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明才

摘要:對一例豬傳染性胸膜肺炎和附紅細胞體病混合感染病例的診治經過進行了介紹。
關鍵詞:豬傳染性胸膜肺炎;豬附紅細胞體病;混合感染;診治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5)07-0023-02
2009年10月,貴州省龍里縣某養豬場發生了以呼吸困難、高熱、急性死亡為特征的疾病,經過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觀察、病理解剖及實驗室檢查,診斷為豬傳染性胸膜肺炎和附紅細胞體病混合感染。通過采取綜合有效的防治措施,豬場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現將其報道如下。
1 發病情況及臨床癥狀
2009年10月,貴州省龍里縣某豬場存欄種豬、育肥豬、仔豬共計605頭,免疫過豬瘟疫苗、豬偽狂犬疫苗、豬細小病毒病疫苗、藍耳病疫苗,未接種過傳染性胸膜肺炎疫苗。豬群出現個別豬突然死亡,或初期精神沉郁,食欲廢絕,體溫41~42 ℃或以上,鼻盤干燥,呼吸困難,站立不安,后期鼻孔內流出帶血色的泡沫液體,全身發紺而死。先有7~15頭發病,隨后病豬逐漸增多,用青霉素和土霉素治療無效,并在治療過程中陸續死亡。
2 病理剖檢
對病死豬進行病理剖檢,可見病死仔豬全身蒼白,口鼻流出淡紅色或紅色泡沫。肺兩側呈紫紅色,肺腫大;心葉、尖葉有質地堅實的紫色肺炎區。肺葉與胸膜粘連,并且與胸腔壁也有粘連,剖開后發現內有大量黏液和泡沫溢出。部分豬肝臟腫大,有出血點,色黃質脆,膽囊腫大。脾臟腫大,呈暗紅色,邊緣不齊。腎臟表面有出血點。血液稀薄,凝固不良。
3 實驗室檢驗
3.1 細菌學檢查
將病死豬組織樣品送到貴州省畜牧獸醫研究所進行細菌分離培養、生化鑒定。
3.1.1 分離培養 取死亡仔豬肝、肺、淋巴結病料接種于普通瓊脂、麥康凱瓊脂和PPLO瓊脂平板上,37 ℃培養24 h。普通瓊脂和麥康凱平板上無菌落生成。PPLO瓊脂平板上可見長出針尖大小、圓形、邊緣整齊光滑、半透明、灰白色的小菌落。
3.1.2 生化鑒定 菌株可發酵乳糖、葡萄糖,水解尿素酶,不發酵甘露醇、不產生靛基質,甲基紅試驗陰性,M.R.試驗陰性,V-P試驗陰性,硝酸鹽還原試驗陽性。
3.2 血液鏡檢
3.2.1 壓片鏡檢 采集病豬耳靜脈鮮血壓片鏡檢。油鏡暗視野檢查,可見有30%左右的紅細胞呈不規則形狀、邊緣有 2~7個長短不一的棘突,紅細胞內(或表面)有1~3個卵圓形或逗點狀蟲體做扭曲運動,紅細胞外有個別蟲體做扭曲不規則運動。
3.2.2 血涂片姬姆薩氏染色鏡檢 將染色片置于油鏡下觀察,在紅細胞內外可見淡紅色多形態的蟲體,未發現其他病菌。
3.3 病毒RT-PCR檢測
將病死豬組織樣品送到貴州省畜牧獸醫研究所進行豬瘟病毒RT-PCR檢測。取病死豬的肝、肺、淋巴結、腦等組織樣品共約100 mg,加入500 μL PBS緩沖液,待檢樣品研磨后-70 ℃反復凍融3次,12 000 r/min離心取上清用于病毒核酸的提取。病毒RNA的提取參照TIANamp病毒基因組RNA提取試劑盒說明書進行,將提取的RNA于-70 ℃保存。將RNA反轉錄成cDNA,再進行PCR反應,Primer1/2各2 μL、10×Taq Buffer 5 μL、dNTP mixture 4 μL、Taq DNA polymerase 0.5 μL、ddH2O 加至25 μL,反應程序:94 ℃ 5 min;94 ℃ 30 s,54 ℃ 1 min,72 ℃ 1 min,30個循環;最后72 ℃延伸10 min。取5 μL PCR擴增產物于10 g/L瓊脂糖凝膠中進行電泳鑒定。結果豬瘟為陰性(圖1)。
4 診斷結果
通過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實驗室檢驗,確診該病例為豬傳染性胸膜肺炎和豬附紅細胞體混合感染。
5 防治措施
豬舍用生石灰進行徹底消毒,對發病豬進行嚴格隔離治療。對病豬采用貝尼爾、長效土霉素及氟苯尼考治療。病豬同時肌肉注射長效土霉素,0.3 mL/kg體重,每3 d注射1次,連用3~5次;血蟲凈(貝尼爾、三氮脒)5~7 mg/kg體重,隔日1次,連用3次;配合柴胡注射液,10~20 mL/頭/次,2次/d,連用3~5 d;仔豬同時補注鐵劑。同時在飼料中加喂氟苯尼考,飲水中添加黃芪多糖、電解多維、葡萄糖,連用7 d。用藥后第三天病情開始明顯好轉,30 d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6 小結與討論
豬傳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線桿菌(APP)引起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目前該病已成為養豬業的主要疫病之一,以急性纖維素性胸膜肺炎或慢性局灶性壞死性肺炎為特征。豬附紅細胞體病是豬附紅細胞體寄生于豬紅細胞表面或游離于血漿、組織液及腦脊液中的人畜共患傳染性疾病。該病主要由吸血昆蟲傳播,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多發生在夏季,特別是雨后及潮濕天氣最易發生,臨床癥狀表現為皮膚發紅、高熱稽留、黃疸、貧血、毛孔處點狀出血等。
此次病情,結合臨床癥狀與治療結果判斷存在豬傳染性胸膜肺炎與附紅細胞體混合感染,這可能是該病例臨床表現與其他文獻記載的豬附紅細胞體病的臨床表現有不同之處的原因。近年來,豬附紅體病在該地區流行較為嚴重,而且多呈隱性感染,當豬體抵抗力下降時會誘發該病。同時豬感染附紅細胞體病和豬傳染性胸膜肺炎具有條件致病特征,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尤其是在春季和秋末多發,并受環境因素影響較大,當豬舍潮濕、通風不暢、飼養密度大時多發。應注意各種應激因素的影響,特別是斷奶后一周內不要突然改變全部飼料品種,在斷奶前后1周內的飼料中要添加一些抗生素和補充亞硒酸鈉、維生素等,增強仔豬抵抗力。減少應激因素和搞好環境衛生及消毒,加強飼養管理,做到全進全出,保持良好的環境衛生條件,定期防疫,是預防該病發生的重要措施。
目前養豬業規模化和集約化不斷發展,豬傳染病大多為多種病菌并發、繼發或混合感染,同時還有許多病原體發生變異以及新病原體不斷出現,造成一些豬傳染病以非典型或綜合征的形式出現,使豬病的診斷和防治的難度增加。針對目前規模化豬場疫病的復雜局面,應樹立保健和預防觀念,采取合理的免疫程序,建立完善的預防方案。同時對患豬制定科學的用藥方案,正確配伍,協同用藥,辨證施治,綜合治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