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鵬
摘 要: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進行科學實驗教學,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的發展和科學素養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縱觀如今的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種種不利因素大量存在,如,實驗過程具有盲目性、追隨性、形式性,學生缺乏進行實驗的興趣,導致實驗教學效率低下,教學任務和目標難以達成,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科學素養的養成和自身能力的發展,因此,如何優化課堂教學策略,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是目前廣大小學科學教師正在致力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問題情境;信息技術
下面,筆者就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如何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這一論題展開詳細的分析、說明和論述。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
我國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中表現最為活躍的心理成分,日本著名教育家木村久一就曾說過:“天才就是強烈的興趣和頑強的入迷。”然而,小學階段學生,盡管好奇心強,也好玩、好動,但是對學習的興趣和注意力的持久性卻比較差,因此,我們只有想方設法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科學的樂趣,對科學實驗產生樂學、好學的心理,才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比如,在科學實驗課堂上,我們可以通過設置富有啟發性和懸念性的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興致勃勃地投入到對實驗的探索和學習中,為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打下基礎。
比如,在學習《怎樣移動重物》這節內容時,一上課我就對學生說:“同學們,老師現在遇到一個問題,打罐頭的時候總是打不開,你們有什么辦法嗎?”“用手。”“用工具。”……學生紛紛答道,接著我又提出問題:“如果現在讓你移動的不是罐頭的蓋子,而是一塊大石頭,你又該怎么辦呢?”“那就只能借助工具了。”有學生小聲地發表意見,“沒錯,這種用來幫助你撬開或提升物體的工具,叫做杠桿,是人們最早使用的一種簡單的機械,如”棍”“棒”等,那么,這種“棍”和“棒”究竟有著怎樣的特點,它為什么會產生如此大的力?今天這節課,就請大家跟隨老師一起去認識杠桿的結構,探究杠桿的作用。”這樣,我通過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調動了學生的探究欲望,激發了學生的實驗興趣,從而使他們以最佳狀態進入對這一實驗的探索和研究中。
二、引進信息技術,調動學生的實驗熱情
如今,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工具開始被越來越多的教師重視和應用,它為教育事業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和生機。對于小學科學實驗而言,引進信息技術,教師就可以運用圖畫、文字、聲音、視頻等方式來展現實驗現象,揭示實驗規律,從而創設一種生動直觀的實驗情境,使抽象、復雜的實驗知識變得具體、簡單,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實驗熱情,能夠大大提升科學實驗效果。
比如,在學習《認識常見巖石》這節內容時,我就運用信息技術,將多姿多彩、形形色色的巖石與其不同作用運用圖文并茂、視聽結合的方式呈現了出來,這些生動有趣的畫面立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其中也蘊含著有關巖石的分類問題,如,一樣是石頭,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異呢?這種差異,是它們分類的依據嗎?這樣,學生一邊欣賞著畫面,也會一邊開動腦筋去思考問題,使他們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狀態中去認識巖石、學習巖石,大大調動了他們學習科學、探究實驗的熱情。
三、讓學生充分體驗,加深學生對實驗的理解
很多科學教師認為小學生動手能力差、認知水平低,因此很多實驗都是演示實驗,即自己一人操作完成,學生是旁觀者,沒有參與實驗過程的機會,因此就導致學生對科學實驗的內在規律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認識。《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教師是兒童學習科學的支持者和引導者,要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因此,作為小學科學教師,我們要把做實驗的權利歸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體驗實驗過程,以此加深學生對實驗的理解,為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提供充足的保障。
比如,在學習《造房子》這節內容時,在學生初步了解了古代房子和現代房子的特點以及會計算房子的用料之后,我們就可將班里學生進行分組,給各個小組提供實驗材料如繩子、紙張、木棒、透明膠帶等,讓他們與組內同學密切合作,建造房子。這樣,我們通過讓學生充分體驗實驗過程,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實驗的理解和認識,促進了學生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的發展,另一方面使學生體會了造房子的艱辛和快樂,獲得了事半功倍的實驗教學效果。
總之,面對如今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的種種不良現狀,作為小學科學教師的我們,必須想方設法使其得到改進和完善,并大力探索和總結各種符合小學生認知特點和實驗教學實際的教學策略,使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在我們的正確帶動下獲得最大限度的提高!
參考文獻:
楊曉強.對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現狀的思考.新課程:小學,2015(02).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