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婷蘭
摘 要:音樂作為小學基礎教學的重要部分,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藝術鑒賞水平具有重要影響。針對當前小學音樂教學存在的各種問題,結合音樂課堂教學,對生本教學理念進行了簡單的探討。
關鍵詞:小學音樂;課堂;生本教學;有效性
隨著新課標的逐步深入實施,小學音樂課堂教學面臨著改革與創新等壓力。音樂作為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個人情操與審美品位的提高具有重大影響。特別是素質教育不斷深化的當下,怎樣突破傳統教學的束縛,強化生本教學理念已經成為教育界共同關注的問題。
一、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現狀
1.教學目標不清晰
從現行的小學音樂教學反饋的信息來看:明顯缺乏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依據,考慮到教學效果,必須做好教學過程和目標設計。小學音樂作為素質教學的關鍵環節,旨在改善學生的個人品味與審美情趣。另外,部分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并沒有結合教學大綱與目標制訂教學規劃,這不僅影響了教學目標的實現,對教學效果和學習質量也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因此,老師必須將教學目標作為提高個人情趣與審美能力的方法,而不是單純的知識教學。
2.教學方法單一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使用較多的依然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只能被動地吸收知識,這樣不僅讓課堂氛圍沉悶、枯燥,同時在教學中,學生也很難領會理論知識,從而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這種古板的教學形式,不僅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還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小學音樂教學難以開展。
3.課堂教學固化
教學設計作為音樂課堂教學的關鍵部分,它直接影響著教學效率。從實踐反饋的信息來看:很多學校的小學音樂教學過于框架化。老師完全依照備課稿教學,學生學習過程機械,這樣不僅影響了學生的思維,對思維與想象力也構成了極大的影響。
二、將生本理念應用到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方法
1.激發學習興趣
激發學習興趣作為深化生本理念的重要方法,它對提高教學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可以利用示范的方式進行教學。如果老師示范唱得好聽、生動,不僅能為學生留下良好印象,感染學生,還能增強學生主動學習音樂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另外,多媒體技術在小學音樂中的運用,也能很好地豐富教學內容,拓展教學形式;結合小學生多動、好奇等心理,將枯燥乏味的樂理知識變得生動,更有助于學生領會。
2.改善老師的教學素養
老師作為學生和知識之間的橋梁,它在音樂教學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深化生本教學理念,提高小學音樂教學的有效性,老師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正視教育工作,這樣才能肩負起教育使命與發展重任,在業余時間不斷提升專業素養,通過積極參加交流活動,進一步提升教學水平。
3.優化教學方式
好奇、多動、好玩、模仿能力強是小學生的天性,所以為了提高生本教學成效,根據小學生的特點,老師應充分利用游戲活動,優化課堂設計,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得到更多的音樂知識。這樣不僅能活躍課堂氛圍,同時也是深化理論知識,為音樂學習夯實基礎的有效方法。
4.提高學生信心
從當前的小學音樂教學設計過程來看:為了貫徹生本理念,提高教學質量,老師使用的教學方法必須滿足學生心理特征與認知欲望,并且以此為條件為學生創造出愉悅、輕松的環境,方便學生掌握各種音樂技能和知識,最后提高學習信心。如,在學習《小小老虎》時,老師先示范演唱或者利用多媒體演示的方法,鼓勵學生試著演唱該歌曲,老師聆聽學生演唱,并給予肯定。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信心,同時也是讓其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去的有效方式。
5.做好評價
老師的評價與肯定對學生主動性與積極性的提高具有重大影響。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必須結合學習情況,活用分層與練習評價,從不同側面、角度肯定學生,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在評價期間,盡量做到面面俱到,也就是說評價內容必須涵蓋學生對音樂速度、情感、力度與節奏的把握;通過掌握學生的參與狀態、情感愛好,幫助學生提高參與積極性與非智力因素。從集體和個人角度來看:獎勵方式有小紅旗、小紅花、印章、五星等,評價方式有自評、互評與他評,幫助學生提高評價過程的激勵性、差異性與及時性。
6.加強小組交流
除了上述講到的方法外,小學音樂老師還應該整合課程安排與教學手段,幫助學生領會歌曲內容與情感。如,鼓勵學生領會歌曲意蘊、學唱歌譜,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交流中,鼓勵學生更好地掌握歌曲,開動腦筋,理解歌曲重難點。如,在學唱《草原就是我的家》中,可以先為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自學,并鼓勵學生跟隨錄音學唱,當學生遇到問題時,再由老師引導解決。這樣不僅深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生本教學作為現代小學音樂課堂的有效方法,它對提高教學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通過創設學習情境,在學生詼諧、輕松、愉悅的學習過程中,提高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成長。
參考文獻:
[1]張玉濤.音樂讓繪本教學如此美麗:中班繪本教學《小黑魚》例談[J].當代幼教,2014(05).
[2]孫文侃.繪本教學與音樂活動同構的探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