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




“我總是對人為留下的痕跡感興趣,這展示出人們是如何改變環境的。還能看出人們如何相互影響,以及揭示出社會是如何運轉的。我有時感覺自己就是人類學家,但我的研究對象不是那些古老的瓷器或樂器,而是日常的人造風景。”
作為一位活躍的德國攝影師,安沃·赫什(Enver Hirsch)以其充滿幽默感的人物肖像聞名于業界。除了承接商業攝影,在漢堡教授攝影,為雜志拍片和編輯圖片之外,他還拍攝不少個人項目。2010年的一天,在完成了“許多商業工作之后”,他突然“想要擁有一點屬于自己的時間”。于是他來到泰國首都曼谷,在這里呆了整整14個月來完成他的新項目——《曼谷路邊》(Bangkok Curbside)。
公共空間中的人造風景
赫什之所以選擇泰國作為拍攝地,是因為他曾經來過幾次,發現“曼谷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城市,這里比歐洲更具有活力”。最初的幾個月他并沒有拍什么照片,而是一直試圖更多地了解曼谷。他很快就發現了曼谷的獨特之處。
“我被城市中的公共空間所吸引,這里要比井井有條的德國顯得混亂很多。對我而言,這些圍繞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看似荒誕的人造物件和場景,能夠告訴我關于城市運行和人們生活中的很多故事。”
在高速發展的曼谷,城市街景也在日新月異地變化著。“我呆在那的一年里,許許多多的舊樓房被拆除,巨大的摩天公寓拔地而起。街頭的城市公共建筑和那些閃閃發亮的私人公寓形成鮮明對比,讓我感到非常震撼。”雖然曼谷在快速地建設和擴張中,可是赫什發現“這里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城市規劃”。突出的表現就是城市公共設施跟不上發展的速度,“在某些地區,城市生活正在分崩離析,這一切導致了嚴重的交通堵塞,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曼谷就像一個充滿活力的舞臺,劇烈的變化也帶來各種強烈的矛盾和沖突。作為一個外來者,赫什通過自己的眼睛,試圖抓住公共建設和城市發展的反差,“城市街景變化很多,但是公共空間的建設水平卻沒有提高。”
怪異的建筑美感
曼谷街頭,驚現“章魚”怪獸?
打開赫什的照片,我嚇了一跳。在他的一張照片中,幾十根或者上百根電線彼此交錯,高高聳立形成一個足有一米高的丑陋怪物。而背景中整齊的綠色低矮灌木和因為倒映著霓虹燈而顯得閃閃發亮的水泥主路,正滿含諷刺地告訴觀者,這是一條多么熱鬧和繁華的街道。
這當然不是真正的怪獸,可是如此龐然大物出現在城市街頭的主路旁,充滿了戲劇沖突,盡管毫無美感可言。這種畫面的違和感恰恰是赫什著力要表現的。
“最初,我發現在曼谷街頭找到的這些物體形成了一道怪異的風景。雖然它們并不是某位藝術家的杰作,看起來卻像藝術裝置作品。有些街頭的物體,我都不知道是用來干嘛的,但是這并不妨礙它們散發出獨特的雕塑美感和神秘感。”
“當然,另一方面,這些物體向我展現出泰國的生活。它們中的很多是曼谷居民的‘即興創作’,像是掛在奇怪地方的管道或電纜,看起來都是家庭自制的產物。”
具有敏銳觀察力的赫什,更從中看到泰國社會的貧富差異,他舉例說,這些家庭自制的公共設施中,有一些是富人丟棄的垃圾,他們撿來進行廢物利用,比如照片中那個餅干桶,就被澆灌上了水泥做成手制混凝土磚。這些磚頭會一直擺在大街上,到晚上,就成為了夜市小攤販加固攤位的工具。
從撕拉亂扯的電纜到鬧市區矗立的丑陋危房,從穿墻而過直接插入公共下水道的私人水管到政府置之不理的水泥墩子。這些荒誕的街景“反映出某種程度的腐敗,但也表現出泰國人性格中的戲謔、智慧、實用主義和些許冷漠”。
文化背景帶來的獨特視角
看到赫什的照片時,我就在想,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恐怕不會去拍這樣的照片,因為同為發展中國家,泰國和中國有很多相似之處,高速發展總會伴隨著某種程度的無序化,雖然不至于在人行道上出現“電線章魚怪”,可拆除后留下半截的線管或是莫名存在的水泥墩子,真有點見怪不怪了。
而德國人向來以注重公共建設、恪守規范聞名于世,赫什也多次提到這種反差給他帶來的思考。他說:“德國的稅收相當高,很大一部分都被用來進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或是作為公共服務基金。在德國,大多數公共區域是非常有序的,而且政府會進行監管,不讓人破壞公共環境。”他對比這種區別,“在泰國,只有很少的稅金會用來支持公共服務。在曼谷,很多規則都是城市居民之間直接協商建立的。有時這種方式確實有著驚人的效果,但有時人們發現問題無法解決。”
歐洲的著名城市如柏林、巴黎等從19世紀就開始進行有計劃的城市建設和公共規劃,亞洲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伴隨著城市化進程和經濟發展,正在逐步開始加強城市整體規劃,這同時也離不開經濟改革和體制改革的深化。從國家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過程,可能需要很長時間。
但是作為和泰國一樣的發展中國家,我們還是應該從同行者身上吸取經驗,看到發展中的無序才是改革的第一步。也正因為如此,赫什記錄的這些怪異的人造風景才具有獨特的現實意義,從某個側面表現了高速發展的城市之殤。
從個人角度而言,對習以為常的我們,這些影像或許能成為一劑清涼劑,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到底對周圍環境都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
城市“內在的聲音”
可能是圖片編輯的工作方式,又或是赫什自己的性格使然,他說:“在十個可能拍攝的場景下,我通常只會選擇最吸引我的那個進行拍攝。我不會拍下幾百張照片回頭再進行挑選。通常我在拍攝之前就會做出符合編輯要求的選擇。”
而選擇的標準應該是哪個場景最能表達這座城市“內在的聲音”。他特別提到在曼谷街頭拍攝的宗教相關畫面,比如有一張照片展示了用一次性托盤盛著的熱帶水果蓮霧,蓮霧上還插著三炷進貢給神靈的香。這份祭品就放在上香人用垃圾桶、拖把和樹枝在街邊搭建的、不知道叫什么的“小建筑物”旁邊。赫什很高興能拍到這張照片,他覺得簡單的場景被賦予了豐富的精神內涵。赫什強調說:“整個項目都是在發出同一個聲音。”就《曼谷街邊》這組作品而言,我想那就是借記錄這些街邊的人造景觀表達他對曼谷的理解吧。
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些特定符號,作為一名游客,認識一座城市總是從城市地標開始,這些地方就像一座城市的名片,比如巴黎是盧浮宮和埃菲爾鐵塔,北京是故宮和長城,而曼谷可能就是大皇宮和四面佛。如果去曼谷不參觀大皇宮,就好像沒有到過曼谷一樣。可赫什并不這樣認為,“我常常鼓勵人們不要通過那些著名的景觀來認識一座城市。”通過照片,他非常希望能夠讓人們認識到日常生活之美。
赫什照片里選用的風景恰恰是人們常常忽視的,如何讓生活中那些平淡無奇的小東西大放光彩,重新成為“主角”,這就需要借助攝影這個特殊的手段。“攝影的一個功能就是讓那些被忽視的事物重新展現在人們面前。通過攝影,可以‘放大’這些事物,或是把它們轉化成其他形式從而受到重視。理想的照片在某種程度上能讓人們重新感知他們周圍的環境。”
這種感知不僅限于來到曼谷的人,也包括曼谷人本身。“泰國人對拍照很寬容。他們本身非常熱衷于照相,也許是世界上自拍最多的人。”不過,在拍攝過程中,“人們又常常停下來,好奇我為什么覺得一棵樹或是一個管道很特別(對它們拍個不停)。”赫什說,“但當我向他們解釋的時候,他們常常會報以一個微笑。”
赫什還提到拍攝時發生的趣事,當時他正在拍攝人們自制的汽車地鎖,其實就是一些人們放到大街上,圈占停車區域的物體。“拍攝時發生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對話,比如有人會問我想不想要圈地用的那個東西。我還和一輛寶馬車主就德國車的質量談了很久……整個過程非常有意思。”
對赫什來說,14個月的拍攝讓他明白,精彩可能隱藏在丑陋的人造線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