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南




《屋頂》(Rooftop)是美國攝影師布萊德·譚金(Brad Temkin)在2009年開始的拍攝項目。在這個項目中,他將鏡頭對準都市鱗次櫛比的大廈樓頂,尋找灰色森林中的一抹綠意,希望通過拍攝附有人工綠化的樓頂,來探討人類與自然環境共存的方式及狀態。
“‘綠色屋頂’是一種逐漸在美國大城市興起的運動,人們試圖將自然環境重新布置在建筑屋頂上,這種嘗試不僅僅是出于希望改善公共環境景觀,也希望表達一種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態度。在這些照片中,我希望最大限度讓人們感受到自然植被對建筑本身產生的正面影響。城市因為這些景觀而顯得更有生機。”
攝影師的天然使命之一便是利用鏡頭傳遞人類的感受與經驗,譚金認為,他所拍攝的這些照片,最重要的意義之一就是讓這種“健康的”人為舉動引起觀者的共鳴,“從而加入到這一運動中來”。
“綠色屋頂”運動先鋒
1956年,譚金出生于美國芝加哥。這座城市在2005年推出了一項名為“綠色屋頂獎勵津貼”的鼓勵措施,希望在整個芝加哥地區建立20個“綠色屋頂”。
“‘綠色屋頂’指的是在各種各樣的建筑物頂面種植植物,以幫助改善建筑物本身的通風系統,對居民來說,最重要的作用是能降低夏季城市的熱島效應,減少雨水流失,最終達到節省能源、保護環境的效果。”譚金解釋道。截止到譚金展開拍攝的2009年末,芝加哥市建設完成的綠色屋頂已有600多個,成為美國“綠色屋頂”運動的先鋒。
“其中芝加哥市政廳的屋頂就是代表作之一。”這也是譚金非常喜歡的一個綠色屋頂。芝加哥市政廳看上去是座略有復古味道的新古典主義建筑,它的樓頂由環境工程師、建筑師、景觀設計師等設計人員花費數個月施工,建為一個大花園,其上種植有150多個品種、共2萬多株植物。因為屋頂溫度較高,這里多為需水量少的耐旱植物,比如仙人掌和刺柏等。更有趣的是,設計者還在屋頂上建設了蜜蜂飼養基地,每年可以生產超過150磅(約合67.5千克)蜂蜜。每年政府都會義賣這些蜂蜜,募集到的錢用于支持當地青少年課外活動項目。而這層綠色植被也讓市政廳冬暖夏涼。夏日空氣溫度達到23攝氏度時,市政廳屋頂花園內的溫度只有22攝氏度,而隔壁一幢大樓樓面的溫度卻超過67攝氏度。
作為這座綠色城市的居民,譚金非常自豪,他愛芝加哥,并且覺得市政廳是世界上最有趣的建筑之一。“除了減少熱島效應等生態問題,我還很享受站在這些擁有綠色屋頂的大廈隔壁高樓的窗前,眺望到對面綠意時產生的那種身心愉悅的感受。雖然芝加哥面臨著所有其他城市都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但至少可以從中看到人們在積極行動。”在采訪中,譚金還表揚了下芝加哥市長很“給力”。
美是一種“武器”
譚金拍攝的這組照片以富有詩意的方式把觀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一個以對抗城市生態困境為目的的新運動上。這些影像反映出人們生活中的沖突,也在城市無限擴張的背景下彰顯了大自然的魅力。這些照片不單是客觀記錄屋頂上的花園,還通過花園周圍的鋼材、石材和玻璃表現出更為開放性的圖案、顏色以及與天空的聯系。在作品中,觀者看到的不只有美感和對立,還有鼓勵人們積極去面對城市生態困境,并且著手解決的立意。
在面臨一個生態題材攝影項目時,譚金沒有像一些充滿憤怒荷爾蒙的年輕攝影師,用夸張的視覺語言簡單粗暴地批評城市生態困境,以及表示出無法挽回的悲觀情緒。他的態度溫和得多,這大概源于這位年近六旬的老人的人生智慧。拍攝時,他聽從“內心的聲音”,而手中與之戰斗的“武器”是美,“我們都喜歡看美麗的東西,而當我們觀看時,就會發生相應的思考并發問。如果我的照片能讓觀者駐足腳步,腦海里開始思索建筑和自然的融合如何改變人的生活環境這一問題,并且產生一種積極的感受,那我的拍攝使命就完成了。”
在拍攝這組作品時,譚金大部分時間都會使用一臺大畫幅相機。在各個摩天大廈的頂層,背著碩大的相機爬上爬下,對1956年出生的他來說,這不是件輕巧的事兒。“首先是需要拿到去樓層頂部的許可,因為大廈管理人員通常會擔心你摔下去或者從大廈頂部往下扔東西。”不過大部分管理人員看譚金不像是“干壞事兒”的人,也就放了行。隨著項目的進行,不少管理人員都知道了他的作品,也被其中的積極態度所打動,后來申請許可就方便很多,“不過我還是需要同意一份如果自己跌下樓要自己負責的協議,我為此還去學了一些基本的高樓求生技能,當然一次也沒用上!”
不過,讓譚金可惜的是,有些屋頂因為沒有向公眾開放,也因負責部門疏于打理,在建成幾年之后,略有荒蕪。
十年之后劍出鞘
譚金說自己一直“很沒感覺”地拍了十年照片。那也是他職業生涯最開始的十年。
基于一次旅行,他發現了攝影——這個能將虛構與真實最完美融合的表達方式。于是他端起了相機,不過一開始他習慣非常固執地去控制拍攝對象,讓它們聽從自己的擺布。這段拍攝生涯并不算成功,譚金漸漸領悟到“自己并非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宇宙的一部分”,他學會傾聽,并且愿意讓客觀的照片超越他自己的頭腦,進而帶領他走向一個結果;拍攝過程中,他也能夠“愛上”一些愚蠢的事,以及自己找出解決辦法。
同時他覺得攝影最吸引人的一點在于,任何人都可以嘗試它,不需要訓練多年怎么拍出好照片,“你只需要站在那,敏感地感受周圍的一切,然后再來點運氣。當然這是一個嚴肅的過程,你需要將自己對世界的看法轉變成二維圖像。攝影不是一次性交易,而是一生的功課。”譚金很滿意自己從攝影身上得到內心的滿足,“它使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也讓我更愜意地生活。”
在早年拍過一些肖像項目之后,譚金逐漸舍棄了一些“沒感覺”的拍攝題材。而在一次拍攝某人私家花園時,他發覺這種雜糅著人工痕跡以及自然之美的景觀很有意思,某種程度上,它可以被看作是人與自然的紐帶。順著這個思路,譚金逐漸找到了他之后多年的拍攝重心,并完成了PRIVATE PLACES、FOCAL POINTS等關注人造風景的項目。從環境生態的角度來看,這些影像有的充滿積極意味,有的則是批判人類的肆意妄為對自然造成的傷害。
35年來,譚金一直都在記錄這些城市景觀與自然融合而成的人工痕跡,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他都希望用一種形式美來記錄這些人類面臨城市生態問題時所做出的行動,同時也啟發人們以創造性的手段來解決一些生態難題。“‘屋頂’系列的拍攝已經結束了,不過我依然想去其它國家,比如中國,去看看有沒有類似的建筑。我想記錄下,我們為后代留下的人造景觀,展示這個世界的奇跡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