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星
摘 要:社會公德是社會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基本行為準則,反映了人類社會生活最基本的關系,能否遵循社會公德是衡量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公德教育是中小學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小學階段正是社會個體道德品質形成的重要時期,有效的公德教育對增強青少年的公德意識、加強青少年的公德行為、提高青少年的功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應當通過轉變思維方式、完善公德教育評價體系等多種策略來提高中小學公德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公德;公德教育;對策
一、公德及公德教育的內涵
公德是相對私德而言的。“公”是指公共領域,“私”是指私人領域。談到公德與私德問題,不能不提起梁啟超。梁啟超在《新民·論公德》中指出:“道德之本體一而已,但其發表于外,則公私之名立焉。人人獨善其身者謂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謂之公德?!彼麑ⅰ肮隆薄八降隆弊鳛橐唤M范疇概念引進國內,旨在通過對傳統文化中私德盛行的批判來喚醒國民的愛國之心,探尋救亡圖存的出路,在他看來,公德是促進群體凝聚力的道德價值觀,其目的是為了“利群”。
社會開放程度日益提高,人們社會生活的公共領域不斷擴大,人們在社會公共場所的道德問題越來越受關注?!豆竦赖聦嵤┚V要》規定:“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隨著社會的進展我們可以發現,公德的內涵已經有了新意,較之以往,公德內涵由關注國家利益轉向關注國民眾生的生活,由倡導國民公德轉向倡導社會公德。基于公德在不同時代的側重不同,本文將公德理解為人們在公共領域中的道德活動。
公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者通過對受教育者進行公德的闡釋、說服和引導監督,讓受教育者自覺形成公德觀念,樹立維護社會公德的道德信念并最終在生活中踐行公德規范,為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公民奠定基礎。它是公德“知、情、意、行”的統一。公德教育的內涵要求我們在對學生開展公德教育時明確公德教育的目標,注重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把握公德教育的內容,從“知情意行”四方面進行培育,要選擇有效的教育方法,避免單一的說教,注重師生、生生的互動與踐行。
二、當前公德教育的現狀
1.公德教育的目標取向
公德教育的目標究竟是培養圣賢之人,還是培養合格的社會公民?不同的價值取向會提出不同的公德教育目標。建國初期,我國倡導以“五愛”為主要內容的國民公德教育;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大力提倡“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的社會公德教育;近些年來,我們在中小學所推行的是“不亂扔垃圾、不亂穿馬路、不在公共場所吸煙、不隨地吐痰”等行為規范。公德教育目標的確立經歷著由理想主義為價值取向降解至普遍主義為價值取向的過程。這一轉變體現了公德教育的目標正越來越貼近于公德的主旨,有助于學生樹立公德觀念,并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公德規范,形成良好的公德品質。但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教育重心會有所偏離這一目標而趨向理想化。
2.公德教育的現實環境
中小學生的公德教育需要社會、家庭和學校的相互配合,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以提高中小學公德教育的整體有效性??墒牵F實中公德教育的整體環境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1)社會方面
社會監管體系的不完善促進了某些成員的不自覺,若懲戒措施嚴格,對首闖紅燈者嚴懲,定會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后面的人們便不會那么隨意闖過去。所以,加強社會監管力度,建立健全社會監管體系能對加強公德教育提供相應的制度保障。
(2)家庭方面
家庭公德教育氛圍的缺失造成中小學生成長中公德意識的不足。有的家長考慮問題只注重自身利益、自己家庭利益,從不涉及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這種家庭環境下的孩子必然有道德情感冷漠的傾向。家庭是孩子在成長中接觸最頻繁的場所,家長對孩子道德觀念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創造一個擁有公德情感的家庭環境對中小學生的公德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家長要注重對孩子公德教育的引導,避免造成孩子公德缺失的成長隱患。
(3)學校方面
學校監督激勵機制的不完善、重智育輕德育的不科學都不利于中小學生公德教育的實施。現階段,公德教育在觀念、內容和方法上還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存在嚴重狹隘的公德教育觀,如重智育,輕德育,與現實生活脫節等問題,從而影響學校構建有效的德育評價體系。學校應當更新公德教育觀,重視公德教育對學生的長遠發展,創造豐富的公德教育形式來加強對中小學生的公德教育。
三、加強中小學公德教育的策略
1.秉持平等原則,培養學生普遍主義的思維方式
公德,意味著我們的道德行為要體現平等、公正思想,避免個人主觀感情色彩,這就要求公德教育中注重引導學生的平等、普遍思維。
社會公德的首要特性便是其公共性,現代社會公共性的本質是公眾的,對每個社會成員來說,都有利用公共財產和公共空間的權利,但公共所有權又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個體不能隨心所欲地對待屬于公眾的東西不能把私人的意志強加于公共意志之上,違背社會的公意。公德教育的核心價值在于平等與尊重,保障生命健康和安全以及維護人的尊嚴,就成為最基本最核心的社會任務。在生命和人的尊嚴面前,沒有尊卑貴賤。使學生明白這個道理是公德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
2.完善公德教育的評價體系,規范學生的公德行為
多樣、有效的評價體系,有利于鼓勵學生主動施展公德行為。學??梢酝ㄟ^有效獎賞制度和學生綜合評價模式來提高學生的公德意識與公德行為。
(1)社會、家庭、學校相互配合
當社會公德行為對象的廣泛性帶來輿論監督的弱化時,社會個體便處于最缺乏監督的狀態中,從而最容易違背公德。中小學生是未來推動我國公民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讓他們在個體成長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公德意識,規范其公德行為,可以促進我國公民社會未來的發展。學校的公德教育所提供的是相對封閉的生活空間,而只有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才能接觸守則、規范所涉及的道德條目,所以通過學校與社會來搭建相互溝通的平臺來規范學生的公德行為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公共道德觀念形成初期的階段,嚴格規則和獎懲機制是非常必要的。
(2)打破單一的成績量化模式,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
在學校的德育評價體系中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重視終結性而忽視過程性,基本依賴于量化考試成績,這樣的評價容易以偏概全,以學生的學業成績作為衡量道德水平的標桿,從而忽視了學生的道德成長過程,不利于其完整人格的形成與完善。所以,改革傳統的品德考查方式,打破成績量化模式,跟蹤建立學生的成長記錄袋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式。
公德教育不僅是有關道德的教育,也不僅是道德原則的教育,它在本質上是思維方式的提升,而且也只有道德思維方式水平的提高,才說明公德教育真正被學生所接受。為此,學校應當打破傳統的說教形式進行公德教育的宣傳工作,遵循德育特點和中小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側重對中小學生公德思維的引導,提高其踐行社會公德的主動性。同時,公德教育是中小學生生活教育的一部分,需要社會、家庭和學校的全面配合才能更好地落實??傊?,公德教育的有效開展需要學校、學生、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梁啟超.飲冰室合集·論公德[M].北京:中華書局,1936.
[2]黃向陽.德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焦國成.公民道德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廖小平.公德和私德的厘定與公民道德建設的任務[J].社會科學,2002(02).
[5]張震.當前社會公德建設的現狀、原因及對策[J].東岳論叢,2003(06).
[6]王曉莉.論公德教育:社會轉型期道德教育的新內涵[D].華東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