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菊,劉明利,于 洋
(1.吉林財經大學 亞泰工商管理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2.北華大學 林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3)
近幾年旅游業在我國得到迅速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的支柱產業,旅游紀念品是伴隨著旅游的發展而產生的,在旅游業發達的國家,旅游紀念品占旅游總收入的比重不斷提高,而我國的旅游紀念品發展比較緩慢,尤其是吉林省的旅游紀念品發展跟不上旅游業的節奏,因此發展旅游紀念品是需要我們繼續拓展旅游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旅游紀念品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旅游紀念品就是指旅游商品,在旅游過程中旅游者購買的全部商品;狹義的旅游紀念品是指到某一特定的旅游目的地購買的、具有地方特色和紀念意義的旅游商品,主要包括旅游工藝品、當地土特產和旅游印刷品等。
就目前吉林省內旅游市場而言,比較受旅游者喜歡的是根雕、木雕、木貼畫、松花石硯等高規格以及有歷史感的產品;除此之外是長白山人參、鹿茸、林蛙油、土特山珍為主的綠色生態保健品和食品。在吉林省的整個旅游市場中,延邊朝鮮族的旅游紀念品市場發展較為完整。朝鮮族傳統服飾、具有朝鮮族文化特征的裝飾品、打糕、泡菜類特色民族食品等等成為了延邊地區重要的旅游紀念品。朝鮮民族婦女所熱愛的蕩秋千等活動也成為游客親身參與體驗的活動重點。土特產品方面,主要呈現出東北地區土特產品的特征。由于受延邊地區所處地理位置的影響,具有俄羅斯文化特征的各種類型的產品也成為了延邊州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紀念品之一。另外,由于延邊州與韓國貿易聯系較為緊密。各類韓國商品特別是實用性強且易于攜帶的服裝、工藝品等類型的產品已經發展成為了延邊州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紀念品。
3.2.1 旅游人群
從客源地理位置看,來吉林省的游客主要分為省內游客和省外游客,還有部分外國游客,對于省內游客,他們更看重于體驗消費,觀賞性消費,對于旅游紀念品的購買情況并不積極,然而對于外省游客以及部分外國游客而言,旅游紀念品的銷售相當樂觀。
3.2.2 對旅游紀念品的選擇傾向
將旅游紀念品按屬性分為文化性、紀念性、獨特性、攜帶性等類型。購物者在旅游紀念品的選擇時,會側重旅游紀念品的特性,特性越明顯,物品的銷量越好。紀念品的文化性多體現在關于紀念品的歷史文化價值或是具有當地特有的文化價值,在其他區域地點不能體現。關于紀念性,多用于體現在紀念品的“喚醒”能力上,將旅游作為旅游者的一種自身經歷,紀念品具有獨特的價值,讓旅游者在看見紀念品時就能想起曾經旅游的過往,想到其中的人、其中的事、其獨有的經歷。獨特性多用于體現在商品的與眾不同上,可以是價值,可以是外形,也可以是意義。在關于旅游紀念品的選擇過程中,攜帶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旅游紀念品的成交與否,大家出來旅游都是輕裝上陣,來得輕松當然也希望是走的時候不要大包小裹,畢竟長時間交通消耗不容忽視,較多的物品也會使出行變得不方便。所以,小型的具有一定的文化性,又具有特色的紀念品最為大眾歡迎。
產品研發需要思維精準且眼界開闊的創新人才,需要強有力的經濟以及政策做強大的后盾,因此需要組建專門的產品研發設計部,嚴謹應對市場需要,結合現有產品特性以及資源特性,形成以市場顧客為導向的旅游紀念品研發銷售產業鏈。現有的生產廠家鮮有人能全力擔負起旅游紀念品研發所需的各項資金費用以及人員招募能力。但是目前來看政府并沒有對此成立專門的產品研發機構,這使得吉林省的旅游紀念品銷售一直停留于出售成品土特產的階段。因此吉林省旅游紀念品發展緩慢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政府對研發機構投入的缺失和對產品建設的輕視。
吉林省存在的少量作坊式企業,其生產商多為普通居民,對于生產環節未能形成體系,生產成本較高。此類企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其生產的產品多為簡易物品,制作不夠精美,其生產種類也較為單一,無法應對市場顧客對于新奇和高端的需求。這就造成吉林省旅游紀念品無法達到工廠流水線化和質量監督標準化。
吉林省境內的旅游紀念品主要生產位置分布于周邊城鎮或遠距離鄉村。生產模式多為小作坊式生產。而所生產出的商品均要運往遠距離的旅游景點或旅游購物地進行銷售,這期間,生產者并不能全程自己負責,通常需要找到一定的銷售中間商對其商品進行代理銷售,在代理期間必然有價格的增長,也正是這一過程造成了商品價格的上浮,由于沒有嚴格的政府管理,商品的價格上浮程度也沒有嚴格的標準,所以商家肆意加價的行為屢屢出現。這種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就是商品流通機制的不健全。旅游紀念品中的多數土特產品,一般都不能形成規模性的銷售點,很多個體銷售者都是自營者,集中在景區門口或邊緣兜售。
吉林省旅游紀念品的銷售環境有待改善,旅游消費者大部分都是采取路邊消費或是意外消費的形式進行旅游紀念品的購買,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旅游紀念品的銷量。另外,旅游紀念品的附加值挖掘力度不夠明顯,這也是許多旅游紀念品不能暢銷的主要原因之一。個別成形紀念品銷售點在服務人員的銷售水平以及服務態度上存在態度差等現象,不了解游客的消費心理,不懂得游客的消費特點,缺乏針對性,一味地推銷一些高價低質的旅游商品的情況,這樣做反而適得其反,破壞了吉林省旅游的形象。
旅游紀念品銷售商市場眼光不夠長遠,缺乏品牌經營概念。有個別商家對于已成名的商品不能好好維持,出現質次價高,假貨成群的惡劣現象,使品牌形象受到嚴重影響,不利于吉林省旅游紀念品市場的穩定發展。如吉林省的長白山人參在旅游者心中的評價是很高的,但是失敗的旅游購物過程讓游客對長白山人參喪失信心。長白山景區附近充斥著許多并無旅游土特產經營資質的經銷商,部分經銷商不遵循市場秩序以次充好,降低長白山人參規格,對長白山旅游產品的形象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吉林省旅游產業發展的軟肋之一就是旅游行業的市場監管。在旅游紀念品經營上存在眾多問題,導游工資制度的不合理就是其中的誘發原因之一,因此導游獲取“回扣”問題屢見不鮮。在吉林省的旅游市場行業里,個別的旅游社里存在導游自己掏腰包按人頭的方式購買旅游團,所以導游在沒出團之前已經預先支付了一定的費用,自然而然地,導游只有讓旅游者購物消費,通過購物來拿回扣實現回本和掙錢,這是唯一的途徑,所以很多導游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得放棄顏面,放下素質努力賺錢。也因為這種不健全的工資發放機制,使得許多高素質的導游離開行業,導致紀念品市場混亂現象頻現。
旅游紀念品是吉林省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在吉林省的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政府應予以高度重視,與此對應設立專業的旅游紀念品研發部門,在創意上、形式上、應用范圍上都應該有一定的創新。只有政府高度重視,在政策上給與一定的支持,才會使旅游紀念品市場得到穩步快速的發展。關于紀念品開發設計應做到以下幾點:第一,特色性原則。即旅游紀念品的不可替代性,可以是形式上的,也可以是內容上的,這是旅游紀念品能夠吸引旅游者的根本原因。第二,藝術性和實用性相結合。對一件或一個旅游紀念品來說,做到具有相應的實用價值同時兼具一定的藝術特性讓人心生愉悅的特點。第三,環境保護原則。可持續發展一直是我國所提倡的發展戰略,也是21世紀的我們應自覺遵守的發展理念。生產企業在關于新產品的開發設計過程中應該秉持著注意環保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第四,標準化原則。在產品生成的各個環節中都應遵守的硬性指標。標準化生產規模,標準化生產流水線,標準化成品。
面對旅游紀念品商品,政府監管部門應該按照具體的紀念品歸屬類型進行細致的商品質量鑒定,形成完整的質量檢查系統,對于剛出廠的商品進行細致檢查防止不合格商品流入市場,對于已經進入市場的商品更要進行嚴格的篩選防止劣質產品流向消費者。
吉林省的旅游紀念品種類較為繁多,生產商也遍布全省,這就形成了混亂的局面,多種紀念品不分伯仲,質量良莠不齊,價格千差萬別,使游客在紀念品的選擇上形成很大困擾,所以,旅游紀念品應形成一定的品牌市場,讓顧客在紀念品選擇時有比對的依據,以某一類產品為標桿,讓顧客自行考量。吉林省旅游紀念品的銷售人員作為吉林省的又一形象代表,應充分提高服務質量,進行定期的服務質量培訓課程,關于紀念品知識的專業課程也應定時學習,充分了解所銷售商品,對于顧客的問題一清二楚,給予的解釋深刻到位,給顧客留下良好的印象。
市場細分的評價標準有很多,按性別劃分,女性的購買能力更強,女性主要傾向于精致精美、柔和的、具有特色的商品作為旅游紀念品。而男士更注重產品的文化內涵,如根雕、古玩等更受男性喜歡。按年齡進行細分為老中青市場,不同年齡段消費市場的消費人群在購買行為和心理偏好上都有所不同。按國籍劃分,可分為國內旅游購物者和國外旅游購物者,相對于國內購物者對于經濟實惠使用價值較高的土特產似乎更為鐘情,但對于外國游者,像韓國日本更喜歡選購具有一定文化內涵的旅游紀念品,歐美人士則更注重民族特色,喜歡購買一些可以體現民族特點的物品。
根據細分市場制定合理的價格策略。游者經歷的一種體現具有不可復制性的特性,傳統意義上的定價方式似乎對于旅游紀念品并不適合。認知定價的方式更為適用。認知定價的決定性因素主要取決于商品在顧客心中的固有心理價位。對于旅游紀念品的營銷方式,我們可以采取高檔奢侈品銷售的方式,雖然旅游紀念品似乎沒有這么高檔的價值,但是其商品是旅游者親身經歷的一種過程的體現,具有產品獨特的不可復制等特點,高價位定價商品,同時結合現代化設計理念,注意產品的美觀效果及實用效果。除此之外還需要制定銷售策略,對于吉林省紀念品的銷售,應采用多種銷售方式,網絡銷售與實體銷售相結合,不僅僅局限于來往的旅游者,也可以對電腦另一端的人士提供特色旅游紀念品。可以讓吉林省旅游紀念品入住全國各大超市土特產商場,擴大市場范圍,增加市場銷量。
對于旅游紀念品的開發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結構,制定精美的產品設計,實行嚴格標準化的產品質量檢查體系,準確定位市場銷售促銷,形成配套完善的服務系統。只有形成標準化的生產管理銷售模式,吉林省的旅游紀念品市場才能完全做到規范化、模式化,大幅度提升吉林省有關旅游紀念品方面的形象,才能讓游客對于吉林省的紀念品購買沒有后顧之憂,從而大幅度提高銷量,走出吉林走向世界。
[1]吳廣孝.旅游商品開發實務[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112~115.
[2]彭兆榮.旅游人類學視野中的旅游文化[J].旅游學刊,2004(6):20~27
[3]楊從鋒.旅游紀念品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之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04.
[4]高愛民,張汝昌,葉立雯.旅游購品經營概念[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5]初曉恒.對發展旅游商品的思考[N].北京:中國旅游報,1999-05-19.
[6]艾 佩.體驗經濟背景下的文化遺產旅游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