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得豐
摘 要:誦讀國學經(jīng)典,傳承中華文化,是每一個小學語文教師肩負的歷史重任。通過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激發(fā)小學生學習國學的興趣,讓學生愛國學、學國學,從而成為國學經(jīng)典的優(yōu)秀傳承者。
關鍵詞:小學生;國學;興趣
誦讀國學經(jīng)典,傳承中華文化,是我們每一個小學語文教師肩負的歷史重任。在給一年級學生教學《弟子規(guī)》的過程中,我漸漸感到了國學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它所講的禮、義、孝集中體現(xiàn)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同時也感到國學教育的重要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學國學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才會積極主動,學得輕松而有成效。下面就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示范”感染興趣——發(fā)揮教師的示范作用
教師是學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的,我們教師要先做到,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比如說,要學生讀書,要他們背《弟子規(guī)》中的某一課,那教師先得能背出來,教師先背一次給他們聽,讓他們來當考官,做他們的帶頭榜樣,這樣他們才敬佩,才有興趣去背好。
二、故事熏陶
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這是孩子的共性。經(jīng)典故事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粒明珠,正確地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簡意賅、畫龍點睛的作用。很多成語本身就是一個故事。故事給學生以知識、以夢想、以信任、以效仿、以思索、以警覺,給學生講故事,可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兜茏右?guī)》教材中每一課后面都有一個經(jīng)典故事,如《程門立雪》《聞雞起舞》等,在課堂中開展以成語故事為拓展內(nèi)容的聽說訓練活動,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學國學的興趣。
三、讓表演走進課堂
每周的國學校本課是我班學生最盼望的時刻。因為這一節(jié)課中,學生都會進行精彩的表演。幾乎每一課的內(nèi)容他們都會繪聲繪色地把內(nèi)容表演出來,使經(jīng)典如音樂般流入每個孩子的心田,營造了更濃厚的誦讀氛圍。如,在教學第二課“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時,在學生理解課文意思熟練誦讀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父母呼”“父母命”“父母教”“父母責”的情境,讓由三個學生分別扮演的“父母”和“孩子”走進情境,盡情進行表演。他們的表演惟妙惟肖,讓學生身臨其境,也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國學的熱情。
四、學以致用,落實生活
課上好了,學生也聽懂了,這還遠遠不夠。學習經(jīng)典的目的就是用它來指導我們現(xiàn)代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學以致用”才是硬道理,才使得經(jīng)典在現(xiàn)代社會有了廣闊的“市場”。學了這些傳統(tǒng)文化,學了這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我們就得用它來指導我們的生活,指導我們的人生,這樣,學生才會“買賬”。
五、引入競爭激勵和評價機制
利用每天早上十分鐘、語文課前兩分鐘的誦讀和校本課時間的學習,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圓滿完成誦讀任務。通過個人賽讀、小組賽讀等方式,結(jié)合小組捆綁式評價,將學生國學學習情況做每周、每月、每學期的綜合評價,有效地提高了他們學習國學的積極性。
編輯 韓 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