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璇
“讓農村和城市的孩子受到一模一樣的教育,讓邊遠地區和發達地區的孩子受到一模一樣的教育,讓貧困家庭和富裕家庭的孩子受到一模一樣的教育,軟件硬件一模一樣,老師一模一樣,做得到嗎?做不到!那么我們在這里討論可以解決什么問題?”著名學者易中天的幾句話,讓在場的數十名教育學者、數百名聽眾一片嘩然。
4月1日至4月2日,由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與教育公平協同創新中心、華東師范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聯合主辦的“十三五”期間大力促進教育公平高峰論壇,在華東師范大學科學會堂舉行。
此次論壇囊括了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香港大學教育學院首席教授程介明等著名教育學者,同時還有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教育部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力、山西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卓玉等政府相關部門官員參與論道。
對于易中天提出的“天問”,多名與會專家認為,“世界上很難實現絕對的教育公平”。
那么,如果沒有“絕對公平”的教育,什么才是人們追求的教育公平?
什么是可實現的教育公平?在學者易中天與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的一番頭腦風暴后,二人給出了這樣的答案:首先,要在基礎教育上保持基本的一致;再進一步,就是通過教育,讓每個人達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這就是教育公平。
教育部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力給出了教育公平的國際視野,他認為,國外的一般經驗表明,教育公平的第一步是讓盡可能多的人受到盡可能多的教育;第二步是讓所有人受到基本教育,讓更多的人受到更多的教育;第三步是讓所有人都受到盡可能多的教育。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楊小微對此表示認可。在他看來,一個國家的教育總量再大、教育程度再高,如果沒有保住基礎教育的底線,也是不可取的。教育過程公平是每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既包括平等對待每個人,又包括差別對待不同的人。而每個人受教育機會的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關鍵。
楊小微發現,在完成基本教育供給的前提下,中國教育的總體趨勢應該向著多樣、優質、均衡的目標發展。同時,衡量教育公平與否的指標還應向個體維度轉換,也就是說,在教育過程中,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教育公平。
對于這種在教育中注重學生個性的價值取向,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方展畫深表認同?!鞍l展到現在這個階段,教育公平接下來的指向應該是不斷提升教育供給的多樣化和學生個體多樣化的匹配度,”他說,這個問題一直受到教育界的忽視,“所以導致學生的權利和義務不相匹配,學生沒有享受到教育改革的紅利。”
論壇上,方展畫給出了這樣幾組耐人尋味的數據:2012年,教育部面對全國中小學生的一次調查報告顯示,四年級學生中具有抑郁傾向的占30.9%;2014年自殺的學生里,中學生的比例超過80%,很多是學習很好、甚至在年級中名列前茅的優等生;在中等職業教育領域,全國學生的輟學率超過20%?!斑@些輟學的學生不是不想讀書,而是讀書后發現這不是他想要的教育,沒辦法只能選擇退學?!?/p>
方展畫認為,教育如果無法與學生的需求匹配,那么對于學生個體來說很難實現教育公平。也正因為如此,當國內高歌猛進、大刀闊斧地發展教育時,人們出國留學的欲望不減反增,“我們的教育和學生的訴求差得太遠了?!?/p>

云南文山州馬關縣夾寒箐鎮么龍小學學生。文山瓦漫和中國大部分鄉村一樣,多數青壯年都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長期以來,這里的人們雖然有想走出大山的欲望和動力,但卻與現實極難對接。圖/CFP
張力認為,從全球視角來看,教育公平的理念濫觴于冷戰結束后的全民教育,至今正好經歷了1/4個世紀,目標也在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演進?!暗谝浑A段是上世紀最后十年,主要以教育統一水平的提高為標準?!睆埩忉屨f。而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教育論壇通過的《達喀爾行動綱領》,又將教育公平帶入了第二個階段。“綱領中,教育公平的目標擴展了很多,受益人群從過去的學齡人口拓展到了成年人、老年人,從知識的學習拓展到了對生存的技能學習?!?/p>
在中國,人們對教育公平的理解和關切也經歷了類似的發展。通過梳理25年來報紙、期刊中“教育公平”一詞出現的頻率,清華大學副校長、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謝維和對中國教育公平的發展進行了階段性劃分。
從詞頻上看,1990年至1999年間,中國幾乎沒人關注教育公平。當時,中國的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很低,城鄉差別極大,從資源配置的角度來講顯然很不公平。謝維和認為,那10年中,人們以一種消極的方式對待教育公平。而消極背后的原因,一是教育的資本性效益尚不清晰,很少有人把教育看成改變命運直接相關因素;二是教育規模、受教育者群體較小,在教育方面的剝奪感并不十分強烈。
然而,1999年的高校擴招、2000年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成為國人關注教育公平的拐點。從那時起,作為提高生活質量的積極力量,教育的意義越來越明顯地體現出來。謝維和認為,進入2001年后,教育發展的節奏、水平都在大幅提高,人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批評、不滿來積極對待教育公平。此時,教育公平的復雜性明顯提高,很難再用單一的政策力量去滿足教育需求?!?/p>
與此同時,對教育公平的關注逐漸提升到國家層面。據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部長石中英介紹,2002年,全國教育事業“十五規劃”中第一次出現“堅持社會主義教育公平與公正性原則”這樣的表述。2007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2010年,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促進公平”被列入指導未來工作的20字方針。到了2013年,“大力促進教育公平”“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等,均被寫入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
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國家加強了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建設,提高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國家助學貸款資助標準也得到大幅上調。此外,“28個省份實現了農民工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高考。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連續兩年增長10%以上”,“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超過4%”。
盡管如此,中國在教育公平方面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吨袊逃龍蟆分骶幍圆┩ㄟ^對比2011年至2013年的財政部、教育部、國家統計局財政公報發現,各地方用于教育的公共財政預算支出中,北京最高,小學、初中、高中的生均教育經費與最低省份分別相差八倍、九倍、十倍。
據翟博統計,1995年至2010年間,中國基礎教育雖然正在逐步走向均衡,但區域差距、區域內部城鄉差距依然很大。2014年,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曾經表示,現在全國貧困地區共有1100個縣,其中義務教育薄弱的學校占到40%,學生約占到全國的33%。
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長期致力于教育公平、教育公共政策領域的研究。據他觀察,對于中國農村教育薄弱的問題,公眾一直認知不足。當人們追求“更好的教育”時,基礎教育并未得到有力保障。近十年來,中國的農村教育發生了千古未有的巨大變化:一是學齡人口大幅度減少;二是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三是在農村大規模撤點并校?!八赞r村義務教育免費以后,我們又出現了新的上學難、上學貴、上學遠問題。”
楊東平指出,在這個變化過程當中出現了兩個新生教育邊緣化群體:進入城市打工的農民工子弟,以及留在農村的留守兒童。同時,城鎮地區的大規模學校和大班額學校、由于“上學遠”產生的農村寄宿制學校、農村教學點等小規模學校,成為三類特別值得關注的農村學校。
針對這些問題,參與討論的專家們給出了不同的解決之道。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周洪宇認為,法治是促進教育公平最根本、最長遠的保障。然而,中國目前的教育法律法規體系還缺少一些基本法律,如學校法、農村教育法、學前教育法、特殊教育法等;與此同時,頒布實施多年的教師法、職業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也需要修訂?!案匾氖?,我們缺乏針對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進行問責追責?!敝芎橛钫f。
國務院參事室參事、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湯敏,經常在各大教育論壇力挺近兩年出現并迅速發展的互聯網“慕課”理念,此次也不例外。慕課是一種在線課程開發模式,可以把各種課程的視頻網絡共享。它既能讓教育資源、尤其是軟實力稀缺的地區分享“高大上”的課堂視頻,也可以依據用戶個人需求,選取小眾課程自主學習。
在論壇現場,湯敏為觀眾們展示了這樣一幅照片,內蒙古自治區清水河縣某所中學內,一個班級的學生們正在通過網絡學習北京人大附中的數學課。一個學期下來,該班學生的數學成績平均提高20多分;而在廣西百色的一所鄉鎮中學,用同樣的方法,學生成績平均提高40分。湯敏說,這種課堂模式通過慕課正在18個省的130多所貧困鄉縣的學校里試驗推行。
湯敏認為,在中國,慕課首先可以惠及到貧困地區,把最好的教師資源送到那里;同時,還能幫助渴望知識的農民工和想跳槽的藍領、白領,學習職業技能。“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什么?是個性化消費、個性化生產的時代?!睖粽f,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中教育也要革命,而慕課正是這場革命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