如+++→++或++→+),或者咳嗽、咳痰、喘息或氣急癥狀好轉>30%;④無效:單項癥狀及哮鳴音加重,或者癥狀及肺部哮鳴音無改變或好轉≤30%。
1.6.2病情程度總分
1.6.2.1 癥狀程度與量化評分 按咳嗽、咳痰、喘息或氣急的癥狀輕重,進行量化評分,以便更好地評價療效。 癥狀程度分為無、輕度(+)、中度(++)、重度(+++),評分分別為 0、1、2、3 分。 病情程度總分=咳嗽的程度分+咳痰的程度分+喘息或氣急的程度分。
1.6.2.2 病情程度總分療效評價標準 ①臨床控制:治療后病情程度總分比治療前減少≥90%;②顯效:治療后比治療前病情程度總分減少≥60%但<90%;③好轉:治療后比治療前病情程度總分減少≥30%但<60%;④無效:治療后比治療前病情程度總分減少<30%。
采用Excel2003統計學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4.29%,顯著高于對照組的 8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 1)。

表1 兩組總有效率的比較(n)
治療組的咳嗽、咳痰、喘息及哮鳴音好轉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 2)。
表2 兩組咳嗽、咳痰、喘息及哮鳴音好轉時間的比較(d,±s)

表2 兩組咳嗽、咳痰、喘息及哮鳴音好轉時間的比較(d,±s)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咳嗽好轉時間咳痰好轉時間喘息好轉時間哮鳴音好轉時間治療組對照組70 72 5.52±1.55*6.41±1.75 5.27±1.69*7.15±1.58 3.24±1.22*4.32±2.06 5.81±1.09*7.07±0.81
治療組中有3例在使用磁珠貼壓神門耳穴后出現局部疼痛劇烈,不能耐受耳穴治療,有2例使用熱奄包療法后,出現可疑輕微皮膚過敏癥狀。所有病例均未出現因使用外治療法而產生影響生活質量,或導致永久組織器官、功能損傷的嚴重不良反應。對照組無出現相似不良反應。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慢性支氣管炎多發于冬春寒冷季節或氣候劇烈變化之時,常反復發作,易發展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臟病等。現代醫學認為其病因分內外二種,外因有吸煙、空氣污染、感染、職業粉塵和化學物質等,內因與自主神經功能失調有關[10]。長期使用抗生素易產生耐藥性,副作用也會增多,還易導致患者體質更加虛弱,本研究采用磁珠壓耳穴聯合中藥熱奄包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能提高治療總有效率,能更快地改善咳、痰、喘臨床癥狀,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醫療費用負擔有較大幫助。
慢性支氣管炎屬中醫學的“咳嗽”“喘證”“哮證”“肺脹”等范疇[11],病機多為外感咳嗽,邪氣傷肺,肺失宣降,遷廷失治,損傷脾胃,痰濕內生,蘊結于肺,并可影響心、腎、胃、大腸等多個臟腑功能。
中醫外治療法對本病有很大幫助。2000年前我們祖先就懂得耳穴治療,《靈樞·口問第二十八》中有“兩耳無聞取耳中”的論述,明代出現了首張耳穴圖譜。1993年我國發布了《中國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耳穴名稱與部位》[12],這標志著耳穴治療踏入成熟階段。耳廓雖小,是全身經絡匯聚之處,正所謂“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有絡于耳者”。
磁珠壓耳穴是利用磁珠刺激耳廓上的穴位,通過經絡傳導達到治病目的。本研究選用以下4個穴位:肺穴位于耳甲腔中央凹陷處周圍,心區上下方,主治呼吸系統疾病。氣管穴位于耳甲腔中央與外耳道之間,主治氣管、支氣管炎、哮喘等。神門和交感穴具有調節植物神經功能作用[13-14]。
熱奄包外敷法采用兩種中藥:萊菔子,辛、甘、平,歸肺、脾、胃經。《本草綱目》:“下氣定喘,治痰”,功效:降氣化痰,用于痰濕壅盛,氣喘咳嗽[15],能治療咳喘之標。吳茱萸,辛、苦、熱,歸脾、胃、肝經。《本草經疏》:“脾胃之氣,喜溫而惡寒……寒痰停積,以致氣逆發咳,五臟不利,吳茱萸辛溫暖脾胃而散寒邪,則中自溫,氣自下,而諸證悉除”,功效燥濕散寒、溫中下氣[15],能治療咳嗽之本。兩藥借助熱奄包,使藥物溫熱,藥理作用通過皮膚、穴位、黏膜透入吸收,貫通經絡,作用全身,達到治療目的[16]。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4.29%,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3.33%(P<0.05),說明采取磁珠壓耳穴聯合中藥熱奄包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的治療組,較單純西醫常規療法的對照組,能更快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臨床療效。本療法既能切合現代醫學基本理論,又發揮了中醫外治特色,具有操作簡便,花費低廉,設備要求低,人員培訓簡單,不良反應少,患者依從性高等優點,有較好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因研究的病例較少,仍有待之后擴大樣本的臨床試驗觀察。濕合污下行而致腹瀉。小兒消化不良型腹瀉的中醫治
[1]高越,何建如,陳小青,等.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期患者T 淋巴細胞亞群的研究[J].科技通報,2001,17(2),67-69.
[2]何建如,陳小青,繆群,等.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期危重病人免疫功能的研究[J].科技通報,2000,16(6):487-489.
[3]于魯志.中藥清肺合劑霧化吸入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期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23):119-120,123.
[4]徐國建,張麒法.痰熱清注射液聯合頭孢哌酮舒巴坦鈉對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期C反應蛋白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2):79-81,84.
[5]林慈東,胡水勛.股藍參芪飲聯合西藥治療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急性加重期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7):102-104.
[6]王淑琴,梁正培,張萍珍,等.沙棘治療咳嗽痰多臨床療效的初步研究[J].沙棘,1996,9(3):37-39.
[7]林驚世,趙琿.莫西沙星與左氧氟沙星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的藥物經濟學分析[J].天津藥學,2006,18(6):43-44.中國醫藥指南,2011,9(24):71-73.
[6]陳天明,彭桂梅,周妮.不同用藥方式治療小兒腹瀉的療
[8]全國慢性支氣管炎臨床專業會議.慢性支氣管炎臨床診斷及療效判斷標準[J].成都中醫學院學報,1994,17(3):52-53.
[9]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1.
[10]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6.
[11]唐永祥,陳群,王曉玲.慢性支氣管炎與血瘀證的病機研究探要[J].實用中醫雜志,2003,17(3),154.
[12]GB/T13734-92.耳穴名稱與部位[S].
[13]陳慶華.耳穴壓貼預防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0,17(10):12-13.
[14]吳兵.中醫耳穴壓貼法預防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對照觀察[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2,26(9):87.
[15]凌一揆,顏正華.中藥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131-132.
[16]韓曉冰,馬麗萍,鄒玲.中藥熱奄包治療氣滯血瘀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50例臨床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10,6(1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