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鳳
摘 要: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注重學生能力的發展,先學后教,以學生的發展為前提,倡導小組合作學習,注重學生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簡單;根本;開放
生本理念倡導“先學后教”,那么前置性作業的設計就至關重要。我們知道,前置性學習又稱為前置性小研究或者前置性作業,它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教師給學生講授新課內容之前,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所進行的嘗試性學習。
前置性作業的設計要具有“簡單”“根本”“開放”的特點,那么作為教師的我們,就要挖掘教材,解讀教材,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對教材進行重組,還要研究課標,掌握學段的特點和教學目標,這樣才能設計有效的助學提示,引領學生進行獨立性學習,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真正落實課堂教學目標,實現最優化的課堂效果。我們知道,低年級學生由于認知水平有限,應該側重于自學習慣的培養,對他們在新授課的前置性作業不用面面具到,也不能多,只需要弄清一兩個主要的知識點就行,可以加上少量練習題就足夠了。其他的可以在教師指導下,在小組和班級交流中體會,這樣降低了難度,學生會更樂于自學。
在《數與代數》方面的設計,要注意學生的知識起點,不能太難。例如,在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我讓學生數出12根小棒,想一想有幾種不同的數法?你能找到一種方法,讓老師和其他同學一眼看出你拿的是十二根小棒嗎?這樣,大多數學生都能完成,體現了簡單、根本、開放的特點。例如,我在教學《100以內數大小的比較》時,請你從下面的數中任意選出兩個數進行大小比較。6、15、78、63、100我選的兩個數是: 。
我的理由: 。
我的發現是: 。
我的舉例子是: 。
這是一個將具體知識作為課前實際的例子。兩個數的大小比較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他們會憑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對數的認識來判斷大小,但是上升到具體的數學方法,對學生而言還有一定難度。“我的理由”“我的發現”兩個環節幫助學生主動尋找判斷兩個數大小的本質方法,“我的例子”是一個知識深化的過程。給出的5個具體的數,看似禁錮了學生的思想,實則對學生起到了一個指導幫扶的作用,使學生的比較有了具體對象,“我的例子”則是一個開放的空間,對學生起到了一個放,助學提示的整個設計流程是一個由扶到放的個案。在此,教師要把握好進退的尺度,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全班匯報之前教師應有意識地收集不同的個案,如可抽取一位數和兩位數,一位數和三位數,兩位數和三位數,兩位數和兩位數(十位相同和十位不同),要從不同層次(優、中、差)的學生中抽取例子,能夠使前置性作業較多人數的展示,充分激發學生預習的興趣。這時,在交流過程中,教師要介入指導如何交流,給一些交流的基本語句,例如“我要給大家交流”“我來補充”“我想為你補充”等,還要注意學生在交流時其他學生傾聽習慣的培養。除了老師的評價還要引導生生之間的評價,評價時也要指導學生從多角度來評價。
在《幾何與圖形》部分,要注意從生活入手,具有可操作性、觀察性。例如,我在教學《認識平面圖形》時,設計的前置性作業是這樣的:教師把圓、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的圖形出示給學生,然后讓學生把自己知道的圖形名稱寫上、自己的例子(可以畫出來、剪出來、寫出名字)選擇一個你最喜歡的平面圖形剪下來,從邊和角觀察,寫下你的發現。這樣,由于有自己的獨立思考空間,學生就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自己的例子準備出來,等待課上展示。
在《統計與概率》部分,助學提示要接近生活,從實際例子來引領學生學習。學會收集信息,把資料進行整理、分類,把數據進行統計。要指導學生形成收集資料的能力和習慣。合作學習的課題一般都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平時的收集、積累和積淀。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習慣,教會學生用某種工具,并通過某種途徑、某種形式,收集某種資料的技能,認真做好課前準備。如:我在教學《分類與整理》時,讓學生利用假期跟媽媽一起去商場,要留心自己熟悉物品是如何擺放的;這樣既能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又能為小組匯報準備素材。
總之,我們要抓住一點,那就是前置作業一定要以本節課的重難點為主,本節課要以前置性作業為中心設計教學,切忌把前置作業只作為一個導入點后面就不用了。量不要過大,要適當適量,但是重難點要突出,對學生的預習和學習有引領作用。要設計有效的助學提示,加上教師的適時指導,我相信我們的學生會愛學,樂學,更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課堂變學堂!
編輯 孫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