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年芳
新課程標準指出:知識和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是數學課的總體目標。數學課的枯燥無味,要求教師要想方設法地使每堂課都變得生動活潑,讓學生經歷探索學習的過程,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充分的發展。本人結合多年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做好預設,引導興趣
小學生最大的特點就是好奇。雖說數學課比較枯燥,但是只要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精心預設,就能逐漸地培養起他們對數學的興趣,進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圓的認識”這一課,我手上拿著一個球,走上講臺,提問:這是圓形嗎?有學生回答道:“球是圓形。”有的卻說:“球不是圓形。”同學們立即討論起來。我立即拿起粉筆板書“是”和“不是”,分別在后面加上問號。同學們感到很奇怪,到底是不是?我告訴學生不能只說:“是”與“不是”,要說出是與不是的理由。同學們又議論開了。有的同學說:“球是可以滾動的,所以球是圓形的。”有的同學說:“球是滾滾圓圓的球體,不是圓形。”還有的同學說:“我從前往后看球就是圓的。”看來同學們誰也說服不了誰。為了使學生更加深入地討論,我第二次拿出實物和圖片讓學生進一步觀察,并讓學生到黑板前把這些圖形分成兩大類,學生一會兒就完成了。這時我進一步引導學生,拿出圓規畫圓,孩子們很快就畫好了,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同學們,你剛才是怎樣畫圓的?”因為有了剛才畫圓時的感性認識,同學們很快就說出了自己對圓的已有認知: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我則順勢進行小結:圓和長方形、正方形一樣,是一個平面圖形,而球占有一定的空間,是一種立體圖形。這樣學生對圓的認識就更深入了。學生在這樣的教學預設中,積極參與,大膽思考,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在主動求知的過程中,情緒高漲,積極探索。學生的創新思維就在快樂的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產生了。
二、樂于學習,培養興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有了問題學生才會積極思考,有了興趣學生才會有積極探索的欲望。那么數學課怎樣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呢?
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分數的基本性質”這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故事情境:兔媽媽和它的三個孩子過著快樂而又幸福的生活,兔媽媽做的餅是又大又香,它的三個孩子可喜歡吃了。有一次,兔媽媽做了三塊大小一樣的月餅分給孩子們吃,兔媽媽先把第一塊月餅平均切成三塊,分給老大一塊。老二見到說:“太少了,我要兩塊。”兔媽媽就把第二塊月餅平均切成六塊,分給老二兩塊。老三更貪,它搶著說:“我要更多,我要三塊。”于是兔媽媽又把第三塊月餅平均切成九塊,分給老三三塊。兔媽媽看到老二、老三貪吃的樣子,情不自禁地笑了起來。同學們,兔媽媽為什么笑了,老二、老三真的多吃了嗎?你們對兔媽媽分月餅有什么看法?一個個有趣的設問極大地激發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學習興趣也越來越濃。對此,我讓學生用三張圓形紙片代替三只餅,通過觀察、比較、涂色發現:三只兔子分到的月餅分別是三分之一,六分之二,九分之三。這三個分數的大小沒變,而分子、分母都發生了變化。然后繼續引導學生思考:在這些分數中,分子和分母的變化有什么規律呢?隨即進入新課的學習環節,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故事情境中進入新知的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教法多樣,激發興趣
數學的教學方法要靈活,教學手段要多樣化,通過觀察、演示、操作等方式,千方百計地激發、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讓枯燥、抽象的概念變得直觀明了,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探索和創造的樂趣。
例如:在教學“十幾減9的退位減法”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通過談話導入新課:貪吃的猴老大在山上采了一籃桃子。邊出示例圖,邊提出問題:小猴一共采了多少個桃?接著展示小猴子分桃的場景:我分到9個桃,還剩多少個?有學生立刻列出減法算式:13-9=?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思考:13-9怎樣算呢?你能用圓片或者小棒擺一擺,并把你的想法和小組里的同學說一說嗎?比一比哪個小組想的方法多。生1說:可以一個一個減;生2說:先算10-9=1,再算1+3=4;生3說:先算13-3=10,再算10-6=4;生4說:做減法想加法,因為9+4=13,所以13-9=4。剛才孩子們都親自動手擺了,已經有了感性認識,這時再總結出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就水到渠成了。這些計算方法的得出,是建立在學生觀察、操作、討論的基礎之上的。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觀察操作,增強興趣
小學生雖然抽象思維能力較差,但他們好奇心強,什么事都愛問個究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給學生創設一個動手操作的環境,讓他們的創新思維得到更好的發展。
例如,在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以后,留給學生這樣一道習題。先鋒小學校園里有一塊空地,想請工人師傅用20根一米長的柵欄圍成一個長方形花圃。工人師傅可犯難了,該怎么圍呢?誰能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呢?有困難的同學可以借助小棒親自動手圍一圍,再算一算,在能圍成的所有圖形中,哪一個圖形面積最大?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教師可以給出下面的思考提綱:
1.長方形的面積怎樣求?(長乘寬)
2.長方形的周長要達到20米,那長與寬的和要達到多少米?
3.動手圍一圍,可以圍出幾種不同的圖形?
4.你能計算出這些圖形的面積,并很快比較出他們的大小嗎?
通過動手操作,同學們很快發現:在圍成的5種不同的圖形中,邊長是5米的正方形面積最大,進而總結出規律:在周長不變的前提下,長與寬越接近,圖形的面積越大。當長與寬相等時,圖形的面積最大。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合理地制定教學計劃,靈活地運用教學方法,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發展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市通州區先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