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宇航
(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河北 承德068450)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改造并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尤其是隨著能源開采業與制造業的規模化發展及礦物資源、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日趨嚴重,如森林破壞、水土流失、能源短缺等問題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環境,對此,將林下經濟置于生態經濟學的視域下加以重新審視已是當務之急。
生態經濟學最早作為一門學科被提出是在20世紀60~70年代。生態經濟學也稱環境經濟學,是一門獨立的新興學科,是由生態學和經濟學兩門學科相互融合形成的交叉學科,其遵循社會發展的經濟規律,主張站在自然與社會雙重角度觀察研究客觀世界,其本質上還屬于經濟學范疇。通過生態學與經濟學相互結合,圍繞人類生產活動與自然生態之間的相互關系,研究生態經濟相關內容,目的是促進社會經濟與自然生態平衡協調、持續、健康發展。
生態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有著根本的差異,二者在分析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時立場不同。傳統經濟學將宏觀經濟看作一個整體,生態系統僅僅作為宏觀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而生態經濟學觀點則認為宏觀經濟是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的一部分,這是二者的根本區別所在。
當前我國不同地域林地情況各異,林下經濟也有不同的發展模式,人們對林下經濟的理解也多種多樣,對林下經濟尚沒有統一的定義,較為普遍的定義是:林下經濟區別于傳統的林業生產,是一種參與式林業與農業經營模式,是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基本原則的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當前,林下經濟已經逐漸成為林業發展的主要模式之一,其在鞏固退耕還林及天然林保護工程成果、保護林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發展林區經濟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可觀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發展前景廣闊。
3.2.1 可增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維護生態平衡
生態系統通過不斷地發展、調節,在功能與結構上實現相對穩定與平衡。在自然環境中,生態系統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向著總類多樣、結構復雜、功能更完善的方向發展,直至生態系統達到最成熟和穩定的狀態,林下經濟正是迎合了生態系統的這種屬性。
3.2.2 可提高林地利用率,實現良性循環
林下經濟是一種人工復合生態經濟系統,不同物種通過在時間、空間、功能上的科學配置,極大地提高了林地利用率,也提高了林下經濟系統中自然資源的利用與轉化效率。
3.2.3 實現了理性回歸大自然
和諧的生態系統是非常高效的,其中的物質和能量可被充分地利用與轉化,不會產生廢棄物,也沒有污染,一切都由自然界凈化吸收。林下經濟正是借鑒了自然界這種高效、和諧的模式,在遵循生態規律的前提下,利用現代科技,發展復合林下經濟,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共同發展的宏遠目標,同時為人類提供了更豐富的物質資源,創造出更高的經濟收益,實現了人類的理性回歸。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市場會結合產品與服務的供求關系產生復雜的相互作用,以完成自我組織之目的。通常來講,商品與服務的價格會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并在其自身價值上下波動。因此,發展林下經濟時要充分考慮到當地的供求關系及市場特點,選擇供求缺口較大、經濟價值較高的品種作為重點來發展,并形成規模化經營,另外,依據循環經濟原理選擇可以產生閉合效應的其他動植物品種作為補充。并在維護生態系統穩定的前提下,不斷提高動植物品種的多樣性,以獲取更多的林下經濟效益。
生態容量是在保護生態環境或者生態系統不受損害的前提下,所能消耗污染物的最大負荷量。該原理指出自然環境或者生態系統本身具有自我調節、自我潔凈能力,同時也反映了生態系統可容納的生物種類、數量及容納程度等,一旦系統內排放的污染超出系統的自凈能力,就會造成環境污染,破壞生態平衡。因此,要想發展林下經濟,首先要選擇合適的動植物品種,盡量選擇可以自然融入林下生態系統、無需人為干預的品種,以降低對生態系統造成損害的風險。其次要通過反復的摸索實驗、探索出最佳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不能單純為了獲取經濟效益而盲目發展。從生態容量原理得出,只有在自然系統可承受的范圍內適度進行經濟開發,才能保證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協調,因此,確定特定環境中林下經濟的發展規模與發展程度非常關鍵,這也是當前制約我國林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生態位是生物完成其正常生命周期所表現出來的對環境綜合適應的特征,是一個生物在一個物種或者一個生態系統中的功能與地位。從生態位可以看出一個生態系統中物種的特性、物種生存空間的特性,還能體現出生物在物種群落中的機能作用與地位,尤其是該物種與其他物種間存在的相互營養關系。因此在設計或者經營林下經濟時,要謹慎選擇物種,要考慮到每一物種在生態系統中都是特定的、無可替代的,且其在維系該系統的能量、信息循環以及生態平衡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而在選擇林下經濟物種時,則要避免與其他物種的生態位重疊而造成物種之間的惡性競爭。在整個生態系統的功能結構上,要合理配置物種種類,保證各生態位之間不會產生沖突,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出系統的動態平衡功能。在空間結構上要充分利用林下空間,形成不同層次的植被結構,如上層選擇喬木層,中間灌木層,下面是草本植物與動物,地下則為微生物,通過這種復合結構,以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與多樣性。此外,在時間結構上,要根據不同物種的生長周期,科學選擇植被品種,合理安排不同物種的種植時間,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林下經濟系統的經濟效益。
循環經濟的本質是生態經濟,其要求人們在開展社會經濟活動時遵循大自然的生態學規律,將自生、共生、競爭經濟融為一體,形成具有高效資源代謝過程的網絡型復合生態經濟。傳統經濟模式是投入—產出的單向過程,要想創造更多的財富,便需要消耗更多的資源,但將產生更多的廢棄物,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越嚴重;循環經濟則提倡以最小的投入與消耗獲取最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實現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共生,促進資源的循環永續利用。
所以,在選擇林下經濟模式時,要對當地的自然氣候、土壤水文、主要動植物種類等狀況進行深入了解,選擇最佳動植物物種并科學合理地進行種植、養殖;杜絕單純追求短期經濟利益而種養不符合生態系統屬性的物種,以免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或者嚴重破壞生態平衡;要依據循環經濟原理進行科學的物種搭配,使處于不同生態位的物種之間能夠相互促進、和諧共生。
林下經濟是一種生態復合經濟系統,其投入少、收效快、操作簡單,是未來林業發展的新模式。林下經濟可有效縮短林業經濟周期、提高附加值、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對增加林區農民收入、維護生態平衡等意義重大。而當下發展林下經濟,必須遵循市場經濟原理、生態容量原理、生態位原理、循環經濟原理等生態經濟學原理,以促進生態環境及林業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1]陳東升,于小飛.基于生態經濟學的林下經濟研究[J].林業產業,2011(3).
[2]賈永立,陳智勇.發展林下經濟促進農民增收[J].農民致富之友,2015(4).
[3]逄再強.發展林下經濟促進綠色循環[J].農民致富之友,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