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佳文
摘 要:在小學教學中,關于教學生活化的理念提出較早,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重視。這主要是因為傳統的教學方法從教學方式、內容到考試模式,都存在不合理和不利于學生成長、全面發展之處。因此,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就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的應用及其策略進行了分析討論。
關鍵詞: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
作為義務教育的起步階段,小學教育對于學生的思想、行為習慣以及以后的價值觀念形成起著關鍵作用,因此小學教育不僅應當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應當做好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使思想品德這一課程設置的意義得以充分體現。為做到這一點,就要對目前實際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進行分析,根據思想品德教學的特點,探討生活化教學的實際應用。
一、關于生活化教學及其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的意義
1.如何理解生活化模式下的教學
生活化教學的一般含義即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的實際經驗相關聯,結合學生的生活感受,將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應用可以有效地使課堂教學成為學生感興趣的生活課堂,通過學生對現實生活的體驗和思索來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這種把掌握知識的過程融入體驗生活中的模式,更加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狀況和認知水平,因而受到教育工作者和學者的肯定,也被教學實踐證明為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
2.生活化模式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的意義
道德教育的實現是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學生道德品質和思想認知能力培養的基礎。思想品德教學承擔著小學學生認識生活、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重任,因此小學思想品德的教育不能僅僅依照傳統教學模式進行“灌輸”式教學,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的掌握,其更重視從生活和課堂感悟中樹立道德觀念。這就要求小學教學中思想品德課程需要采用更加科學的、富有生活特點、貼近現實的教學模式。經過教育界同仁的教學實踐,生活化教學模式能夠較好地體現這一特點,滿足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要求。
二、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采用生活化模式的關鍵
1.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應貼合新課改的方向
思想品德課程在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時,應當注意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相符合,不能在進行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同時背離新課程改革的方向。因此在進行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同時,小學思想品德還應當注意做到思想政治的方向引導和學生成長的結合、基于生活而又能夠結合學科知識以及做到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按照新課改理念,思想品德教學還應當做到使學生能夠在品德、思想形成的過程中結合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并做到使學生具備一定程度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好地對學生全面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2.生活化教學的同時應當注重對教學狀況進行反思
目前各種新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仍有一定的不理想之處。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有:教學模式在實踐應用中與教學模式的理念有一定差距,即教學實踐和教學模式的要求有偏差;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傳統教學模式和傳統學習習慣的影響,難以切實體現新教學模式和新課程改革對教學活動和教學目的的要求。基于目前的教學中,學習和課堂教學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過度注重分數考應試能力的現狀,因而應當在教學模式的改進中重視對教學現狀的反思,以此促進對教學工作的完善和教學水平的提升。教學模式的生活化可以有效借助與生活的結合來減少基礎知識的枯燥記憶過程,但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斷針對教學現狀進行反思探究,分析實際教學實踐的教學效果與新課改以及教學模式理念的差距,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使教學模式的運用更加成熟、更加科學有效。
3.采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同時注重學生和教師的全面提高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從知識層面上還是能力以及思想水平層面上,學生都處于不斷進步當中。根據目前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的實際情況,不少學生對思想品德這門學科產生了枯燥呆板和沒有用處的印象,以至于認為這一門課是負擔。而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對這種現象充分重視,在科學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同時使學生改變對思想品德的印象,并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例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能夠實際接觸到的現象、事物進行教學引導,諸如從電視節目、從日常游戲、從學生所能進行或所能理解的社會活動中引導出這些事物或現象與思想品德課程的聯系,使學生既能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又能夠獲得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并能夠同時獲得對生活和學習的興趣,這就是在生活化模式教學中學生的提高過程。與之相應,教學中教師也應當重視自身的進步和提高,例如相當一部分教師認為多年教學中知識變動不大,教學風格比較僵化,缺乏創新的熱情和創新的舉措,因此教師在采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同時,也應當注重自身知識、專業素養等方面的提高,使自身教學水平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高。
三、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采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策略
1.用動態的眼光看待教學活動
小學期間學生的思想變化較大,因而教師在制訂教學方案的同時,應該具有動態的眼光,認識到學生本身以及社會背景、時代背景都處于變化之中,因而小學思想品德的教學理念也是動態的,教學活動的設計和教學實踐中的應用,需要結合教學進度、學生的掌握情況和對教學過程中所提出的思想領會情況,對下一步教學規劃作出調整,從而能夠對學生的知識學習過程和思想狀況進行動態把握,有針對性地開展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學活動。
2.在教學工作中以實際行為樹立榜樣
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有別于其他課程的一大特點就是德育來源的廣泛性。知識性強的課程往往知識固定化,內容和形式是確定的;而德育工作形式較多樣,例如教師的言行舉止,為人處世都是學生體會做人品德、生活中的道理的一個有效來源。相對于知識點本身,教師自身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細節對于學生而言更加具有可模仿性,因而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當重視自身的模范作用。具體做到這一點,可以通過生活中的切身實例、對生活中細節的感悟、工作和他人的實際案例等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和感召,既能十分有效地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又能在無形中對學生心理進行道德和價值觀念上的啟蒙。
3.重視開闊學生視野和思維的拓展
限于各種條件,思想品德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識點相對全面,而在實例、對生活的感悟和對學生的引導方面有些不足。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發揮教育工作者的作用,引導學生開闊自身視野,克服思維的局限性。例如,針對生活中廣泛應用、且對學生有較大影響力的媒介如廣播電視、計算機網絡、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人和事物等現象為學生提供思想品德教育素材,增強學生對是非和矛盾沖突的判斷等能力。例如,在教材第九冊的教學安排中,關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這一節,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回憶、討論,結合身邊的同學或親朋等進行與教學內容的結合。通過這些方式,可以有效地對學生進行視野的拓展和思維的開發,又使教學過程變得更加具有趣味性。
生活化教學的應用是目前教學模式研究中的重點之一,具體在小學思想品德的生活化教學實踐中,仍需要不斷探索。本文結合筆者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實踐中的經驗,對其教學的生活化改進和應用策略進行了分析,對教育界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袁娜.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的策略研究[J].東方青年:教師,2013(16).
[2]方小林.關于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回歸生活的思考[J].新課程:小學,2014(10).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