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清赟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數學課堂中,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主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感悟、標新立異、開拓思維,使學生能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fā)展,達到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目的呢?我認為,教師要先立足于課堂,讓學生快樂學習,這是促進數學課堂教學更高效的最佳途徑。從下面幾點談談我是如何立足課堂,做到課堂教學更高效的。
一、課前調研,是教師立足課堂實現更高效的前提
奧蘇伯爾指出:教學應根據學生原有的狀況進行。因此,在上新課之前對學生進行調研,可以全面了解他們對該內容的掌握情
況,這是教學設計的依據。這樣,上課時才能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教學,解決他們急需解決的問題。這樣的教學活動對學生來講才是有價值的,也是有效的。
例如,在進行“10的認識和組成”教學時,部分學生容易把基數和序數兩個概念弄混淆,部分學生在寫分成的時候容易遺漏等情況。經過這些學前調研,在教學過程中我重視學生經歷新知的生成。特意讓學生動手涂一涂和擺一擺,得到規(guī)律來涂顏色,在此過程中,學生主動地參與,既動手又動腦。
可見,充分的課前調研,不僅讓老師在授新課前做到心中有數,心中有底,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有信心立足于課堂,也能使學生消除心理障礙,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有效地進行新舊知識的銜接,順利地掌握新知識,促進教學更高效。
二、隨機訪談,是教師立足課堂實現教學更高效的手段
在每次教學設計之前,教師經常憑借個人經驗對學生水平進行估計,有時是不準確的。當今時代,信息獲得的途徑日益豐富,學生水平更需要教師進行隨機訪談。在隨機訪談后,針對學習的重難點,教師才能開始設計問題,而且要注意隨機訪談的學生數不能過多,教師訪談對象應是不同層次的學生,從而實現以點帶面。如:我在進行“認識分數”教學設計前,為了了解學生的情況,我做了一次訪談記錄(在班內隨機抽取10名學生):
1.下面的這些圖形用分數表示這個圖形的陰影部分對嗎?
(隨機抽取5名學生)
目的:調研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
被調查的5個學生中只有1個同學全部判斷對了。但是問為什么的時候,卻說不出原因。
2.把下面圖形的■涂出來。(隨機抽取5名學生)
被調查的5個學生基本能涂對,但是格式都不規(guī)范,并且沒有同學能規(guī)范地表達出■所表示的意思。
3.你會用分數表示陰影部分嗎?怎么寫?試著寫出這個分數。(隨機抽取5名學生)
目的:調研學生對所學知識可能遇到的困難。
讓這幾個學生寫分數時,有3個學生說不會寫,剩下的2個學生都寫了分數,但寫法順序錯誤,而且都不能說出三部分所表示的意思。
為了幫助學生清楚地建立分數的觀念,拓寬學生對分數的認識,我把隨機訪談得到的第一手材料進行了分析、比較,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科學地設計了教學過程。就這樣,在隨機訪談的基礎上,學生全員參與,全程體驗,學得輕松、學得愉快,課堂充滿和諧的氛圍,學生掌握知識時洋溢著濃濃的興趣。
三、分析作業(yè),是教師立足課堂實現教學更高效的保障
作為一名教師,數學作業(yè)是我們每天都會面對的,孩子在作業(yè)中會展示各種錯誤,作業(yè)出現的錯誤會給教師提供許多發(fā)現。批改作業(yè)是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徑,從中發(fā)現的資源將成為調整教學設計的重要依據。例如:我在學生學習了“認識分數”后,在學生的作業(yè)中發(fā)現部分學生把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調轉。從而我反思自己的教學:一定是自己的教學出了問題。經過理性分析,發(fā)現教學中教學分數的寫法時,要進行強調與鞏固的練習。于是修改了教學設計,并進行了實施,下面就是修改后的實錄:
教師提出分數概念,分數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翻開課本57頁找一找。(以■為例進行教學)
■ 讀作:四分之三
陰影部分用下面的分數表示對嗎?
學生匯報:
生1:第一個分數不對,因為把一個圓形平均分成8份,分母是8,其中有陰影的是5份,分子應該是5,所以應該是■。
生2:圖2應該是■
……
通過這樣的環(huán)節(jié)可以看到老師明顯地突出了分數的寫法和所表示的意義。因此,在學生寫作業(yè)的時候,把分子分母搞混的人很少了。
正是因為教師的作業(yè)分析,了解了學情,獲得了大量而又準確的信息,才為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奠定了基礎。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立足課堂,才能做教學的常勝將軍。
參考文獻:
[l]張曉云.追尋簡約 彰顯深刻[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20).
[2]李軍.優(yōu)化數學課堂練習[J].小學教學研究,2011(02).
[3]包鳳花.“半小時課堂”從簡約起步[J].現代閱讀:教育版, 2011(10).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