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惠
摘 要: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的好課設計觀是:語文課必須返璞歸真,體現一種“簡約之美”。他主張“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促發展?!倍鞍鍓K教學”在聚焦文本重點、簡化教學過程方面正有這樣的獨特優勢。
關鍵詞:簡約;板塊;主線
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的好課設計觀是:語文課必須返璞歸真,體現一種“簡約之美”。他主張“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促發展。”他執教的《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課很好地詮釋了自己的教學主張。他在教學“釣魚”這個部分時,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心理特點,對內容大膽取舍,整合成三個板塊。通過板塊教學,薛老師有機地將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融入其中,收到了以簡馭繁、事半功倍的效果。無獨有偶,前幾日,我校兩位年輕教師參加市級評優課,也不約而同地使用了板塊教學模式,整個課堂清新亮麗,一股簡約質樸之風撲面而來,對我有很大的觸動。于是,自己也嘗試用這種方法設計了一堂課,在實施時,收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第24課《揠苗助長》是一篇寓言故事,這篇課文用簡潔有趣的故事,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故事中的農夫做事急于求成,違背常理,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這是一個傻得可笑的人物形象。在品味人物形象,引導學生體會農夫的“傻”時,我將教學過程設計成了三個板塊:
目標:品味人物形象,感悟文中留白。
1.我請一位學生完整地把課文讀一遍。其他學生想想:你覺得故事中的農夫是個怎樣的人?
2.你覺得故事中的農夫是個怎樣的人?試著用一個字來回答。
(傻、笨、蠢等)
3.他“傻”在哪兒呢?請大家默讀課文,畫出相關的詞句,等會兒請你抓住所畫的詞句談談你的理由。
4.交流:他傻在哪兒?
板塊一:
他巴望著自己田里的禾苗長得快些,就天天到田邊去看。
(1)想法“傻”。一是禾苗是慢慢生長的,他巴不得禾苗立刻長成,這種想法很傻。
農夫巴望禾苗長得快些。從“巴望”這個詞,你仿佛看到了農夫在做些什么?自言自語地說些什么?
出示:農夫___說:“___”
可他總覺得禾苗一點兒也沒有長,心里十分焦急。
(2)禾苗生長很慢,是看不出來的,而他覺得禾苗一點兒沒有長,很可笑。
(3)讀書就要這樣,要讓書中人物很鮮活地呈現在我們眼前,要能看到農夫的傻樣,體會到他焦急的心情,這才叫讀進書中去了。誰再來讀讀這一小節?
板塊二:
農夫還傻在哪兒呢?
一天,他終于想出了辦法,就急忙跑到田里,將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1)做法“傻”。禾苗向上拔,根都拔斷了,禾苗會死。
(2)出示:他從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累得筋疲力盡。
從“筋疲力盡”這個詞,你看到他累成什么樣?(腰酸背痛、爬不起、有氣沒力、大病一場)
(3)你看,他的做法多傻。傻到了不僅葬送了禾苗的小命,也差點要了自己的老命。讀書像品茶,就要抓住重點的詞句學會細細地品味。
板塊三:
農夫回到家,怎么說的?誰來讀?從中你感受到他傻了嗎?
回到家,他興致勃勃地說:“真把我累壞啦!可力氣總算沒有白費,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長了一大截!”
(1)說法“傻”。傻到做了錯事,還很高興。
(2)怎樣才能把他的傻話讀好呢?
他興致勃勃地說:“___,真把我累壞啦!可力氣總算沒有白費,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長了一大截!”
(一要注意提示語,說話時心情怎樣?二要注意把自己當作農夫添加說話的對象“兒子”或“老婆”,指導讀好人物語言。三可以想象說話時的動作,一邊讀一邊把他的動作加進去,這樣傻氣就更足了)
(3)聽了父親的話,他的兒子很納悶。此時,他的兒子會想些什么?
(4)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回來后,他會怎樣開導這個傻父親呢?想一想,一定要讓父親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5)師生分角色表演。(創設情境)
這樣的三個教學板塊,既整合了教學內容,使課堂上孩子可以有一根“主線”可抓,不會頭緒繁多,無從下手,又使教學環節緊湊有效,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對學生理解課文和品味寓言起到了非常好的輔助作用。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確體現出了思維的不斷提升。他們不斷討論、傾聽、思考、爭辯。我都不置可否,沒有直接給出我的判斷,而是適時地給予引導。最終道理很自然地擺在大家面前,一點也不勉強。反觀自己之前的教學設計,課堂上沒有引領全文的“主線”,整個課堂由松散瑣碎的小問題“串”起來,老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累,制約了思維的發展,大大降低了課堂效率。
由此可見,適當地劃分教學板塊,整合文本內容,尋找引領全文的“主問題”,確實是構建高效課堂、放飛學生思維的好方法,值得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踐行。
?誗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