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多拿了……” 這不正是我初三因點心而產生的想法嗎?本來每人一份的點心,但每次都會被某些“點心收集家”瓜分。若每個人來到世上,都是為點心付了錢的,那么不管他急切也好,等待也罷,甚至不想吃,別人都是不能拿的,我的點心是由我來處置的。可總有人伸出手,大量收集點心。結果,和平安詳的世界崩壞了。有人得意,有人選擇了加入爭奪,有人憤懣,平和的心境被打破,有人想維持心態,但擔憂爭奪加劇以至于自己的點心也陷入危險。讀到這篇文章我又開始想:我們經常聽到的“競爭論”,搶奪竟到了這種地步。點心還好,若是生存的資源、教育、醫療等等,怎么活呢?
—蔡彬彬(讀第8期《“左翼自由主義”思潮在中國》)
我是學傳媒相關專業的學生,從高二開始關注《南風窗》。每看一次都能讓我思考很久。3年的時間,《南風窗》給了我許多的幫助,讓我不再是一個每天只關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的人,視野更加開闊,胸襟也寬廣很多。更重要的是《南風窗》教會我什么是“責任”,生而為人的責任。我是個“95后”的女孩,再過20年,我們這一代會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感謝《南風窗》的主創們,雖然我不認識你們。
—勖言(讀第9期《思想者的未來》)
處于人間煙火包裹之下的寺院,要生存,也要發財,自然就要發展經濟。凈土,是一個向往,也是一個招牌。當它也可以用于帶來經濟效益的時候,就是一個“金字”招牌。當寺廟也被開發的時候,它們實際上已經被波濤洶涌的資金洪流所裹挾,紛紛攘攘,哪里還能夠凈得下來。里里外外的人,都成為嗷嗷叫著的經濟利益的追逐者。管理權之爭,實際就是利益之爭,就是“營業額”分配、利益分割之爭。一山村,有人自己化緣建起寺廟,自己當然就成為管理者,富足起來,寺廟更直接地成為了道具。這劇情是:金錢喝令教義信仰開道,高呼:“我來也!”
—淡鎖(讀第9期《香慧寺里的利益之爭》)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狂飆發展,上流階層的高度快速形成,炫耀從炫富開始了,這是人們給這個時代不自覺貼上炫耀標簽的靈感來源。這種自我價值的追求,在發達的社交媒體得以擴大和形成,微博到微信,這兩個強大的社交分享平臺,滿足了人們隨時炫耀的欲望,炫耀的種類并不局限于自己的影像,也可以是自己的心情,喜怒哀樂,都可以隨時喧囂一下,或許,我們一直都認為這是正常的分享,而非炫耀,在我們的意識里,炫耀僅限于跟主流價值觀和道德觀有沖突的行為 。
—馬舉廣(讀第9期《炫耀時代的影像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