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桂玉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社會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需要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密切合作、協調一致,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社會品質的形成。”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出極為豐富的傳統節日,如哀思親人的清明節、全家團聚的中秋節、尊老敬老的重陽節、喜氣洋洋的春節、張燈結彩的元宵節等,每個節日都反映民族、地區的風俗習慣和文化背景,是我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園開展極具情境性、感染性、實踐性、娛樂性的節日教育活動可以“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從而進一步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下面談談我們在節日教育活動中家園互動的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家園互動關系,調動家長的積極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優勢互補,有利于教育資源的利用,所以,在傳統節日教育中要建立良好的家園互動關系。
(一)以平等的態度幫助家長建立主人翁意識
家園合作首先要求合作的雙方即幼兒園教師和家長要有平等的態度。教師與家長一樣都是兒童教育的主體,相互間是合作伙伴,共同的目標是促進幼兒發展。教師要激發他們積極合作的態度。心理學家表明,家長合作的態度取決于合作是否滿足他們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需要。當幼兒園滿足了家長的合理需求事,家長合作的愿望和熱情會更高,態度也會更積極。如,在開展“尊老愛幼”春節家園互動活動中,我們以調查中獲得的數據和鮮活的家庭案例為主要內容,向家長發出開展“尊老愛幼”春節家園互動的活動倡議,并通過家長會和各種訪談形式向家長宣傳活動的主旨。因為活動的開展滿足家長教育孩子的內在需求,家長合作的愿望和熱情高漲,積極主動地與幼兒園互動,取得良好的實效。
(二)建立家園雙方共通的渠道
在活動中雙方共同創設溝通的渠道,有效地開展家園互動教育活動。充分發揮家長的教育資源作用,支持幼兒的教育活動。如:“勞動真光榮——五一家園互動”活動時,我們在和幼兒談話、交流的活動中發現由于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和家長對勞動觀念的偏頗,使幼兒對成人的勞動不理解,不能體會勞動的艱辛、不尊重勞動者、不珍惜勞動成果、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勞動能力等,以至出現當老師說“爸爸媽媽上班很辛苦,你要關心爸爸媽媽,為爸爸媽媽做些事”時,幼兒竟回答:“爸爸上班一點都不辛苦,爸爸上班就是打電腦、喝茶、在辦公室走來走去。”因此,我們根據綱要的精神及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能力水平制訂了中班“叔叔阿姨本領大”活動方案。制訂這一方案以后,我們發現要讓孩子充分了解自己的爸爸、媽媽的勞動,那就需要讓孩子自己去觀察、自己去體會,靠老師在課堂上介紹孩子不單不感興趣,而且還產生厭倦感,于是,我們就開展了以“請進來、走出去”的系列活動,充分利用家長資源,讓家長做一次“老師”親自給孩子講課,體驗和孩子互動的情景。在活動中孩子可以隨意地向醫生阿姨詢問自己想知道或好奇的問題,知道了醫生不是只會給別人打針、或是開刀,醫生有許多本領。通過活動,幼兒對醫生這一職業不會產生畏懼感,同時也為角色游戲《醫院》上了一節生動的模擬課。
二、提供適宜學習與發展的課程內容和教育策略
探索幼兒社會技能發展特點、規律為基點,以尋求和提供幼兒社會性的適宜教育,培養幼兒社會技能,促進全面和諧發展。教師如何在活動中以幼兒社會技能的發展狀況為依據,為幼兒提供適宜學習與發展的課程內容和教育策略、有效促進幼兒社會技能充分發展呢?以下我結合中班主題《好吃好玩在漳州》談談如何通過多種渠道,發揮家園的互動作用,取得的成效。
(一)為孩子架設社會實踐體驗的橋梁
“教育來源于生活”,拓展幼兒的生活范圍,感受多樣化的生活現實。關注社區、成人的活動,引導幼兒了解社會生活。結合“國慶”我們開展了“愛家鄉”主題活動《好吃好玩在漳州》。活動前幼兒必須有一些知識準備,而這些僅靠幼兒園說教是不能滿足幼兒的,需要家長帶幼兒走向廣闊的生活空間,以獲得感性的知識,因此,家長給孩子的知識和經驗的鋪墊是很重要的。活動前我們召開了家長會,引導家長利用國慶長假,帶幼兒一起去品嘗漳州的特色小吃,游玩漳州的名勝,從而對漳州有初步的了解,激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幼兒通過觀察人們的勞動,不僅了解了小吃的名稱,制作材料與制作方法等,而且感受他們的勤勞與智慧,知道他們的勞動不僅創造了財富,還為我們漳州人民爭了光。從中也能體會到他們勞動的辛苦,懂得從小要愛惜糧食。結合主題我們設計了一張互動表,讓幼兒把自己的收獲通過繪畫或符號的形式記錄下來,與同伴一同交流分享。
(二)為孩子架設社會性情感體驗的橋梁
社會性情感在形成幼兒良好習慣中是一個重要的動力機制,是行動的前提。良好的社會行為的形成是需要情感引發和觸動的。因此,老師要“動之以情”,引導幼兒“情之帶行”。為了讓孩子更深入地體驗和促進孩子對家鄉小吃的探究熱情,我們采用“小分隊活動”這種形式,真正為孩子創設“實踐場”還有和同伴交往互動的機會,讓孩子在自然常態下學會怎樣當小主人,怎樣當個小客人……促進孩子社會性能力的發展。
1.情景表演,豐富孩子的社會性技能
如:情景表演:做客,從中老師了解到幼兒的已有經驗,以便更好地指導他們,通過活動豐富他們的經驗和提高孩子的社會性技能,為后面的“家庭小分隊”活動做好鋪墊。
2.形象表征,規范孩子的行為
從幼兒的語言出發,運用形象的繪畫表征,幫助幼兒整理相應的方法與途徑。幼兒仍處于形象記憶的階段,當他們在講述自己應該怎么做時,往往只是說說而已,很快就遺忘了。那怎樣再現幼兒所說的行為規則讓其印象深刻,從而規范自己的行為呢?我們通過幼兒繪畫形式來展示幼兒根據自己的行為所制定的規則。如:為了讓幼兒在小分隊活動中,能真正做個“熱情的小主人”和“文明的小客人”,我們與幼兒一同設計一組“會說話的符號”——“做客”規則:畫個嘴巴,表示要講文明;畫個玩具,表示要與同伴分享;畫個小手,表示小手真能干,自己動手制作小吃等,來提醒大家。
3.多途徑教學形式與內容,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在確定主題后,我們以探究性活動的教學思路為依據,通過多種途徑與方法選擇教學的具體內容,使五大領域內容都能平衡,同時也是幼兒認知、情感、能力等方面的需要,組織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如:結合區域活動讓幼兒制作各種各樣的小吃(如:用硬紙板剪成一個圓圈,把皺紋紙搓成條狀像蚊香一樣一圈一圈繞在紙板上,做手抓面;用咖啡色蠟光紙和舊報紙卷起來做五香等);并結合主題布置墻飾《美食城》,讓幼兒參與環境的布置,讓環境會“說話”,促進活動的開展。在角色游戲中開設“漳州小吃店”,讓幼兒在游戲中,模仿和體驗生活。并把幼兒制作的各種小吃投放到角色游戲中,琳瑯滿目的食品讓人應接不暇,充分調動孩子們游戲的興趣。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漳州的小吃,他們還親自當設計師,設計了各種各樣的宣傳海報。
(三)為孩子架設社會認知向社會行為轉化的橋梁
孩子的社會技能培養要融與他們的實際生活和學習,在幼兒的意識和行為上培養良好的習慣單靠一次教學活動是不夠的,更主要的是要為幼兒提供真正的實踐場,使孩子將行為意識實施到實際生活中去,最終轉化為幼兒的行為習慣。如:在主題活動中,我們以“家庭小分隊”的形式為幼兒提供實踐場。活動由家長來組織策劃,充分發揮家長的主導作用,從確定小隊長—自由分組—確定時間與制作小吃內容—家長的分工等一系列活動都是家長們與幼兒商討確定的,老師只是活動的發起者和參與者。在各個分隊中,幼兒都能爭當“熱情的小主人,文明的小客人”,認真地參與小吃的制作,與同伴友好相處,會將自己制作的第一份小吃請爸爸媽媽、老師品嘗,贏得家長的連連夸贊,一旁的我們也被這一幕濃濃的親情所感動。在這次活動中,不僅激發了幼兒愛家鄉的情感,更多的是讓幼兒在活動中學會關愛長輩與同伴,能與同伴友好相處,分享快樂,提高幼兒的社會意識,增強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自信心。
三、統整各方資源形成教育合力
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大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在主題活動中我們引導幼兒,利用周末和爸爸媽媽組成一隊小吃特搜隊,去搜索社區的小吃店。通過此活動,促進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并初步學會統計。活動前,幼兒給自己的小吃特搜隊取名字;活動中,幼兒仔細觀察,積極大膽地與阿姨交流,并做好記錄;活動后,根據自己的記錄做好統計和評價等。
研究結果表明,利用節日資源作為教育契機開展家園互動活動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特殊作用,值得重視與強調。我們要秉持社會大教育的理念,統整各方資源,學校、家庭、社區長期密切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促使幼兒茁壯成長,從而為國家和民族贏得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