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威
4月20日我第一次聽說紫鵲界梯田,朋友陸群說它很美,但就要消失了;4月22日我到了紫鵲界,看到它的確很美,也的確就要消失了。
和中國所有正在消失的鄉村和農田一樣,作為一個農耕社會,不能產生足以與工業社會匹敵的經濟價值,就會面臨消失。不一樣的是,它有“無敵美景”,還是世界文化遺產,經濟邏輯上完全應該消失,道義要求上卻絕對不能消失。
這就給了湖南新化縣政府和水車鎮政府一個極為燙手的山芋:怎樣讓這些梯田保存下來?他們認為已經找到答案:讓旅游賦梯田予價值。
旅游最看重營銷,所以作為記者,我當然會在那里得到尊重。然而做慣了調查記者,從不拿著記者證見人就晃,所以當天很有意思:他們的論壇應該很歡迎記者的到來,但工作人員卻幾次把我趕跑,要把位置讓給領導和嘉賓—我看上去就是個無名氏。
被趕跑以后我就到了田野里。
這是我感受過的最深切的淳樸。3天采訪了20多位農民,沒有一位不熱情相待。看我來到田邊,他們會停下手中的活計過來跟我抽煙;我一個陌生人,問他們的姓名、年齡,誰也沒有猶豫;我和攝影師堅持給100元飯錢,他們堅決只收40元,為此幾乎翻臉。
淳樸不代表他們不會站在“城市人”的角度替你思考:晚上,當我準備睡在他們家里的時候,他們拒絕了,說家里衛生條件不好。
我跟在奉保仁、奉石田、鄒福坤的背后,從山下往山上走,氣喘吁吁間,看到他們每一個人的小腿上都有十分明顯的靜脈曲張。這是長期負重爬山,梯田在他們身上打的印記—這是年輕人最想拋棄梯田的理由。
我和奉石田一起種地,一個下午,他完整演示了發秧苗的14道工序,告訴我發秧苗還必須精準地把握農時,下一代已經不太懂—這是年輕人只能拋棄梯田的理由。
我和長石村的老謝陌上一席談,聽他講去年全年耕種只收獲1300斤谷子(市值1950元),以及他今年播下因烘烤過頭而不發芽的死種子的故事—這是所有農民都想拋棄梯田的理由。
我在晚上9點鐘造訪羅教華老人,聽他唱山歌,因為山歌幾乎是紫鵲界這個農耕社會唯一的藝術形式。他唱了一個小時,其中一首內容上很歡樂的歌,入耳卻是那么悲愴。不善言辭的他漸漸喜歡跟我說話,主動給我留下電話號碼—沒人陪他說話、聽他唱歌,這是他傷感于梯田被拋棄的理由。
我到羅田民家,他80多歲的母親熱情地給我沏她自己種的茶,跟我說她已過世的丈夫動過3次手術,花光了家里的積蓄,兩個兒子因為家貧,都娶不上老婆,所以她沒有一個兒媳婦,也就沒有一個孫子或孫女。她笑著講,我悲傷地聽。我注意到她家和其他人家的區別—沒有一件孩子的玩具—這是老人愿意孩子拋棄梯田、遠走他鄉打工的最重要理由。
我買了羅田民母親制作的掛鴨子和奉石田母親制作的熏肉,農民們因此歡迎發展旅游;我聽說了羅成質和羅友志需要建房子但不獲批準的故事,農民們又因此反對發展旅游;我跟著新化人王洪坤在長石村翻山越嶺,看到剛起步做農家樂的農民眼神里對游客的渴望,感覺應該支持他們發展旅游。
我最后和鎮黨委書記楊海波交談,他說為了挽救梯田,必須引起關注,所以媒體即使是來做負面新聞,他們也不抗拒。我覺得,這唏噓的話語,也許可以成為工業社會、城市社會認真地給這個被吸干了的農耕社會一個真正的機會的理由。
我走啊走,漸漸感覺這個美麗的地方,抹上了和它的云霧一般的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