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羽
不久前,我在澳門威尼斯人酒店外看到一個年輕人捧著一臺灰色的寶貝祿萊(Baby Rolleiflex)左右搖擺著對焦,顯然對雙反相機的操作不熟練,身上還背著一臺Leica M8數碼相機。估計他用這臺
“古老”的膠片相機主要不是拍照,而是在享受他人投來的驚奇目光。
將時光拉回到80年前,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小巷里,假如水邊一位穿著華麗的貴婦捧著一臺寶貝祿萊為女伴拍照,也一定會引來眾多羨慕嫉妒恨的目光。因為那時攝影還是貴族們的游戲,超小型的寶貝祿萊更是剛剛出現的“高大上”玩意兒,非常罕見。價格高
昂,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攝影技術成就。
1928年,德國弗蘭克和海德克公司( Franke & Heidecke),也就是后來的祿萊公司,首次推出使用117膠卷(柯達公司1900年首先用在柯達Brownie 1號相機上的膠卷,尺寸與120膠卷相同,但片軸比后來祿萊標準機型使用的120膠卷片軸小一些,兩者不能通用)、拍攝正方形照片的祿萊弗來克斯(Rolleiflex)雙鏡頭反光相機的原型機(圖04中左邊),立刻得到人們的喜愛。這個長方形盒子比當時普遍使用的那些木頭相機輕巧不少,方形照片特別適合拍攝人像,獨特的對焦取景方式用起來很方便,更容易拍出清晰的照片,大受歡迎,僅僅三年時間就賣出了三萬多臺。
1931年,在祿萊原型機面市后僅3年,祿萊公司就推出了第一款使用127膠卷的超小型寶貝祿萊(Baby Rolleiflex)。在1920末到1930年代初,膠卷的規格多達20多種,為什么祿萊選擇了127規
格呢?主要還是它4×4的正方形畫面規格與祿萊原型機的6×6正方形比例一致,設計時只要將相機所有部件按照比例縮小就行了。這不僅能減少設計時間和難度,也避免了專利爭議。因此,寶貝祿萊完整地拷貝了祿萊原型機,由于設計上幾乎沒有難度,它得以在很短時間內面市。
1930年代初,能準確對焦的便攜型雙反相機剛剛出現,即便是祿萊原型機仍然略顯笨重,雙反相機的小型化是相機用戶的迫切愿望。于是,寶貝祿萊在祿萊原型機成功的背景下應運而生。雖然它在設計上創新不大,但僅僅將原本十分精密的機械系統和光學系統縮小近四分之一,已經是制造技術上的巨大挑戰了。
寶貝祿萊與它的6×6規格兄長一樣,使用了高素質的蔡斯鏡頭,它的成像鏡頭為Zeiss Jena Tessar 60mm F3.5 或Zeiss Jena Tessar 60mm F2.8,取景鏡頭為Heidoscop Anastigmat 60mm F2.8,快門用的也是當時最優秀的康班(Compur)品牌,快門速度范圍1~1/300秒,有T門和B門,與祿萊原型機完全一樣。寶貝祿萊繼承了祿萊原型機所有優點,加上小巧可愛的身形,上市伊始就得到了市場高度認可,尤其吸引了不少女性攝影愛好者購買。
第一批寶貝祿萊的編號是從127000開始的,圖03的寶貝祿萊原型機機身編號是127566,是1931年出廠的最初幾百臺寶貝祿萊之一,非常珍貴。即便以現在的眼光看,這臺機器仍然非常精致,特別是與它的兄長放在一起時,更顯出它身材的苗條(圖04)。
1933年,熱銷中的寶貝祿萊在原有基礎上又進行了小改進,再一次壓縮了機身體積,減輕了重量。1938年,寶貝祿萊運動型面市,增加了運動取景器,加大了對焦旋鈕以方便快速對焦,新增加的1/500秒快門速度更適合拍攝運動。
寶貝祿萊從1931年面市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一共推出了九種不同機型,有些只有微小改進,這些改進大都跟隨了祿萊兄長的改進步伐。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幾乎所有德國相機廠商都遭受了嚴重損失,祿萊也不例外,它的相機生產線在戰爭結束時有40%被毀。寶貝祿萊的新機型直到1957年才得以面市,這就是我們經常能夠見到的戰后版寶貝祿萊(圖01)。
戰后版寶貝祿萊多數貼灰綠色飾皮和灰色烤漆面,與戰前全部黑色裝飾有明顯區別。新相機并沒有完全延續原有傳統設計,而是采用了幾項獨到的新技術。新的取景器采用折疊頂蓋,頂蓋的四面是連在一起的,掀開頂蓋時四面都會跟著立起來,只要捏住兩側向后按動就能夠關閉頂蓋(圖05)。這個小小的改進克服了原來取景器四壁不同步、經常要用手掀開某一扇圍墻的弊病。這項改進也是首次在祿萊雙反相機中使用,后來的型號中大多采用了這種頂蓋設計。
新的頂蓋設計中還有自動鎖定功能,頂蓋關閉后也同時鎖定了快門,無法按動。這個功能是為了防止在不經意間觸動快門誤拍,但也導致一些不熟悉這一功能的人沒有打開取景器時誤認為相機壞了。圖01中這臺相機就是筆者在盧森堡的一家古董相機店以故障機的價格買入的。雖然有“撿漏”嫌疑,但按照當地價格并不便宜,這讓自己還不太內疚。相機的快門按鈕就設置在相機機身的右下角(圖06),打開取景器后,手持相機的右手食指能輕松地按動快門。
戰后版寶貝祿萊延續了祿萊的高性能傳統,它的拍攝鏡頭全部采用高質量施耐德(Schneider) Xenar 60mm F3.5鏡頭,取景
鏡頭為Heidosmat 60mm F2.8,快門使用康
班(Compur)Synchro MXV型,速度范圍1~
1/500秒,另有B門,閃光燈在所有快門速度下均可同步閃光,并配有自拍裝置。取景和成像鏡頭都帶有卡口,可以裝遮光罩等配件。這臺機器還能更換頁片后背,可用單頁膠片拍攝。
戰后版寶貝祿萊的取景器因為采用4×4畫幅,比標準祿萊的取景器小很多,這讓雙鏡頭反光的取景優勢打了折扣。為了彌補這個不足,它在取景器中安裝了一塊放大鏡,與6×6畫幅相機的取景器放大鏡差不多(圖08),從上方俯視時能夠看到整個取景范圍,連邊角部位都看得很清楚,方便精確對焦,一次完成對焦和取景。
在1950年代中期,祿萊已經實現了在相機中內置測光表,但是寶貝祿萊的體積太小了,沒有空間內置測光表,于是設計師為它專門設計了一款與遮光罩連在一起的外置測光表。這個稱為Rolleilux的小裝置非常精致,平時折疊放在與相機皮帶相連的一個小皮套里(圖08),使用時將它旋入相機成像鏡頭的卡口內,拉出測光表,打開硒光電池保護罩測光(圖10),調節光圈速度后直接進行拍攝。
新寶貝祿萊采用了當時很先進的曝光值鎖定環設計。當測光得到準確的曝光值后,按下光圈鈕調節光圈,相機就會自動按照測光值鎖定相應快門速度。曝光值一旦鎖定,相機鏡頭的另一側會顯示一個對應的曝光值數字,這時通過機身背面的曝光補償表(圖11),可以根據不同的拍攝場景和拍攝時間光照亮度來確定曝光補償數值。雖然很麻煩,但是在沒有自動曝光系統的年代這已經是十分貼心的設計啦!
戰后版寶貝祿萊的皮套也經過精心設計,與相機飾皮顏色一致(圖12)。皮套的前后部分都是皮革沖壓成型后加絨布內襯,能夠有效保護相機,皮套的接口和折疊部位以及整個底座都是塑料制成,能夠防止皮套長期使用發生斷裂。皮套折損斷裂是眾多純皮革制作的相機套的通病,祿萊通過與塑料結合的方式巧妙地解決了這一難題。這個相機皮套的另一個獨特之處在于它通過底座的卡口固定住相機,打開機套的前蓋就能完成拍攝,開啟后蓋也很方便,即便皮套前后都打開,相機也不會脫落(圖13)。功能這么周全的皮套就是今天也很少見。
寶貝祿萊在它的巔峰期引來了很多模仿者,特別是日本的相機制造商以寶貝祿萊為樣板推出了不少仿制品,加入仿制熱潮的有理光(Rocohmatic和Super 44)、美能達(Miniflex)、奧林巴斯(Eye Flex)、托普康
(Primo Jr.)等著名品牌,足見寶貝祿萊的
魅力。從1957年開始到1969年,戰后版寶貝祿萊一共售出了6萬多臺,其中大部分為灰色飾皮,只有幾千臺為黑色飾皮。從收藏的角度考慮,黑色的戰后版寶貝祿萊更為稀少,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令人遺憾的是,寶貝祿萊的輝煌沒能持續下去,1969年就停產,從此再也沒有新的型號出現。說起來,寶貝祿萊真是有些生不逢時,從1957年戰后重生后僅僅過了十幾年就走向了終結,讓人為這件堪稱完美的藝術品不能延續精彩而深感惋惜。其實從1950年代開始,雙反相機就受到了單反相機的猛烈沖擊,單反相機取景更加清晰便捷、能夠更換鏡頭、近攝沒有視差、能夠根據場景變換畫幅方向等特點都在不斷擊打著雙反相機的功能缺陷。但是這些都還不足以讓雙反相機立刻失去全部市場,畢竟還有那么喜愛方形照片,習慣了祿萊雙反相機操作的
用戶。真正結束寶貝祿萊生命的原因其實是127膠卷的衰落。
127膠卷從1912年誕生到1960年代末
終結,催生了30多個相機品牌的上百種
型號,涵蓋了折疊、方盒、旁軸、立體、單反和雙反等多種機型。雖然它在初期以小畫幅滿足了機身小型化的趨勢,但它無法像135膠卷那樣滿足進一步壓縮相機體積的要求;另一方面,比120膠片小得多的畫面又不能滿足人們對膠片畫質越來越高的要求,處于十分尷尬的地位。隨著135和120規格膠卷的逐步標準化,1960年代開始,相機設計師們都不愿意失去追趕潮流的機會,對127規格失去了興趣。寶貝祿萊和眾多使用127膠卷的相機被逼入了彈盡糧絕的境地,結果可想而知。
早已邁進21世紀大門的今天,數碼相機已經攻陷了膠片相機市場的幾乎全部領域,可是人們對那些曾經改變世界的傳統技術仍然充滿敬意,對那些就要失去使用價值的事物依然懷念不忘。有那么很少的一群人,仍然堅持收藏、使用和研究127規格膠卷相機。在他們手中,寶貝祿萊絕不是家中百寶架上的精致擺設,而是永遠都不會失去拍攝功能的相機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