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琴
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而對站在教育最前線的我們來說,更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下面就結合我的教學實踐和認識,談談個人的幾點看法。
一、上課前,要深入鉆研教材,用“活”教材
鉆研教材的目的不完全在于講清楚教材內容,而在于如何利用好教材,要深入鉆研教材的重、難點,把握新知的生長點。只有鉆研教材,才能具有駕馭教材的能力,才能在課堂教學中駕輕就熟,精講精練。而數學來源于生活,我們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現實生活中尋找數學題材,在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礎上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如,在“元、角、分”的教學中,可設計開展模擬購物的活動;在“分類統計”的教學中,可讓學生統計一周所上的功課,每門功課的節數等;在“米、千米”的教學中,可帶領學生去操場上數步伐,估計長度等。同時,還要研究學生,因為教學是一個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教師在考慮如何“教”的同時,還要考慮學生在學的過程中會出現什么問題,會怎樣思考,如何“學”才是最有效的。
二、課堂上應面向全體學生,優化教學過程,巧施教學方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數學課堂教學就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出發,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教學要做到形式新穎,寓教于樂,減少機械重復,以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的整個過程中。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對學習內容重視并感興趣,就要讓他們在玩中學、在活動中學。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活動,如,講故事、做游戲、模擬表演等,或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學習情境,讓他們在充滿生活情趣的課堂中參與學習,在成功的體驗中獲得學習的喜悅。在教學中還可以開展各種比賽,如“看誰算得快又對”“看誰的解法多”“比誰方法更巧妙”“看哪一組算出來的人多”等,使學生有一個“大顯身手”的機會,比賽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全班比賽、分男女生比賽、分小組比賽等,總之,要想辦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樂。
三、課后耐心輔導,做好對學困生的轉化工作
學困生的存在是一個現實問題,而學困生的轉化也是一個難
題,若處理不好,他們會隨著年級的增長學習越發困難,產生厭學的心理,導致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對一個班的整體水平也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學困生的轉化工作要常抓不懈。首先要正確認識到,學數學就像在建高樓,一但基礎不牢固,質量不合格,就會出現庇漏或傾斜,大廈就無法再建造了,學困生的產生就是由于平時出現太多的“庇漏”沒有及時補救。因此,我把對學困生的關心愛護放在首位,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頭,或幫助整理衣服。不歧視他們,使他們感受到大家的關心愛護,認識到自己與其他同學是一樣平等的。其次,從贊美著手,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學困生也不例外,我們要善于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再次,因為課堂上有一定的教學任務,教師不可能對每個學困生進行輔導,只能在課后進行,而教師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我根據本班的具體情況,采取師生一對一和生生一對一兩種輔導形式。這樣,學困生得到了發展,優秀生也得到了鍛煉,同時又減輕老師的負擔,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重視師生間的情感,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
多年的教學讓我深切地感受到,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能有效地調動師生雙方教與學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多溝通,在生活上、學習上多關心他們,跟他們成為良朋知己,與他們一起玩,一起學,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教學平等,面向全體,不偏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也不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漠不關心。知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幫學生所忙,讓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當學生熱愛上這個教師,也會愛屋及烏地喜歡上他所任教的學科,對課堂學習產生強烈的興趣,這樣才會樂于學習。
五、提高自身業務知識,提升自己的個人價值
陶行知說過:“唯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一名合格的老師,要在工作中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豐富自身的知識水平,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平時多翻閱一些有關數學方面的專業著作,或是廣泛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把握教改的方向和著力點。也可以向經驗豐富的老師們求教,或是留心報刊雜志上好的方法,用來指導自己的教學,不斷地更新自已的教學方法,注意積累教學經驗,讓學生在氣氛活躍的課堂中學得輕松,教學效果才會更好。
總之,提高教學質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任重而道遠,對于如何提高更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和藝術。我個人認為要做個有心人,精心設計每一堂課,關愛學生,賞識學生,讓數學真正成為學生愿學、樂學的學科,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