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星

9月的南國,依舊是30多度的高溫。但聞名天下的佛山陶企,已進入“寒冬”。
“這是一場始料不及的變局。”9月13日上午,在佛山市晶睿坊裝飾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晶睿坊”)二樓,和《南風窗》記者寒暄過后,總經理冼冠良顯得局促不安。他說,“我的工廠本來有兩條生產線,但有一條已經停了”。
企業自創立起,冼冠良就致力于高端陶瓷的生產,走的是高端路線,宣稱做“高端陶瓷定制第一坊”。其生產的陶瓷,單價比普通陶瓷貴三、四倍。即便是以服務高收入階層為主體,但受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企業銷量還是“有所下降”。
早前,冼冠良對市場的預判比較樂觀。但今年、特別是下半年以來,行情的變動讓他不得不調整了當初的判斷。
冼冠良是一名老陶瓷人,上世紀80年代,他就進入佛陶集團工作。90年代初期,代表中國陶瓷行業標桿的佛陶集團,迎來了最輝煌的時刻。當時以及隨后的多位國家領導人,曾先后來到佛陶集團視察。那時,年僅31歲的冼冠良,就已躋身佛陶集團的管理層。
30多年侵淫于陶瓷行業后,冼冠良對這個行業的變動,極為敏感。但他這回對行情的預判,還是出現了誤判。他承認,“這次危機來得比以往更猛烈些”。
陶企的遭遇,是經濟下行期,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民生領域刺激性投資建設放緩等綜合作用的結果。
不過,機遇總蘊藏在危難時,關鍵是誰能把握住了。
進入2015年,晶睿坊的瓷磚銷量有所下滑,但其基數原本不大,相對很多中小陶企而言,晶睿坊還沒到傷筋動骨的時候。
但突然的下滑趨勢,還是嚇到了冼冠良。“要過冬了,得讓員工學會如何過冬”,在給記者斟完茶后,冼冠良接著說,今年下半年,他給公司團隊報了一個培訓班,一個月培訓一次,每次花1萬元。
“給他們洗腦,不要總去抱怨。”冼冠良說,在一次培訓中,他看一本名為《不抱怨的世界》的書,這本書講述的“不抱怨”是和一個“紫色手環”有關的故事。那時起,冼冠良就把一個紫色手環戴在自己手上,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抱怨”。
此外,它還提醒自己“不拋棄不放棄”。按冼冠良的話說,很多員工跟著他很多年,不可能自己發家致富了,扔下員工不管,“時間長了,感情深了,還是有一種使命感在里面,”冼的考慮是:現有的品牌、定位和定價不變,因為降價可能會損害原有品牌。他打算開發新產品,新產品的定價低于現在的k金拋晶磚,旨在借其尋找新的“市場水源”。
在“降價是否損害品牌”的問題上,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看法。不過,在市場不大景氣,很多著名的陶瓷企業也在通過降價、讓利等模式來銷售。
9月14日下午,在廣東東鵬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鵬),該公司互聯網中心副總經理劉新民告訴《南風窗》記者,以前市場好的時候小企業可以低價求生,但現在市場不好,大的品牌企業也降價占領市場,這時小企業就沒有空間了。
不過,無論晶睿坊還是東鵬都承認:和前幾年相比,目前的行情更糟糕了。東鵬陶瓷作為行業大佬,去年還可以實現兩位數增長,但今年,從上半年的數據和目前的行情預判,增長已經降到個位數。當然,和很多陶企相比,這依舊是不錯的逆增長。
同樣有著逆增長的,還有廣東博德精工建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德”)。但這種增長,仍難讓企業家樂觀。“市場,遠沒有到洗牌的時刻。”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博德董事長、總經理葉榮恒說,“每次危機出現,總有人喊著洗牌的時刻到了,但每次都沒有洗成功”。這也是陶瓷行業的一個特點,過去很多年,當市場向好時,很多陶企冒出來,總能分到一杯羹。而陶瓷品牌真正的“巨無霸”,至今沒有出現,甚至前兩年,當博德發聲要將百億元作為銷售目標時,業界也質疑聲不斷。
葉榮恒同時是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副會長,他告訴記者,目前,建陶行業有3000多條生產線,年產量是100多億平方米,年銷售額在6000億元左右。“即便我們做到了100億元銷售額,那也是很小的比例(1.7%),不像家電行業,一個品牌可以在同類中占到70%以上的份額。”
企圖借助危機對行業的洗牌,進而迅速占領更大的市場份額,是大企業期待的事。但整體經濟處于下行區間時,他們對中小企業的遭遇,也是兔死狐悲的心態。對當下的市場,葉榮恒坦承,“感受到了壓力”。壓力源于市場紅火時,企業的強勢擴張。
這也是為什么當下很多原本運營不錯的知名企業,同樣面臨共同焦慮的原因。事實上,市場向好時,很多企業加速擴張步伐,但計劃趕不上變化。所以,這個冬天格外考驗人。
擴張過后是寒流
從市場反應來看,就是陶瓷在終端賣不出去。換句話說,是市場供過于求,而且廠家、各級經銷商的庫存,依舊還有不少陶瓷。
市場供過于求,首先源于先前的供不應求。2011年前后,房地產瘋狂演進,讓其相關的產業—陶瓷、鋼筋、水泥等,獲得空前發展。2011年以及隨后的兩三年,很多陶企加大了擴張的步伐:從生產線到廠家數以及產能,因此有了大幅度增長。
博德自2002年成立起,走的是品牌引領路線。2011年,在市場不斷拋出利好消息時,葉榮恒宣布投入60億元,在廣東陽西興建占地5000畝的第二生產基地。此前,其在佛山三水已經擁有一個占地1200畝的生產基地。2013年9月,陽西生產基地正式投產。這時候,市場仍舊向好。
2014年年底,市場銷售開始減緩。2015年以后,經濟下行所帶來的壓力,更為清晰和明顯了。
當下,人民幣貶值對企業出口有些利好,但相對的產能過剩,還是讓葉榮恒不得不根據市場的銷售情況來調節生產。
市場的持續低迷,將倒逼生產型企業變得更理性。目前,盡管銷量還在持續上揚,但幅度不大,而且也沒有因大企業吞并小企業的市場份額,而出現井噴增長的態勢。持續的增長,可以為企業過冬儲備足夠的糧草,但沒有人知道這個冬天究竟會有多漫長。
晶睿坊在佛山羅村大豐工業區的廠房里,有100多個工人依舊在忙碌。但工廠的兩條生產線,一條的月產能是3萬平方米,另一條的月產能是6萬平方米。后一條生產線去年才開始建成,建好不久市場需求就萎縮了。
“大家都在擴張的時候,一旦市場需求低迷,供大于求帶來的庫存壓力就比較大。”冼冠良說。
從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監制的《中國建筑陶瓷產業發展白皮書》來看,企業在市場向好時,急劇擴張的,不在少數。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陶瓷廠和生產線(已建成)的數量分別是1452家和3621條。2011年,全國陶瓷廠和生產線對應的數據,分別是1364家和3279條。產能上的增幅更為明顯—2014年,全國各產區瓷磚總產能是1396116萬平方米,比2011年的1080629萬平方米,增加了315487萬平方米,增幅高達三成。
冼冠良也意識到可能出現產能過剩、市場下滑,“但沒有想到滑得這么厲害”。“今年下半年市場變化如此之大,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沒有辦法預估到”,冼冠良說,其實擴大生產、增加產量,也不全是企業盲目擴張,它是企業降低成本的一種手法。
去年年中,一些規模不小的陶瓷企業,出現倒閉或老板跑路等情形,并引發社會關注。比如佛山金多利陶瓷老板潘某,因經營不善,欠下供貨商3000多萬元跑路;江西高安的新澳陶瓷老板卷款跑路,這家企業曾被譽為環保轉型的典范;湖北天冠陶瓷也因經營不善、資金鏈斷裂宣告破產……這股風潮所帶來的影響,遠沒有停下的意思。陶瓷行業的倒閉,已波及河南、山東、廣西等地的陶企。
對此,陶企老板普遍認為,一個行業里,企業優勝劣汰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但危機會加速這一進程。過去,市場好的時候,建材市場遍地開花。一些企業只注重低價而不是品質來搶食。當環保收緊、行業門檻提高,這些企業最早被淘汰。
“從目前倒閉的企業看,主要是一些沒有品牌、缺乏渠道,從事半成品加工的私拋廠。”冼冠良說,大企業倒下的,還是比較少。
產品的品牌,也是一個不斷積累和沉淀的過程。陶瓷人曾星亮說,“小孩穿大人的衣服,就是大人了嗎?就擁有大人一般的閱歷和思想了嗎?顯然不是!”。但陶瓷行業普遍存在的誤區是:砸錢搞廣告,卻不注重產品品質和服務的提升,結果是錢砸了很多,但效果不明顯。“這就是德不配位,結果不僅不能延緩企業的死亡時間,甚至加速了企業滅亡。”曾星亮說。
生意確實越來越難做。“過去我們說2008年難,現在回頭看,那都不是個事兒了。”劉新明說。事實上,很多陶瓷企業還沒到倒下的時候,但經銷商以及依附在陶瓷企業而生存的很多群體,早已感受到了風聲鶴唳。
佛山沙崗陶瓷批發市場,至今有30年歷史,是中國陶瓷業的晴雨表,甚至江西、福建等地的很多陶瓷都拉到這里銷售。9月13日~14日,連續兩天的走訪中,《南風窗》記者發現:以前這里熙來攘往、車輛寸步難行的情景不再,一些貨車靠在路邊,苦苦等待著裝貨的機會,但通常兩三天,它們都出不了一次貨。“以前天天有貨拉,一個月能掙一兩萬元”一位貨車司機告訴《南風窗》記者,現在一個月有幾千塊錢就不錯了。
有同樣感受的,還有那些負責裝卸瓷磚的工人。“以前打電話給他們,不是在裝貨,就是在裝貨的路上。”歐神諾陶瓷經營部的一位負責人告訴《南風窗》記者,“現在?你去道路兩邊的樹下看看,不是睡在網床上,就是在打牌、賭錢”。在沙崗舊路環球大廈前,路邊的樹下,一幫幫工人天天聚集在一起打牌或沉默地蹲在路邊。
經銷商則普遍抱怨著,過去在店里,三四個人都忙不過來,而且一天忙個不停,但現在一周都沒有一單生意,有的甚至一個月也沒有生意,租金都交不上。一位經銷商說,再這樣下去,我們沒有好日子,撤走了,村里也沒有好日子了,“這里的村民,因為這些門店,一個家庭一年的分紅就有十幾萬”。當然,行情不好,倒霉的不只是村民,陶瓷下游的貨車司機、搬運工也一樣的煎熬。
“那些好日子,還會到來嗎?”四川廣安籍司機張宏亮在和工友聊天時,突然冒出這么一句。只見他的工友用食指沾了沾口水,然后不慌不忙地撇開粘在一塊的撲克牌,抽出一張,高高舉起,然后狠命地往地板上摔,“鬼知道哦!”。他出的是一張小鬼(小王),現場,沒人再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