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任遠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廣州乃至珠三角地區的大小河道上總能聽到“嘿—呵—嘿”的男子吆喝聲音。一條細長的龍舟劃過水面,爆竹聲和鑼鼓聲劃破了水泥森林的上空。汗水與泥土的生活,似乎與現代大城市的生活漸行漸遠;龍船上的羅傘、神像、鼓點以及劃船者粗壯的手臂,都與背后漸漸崛起的大樓盤格格不入。在珠三角地區,舞獅和龍舟這些村落傳統習俗還是有堅守的人群;然而隨著城市化日漸推進,作為原始鄉民和城市人的身份在傳統文化堅守者的身上折現出某種矛盾的張力,而這種身份疊加產生的張力,將會深遠影響到這些村落的文化承傳。
美國男性文化研究者邁克爾·基梅爾(Michael S. Kimmel)曾經指出,男性氣質會隨著社會生產關系的改變而發生改變。追溯美國歷史,基梅爾考察了美國立國初期的3種男性:儒雅的家長、英勇的匠人和商業化市場男人。儒雅家長體現自由的地主貴族美德,而英勇的匠人則體現民主精神。但是自19世紀上半葉,市場男人改造了美國的政治和經濟氛圍。他們把儒雅的家長打上“迂腐”的標簽,替匠人劃上“不務正業”的等號,從而把這兩種男性推向邊緣化,而市場男人則成為美國社會的主導型男性,深刻地改變了美國男性的氣質與行為典范。
基梅爾的男性氣質隨著社會生產關系改變而發生變化的論斷給筆者的觀察不少啟發。作為廣州城中村落文化的觀察者和參與者,我在參與文化活動的過程中認識了若干位村民。他們作為大都市擴張背景下的村落文化承傳人,在城市化和白領階層“成功男性”標準變得越來越一致化的背景下,重新用自己的定義書寫著自己的男性氣概。在依靠體力的勞動關系日漸式微,社會審美趨向中性化,以及單一化“男性成功標準”的大前提下,追求自己的生活理想、突破日益單一化的男性社會要求需要付出一定的勇氣和努力。難以想象,自古以來一直在各種文化中被奉為“陽剛”和“孔武”的男性,其實也面臨著自身的困惑和矛盾。
來自廣州東部城中村楊箕村的22歲青年伍志釗第一眼看上去給我的感覺猶如一條在江河中游弋的魚,他光滑又黝黑的皮膚和線條硬朗的軀干是眾多廣州青年所不具備的體態。在兩年前,經過朋友和同事的介紹,我來到了楊箕村,拜伍志釗為師,學習傳統舞獅。
那是一個初春的夜晚,我和朋友來到楊箕村的整改工地前,第一次跟隨伍師傅從基本功站樁學起。作為與伍師傅在同一個時代出生在廣州革新路老工業區的城市居民,我跟伍師傅從外貌和母語口音方面幾乎不能看出任何地域差異,大家小時候所觀看的港臺粵語節目和市區街道那種學校文化氛圍應該沒有太大落差。然而深入交流后,我卻發現伍師傅所代表的生活,正是城市環境下生長起來的男性所普遍缺乏的一種自然和奔放的另一番歷練。
就在14歲的時候,伍師傅受到村里老人的引導第一次加入楊箕村的舞獅隊;身材不高,但是臀部相對碩大扎實的伍志釗,成為他的師父眼里理想的“獅頭”飾演人員。在余下來的日子里,伍志釗幾乎連上下樓梯都要模仿獅子行走的動作;如此投入的訓練讓舞獅、武術和龍舟等傳統嶺南村落的活動成為了伍志釗在少年時代的一大生活愛好。他的生活開始與這個城市的大部分青少年生活發生差異。有人質疑他的生活目標,但是事后證明在這個城市和農村空間關系較為微妙的地方,他找到了自己的社會坐標。
8年過去了,伍志釗被摔得遍體鱗傷,甚至還曾經因為膝蓋受傷而入院數月。然而他的身邊開始聚集了一些來自附近東部城中村,比如獵德、潭村、車陂和林和等村的年輕徒弟。在一向以年齡長幼為次序進行論資排輩的傳統村落里,年齡只有20出頭的伍志釗因為其相對出眾的舞獅技藝和高昂的熱情獲得了一定的話語權,成為了楊箕村最著名的舞獅教練和龍船隊領隊。不僅如此,他還受到了一些學校和組織的邀請,向比他更加年輕的少年們傳授舞獅和武術技藝。
伍志釗已經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全身心推廣傳統文化的道路。在前年一次訓練過程中,我不小心對伍師傅的表弟說了一句“學習舞獅后你打算在社會有什么發展嗎?”被站在旁邊的師傅無意中聽到了。一向寡言的伍師傅并沒有向我辯解,而是整整一個月不與我搭話。經過一段時間,我才體會到,進入傳統村落的文化語境里,過于“市場化”和現實地解讀里面的人和事,往往會產生很多不必要的芥蒂和誤會。有時候必須會心地體會到,即使是自古被認為是“強者”的男性,其實也面臨很多困惑和敏感點。與其患得患失,不如從中享受其他同齡人難以享受的文化體驗樂趣。埋頭專注自己熱愛的事業,總有一天能夠有所回報。
在一個現代社會里,人通常要從小經歷一個自上而下被安排的教育制度的倒模和培訓,獲得高度分化的謀生技能,從而塑造出一個被主流社會和權力結構認可的理想典型和“成功模式”。在已經融入了都市的城中村民里,他們的生活也無非要經歷這樣一個已經被大城市普遍接受的塑造過程。然而,總有一些個體在機緣巧合和自身努力的撮合下,在無需經歷這些過程而造就自己的人生。
在農歷五月上旬正午灼熱太陽的烘烤下,廣州城西和城東的水系沿岸各村都到各自的親屬村落拜訪。五月初二是楊箕村龍舟探望東部水系表兄弟村的日子。在那艘容納70多人的細長大龍上,伍師傅站在打鼓的位置,比起大部分龍舟手要顯眼得多。在一艘龍舟的人員編制里,負責劃船的“爬仔”是最普通的“基層成員”;那些在船首尾掌舵的龍舟手,則是具有一定經驗,并且體力優勝的高一級“技術人員”;而到了打鼓和打鑼的級別,則是可以對整艘龍舟發號施令的“船長”了。沒有一定的資歷和地位,龍舟鼓手這個地位絕對不能擔當,因為在中國的傳統民間習俗里,乃至在古代的戰場上,敲擊樂具有指導性的信號傳導作用。鼓的節奏和力度決定了龍舟手劃船的速度和力度,而龍舟手劃船的節奏,必須嚴格服從鼓手發出的節奏和命令。只見伍師傅在船上一邊敲擊著鼓,一邊高聲向其他龍舟手發號施令,鼓舞他們的士氣。在需要拐彎和仔細留意水流方向的地方,伍師傅向船首的舵手發出各種方向校正的指示。如此年輕的鼓手在船員中顯得非常鮮明。
相比起廣州西部狹窄的河涌水道,廣州東部的水系壯闊近海,龍舟的顛簸幅度遠比在西部河涌要大,寬廣的江面給龍舟好手們提供了廣闊的展示舞臺。不要以為依靠人力的龍舟比汽車要慢,在不熟悉路面的情況下,很多依靠座駕追逐龍舟的記者們往往會跟丟,而龍舟則穿越那些不為人知的水道,突然出現在意想不到的一條河涌水面。曾經跟隨著摩托艇一同采風的我,有幸從這些龍舟手的主觀視覺在水上重新認識這座城市,狹長的水道,要么在地下,要么被高樓包圍,而轉眼之間,又突然回到珠江的主干道,參天的廣州塔赫然出現在眼前。這是一種絕大部分廣州人從沒經歷過的廣州城市水道觀感,而作為生于斯長于斯的我來說,能夠跟隨伍師傅和其他村民的船隊游歷東部水系,借助這份經歷去重新發現一個不為人知的城市另一面,這份記憶已經彌足珍貴。
伍師傅屬于擁有飛馳的龍舟和威武的獅子世界里,盡管他的故鄉早已被水泥森林包圍,他的住處早已遷入高樓。那條曾經清澈而且兩岸是田園風光的楊箕涌,也成為了城市河涌的一部分。從伍師傅的身上,無論是身材和膚色,還是精氣神層面的感觸,他都讓我感到南粵地區龍獅兩種古老圖騰的再現。他熟記各種民俗儀式的細節步驟,有著一套與別人不同的生活理念,更加不會有上班族身上散發的那種無聊感和刻意追求的所謂“文藝氣質”。我佩服他,因為他通過自己的努力,無需受到一般城市男人所面臨的各種束縛:準時上班、準時下班、辦事被績效表捆綁、必須迎合辦公室的所謂“公司文化”、必須穿適合辦公室的衣服,而不是讓自己的肌肉皮膚裸露在炎熱潮濕的空氣中等等。“斯文”已經成為一種管束都市男性的要求;通過消費來改善自己身體和頭發外形,通過購物來標榜自我形象,變成了都市男性身份塑造的一種最普遍方式。各種男性時尚雜志在不斷灌輸各種成為標準討人喜歡的男人形象準則。不僅女性是固定標簽代入的受害者,其實男性也很被動。
更加極端的是,在我那個陰盛陽衰的辦公室里,稍微表現多一點男人氣質的行為,都會被一些小清新白領們打上“直男癌”的標簽;雄性味道比較重的男士在今天有時候可能處于弱勢地位。而從跟伍師傅的關系中,我還能繼續吸收久違的陽剛氣息;另外,我最享受的一點是能夠逃脫越來越單一化的城市男性準則,在時空的偶爾間隙中,以村落文化為窗口,把自己代入一個從來沒有被賦予的男性角色里,希望這種喘息讓我不至于被新的性別霸權湮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