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發榮
摘 要:實施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效率,應走好三步:展示目標,明確學習任務;探索活動,完成達標過程;當堂訓練,反饋教學效果。
關鍵詞:目標;數學;課堂教學
如何實施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效率,向40分鐘要質量,對我們教師來說,是能否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問題。我從教十幾年來,始終對提高課堂效率很重視,特別是近兩年來,學習洋思中學教學模式,先出示教學目標的做法,我認為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它能夠有的放失地進行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一節高效的數學課堂教學應走好以下三步。
一、展示目標,明確學習任務
教學目標是教學要達到的標準,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學習目標是通過學習活動的完成要達到的學習結果。在確定目標時,要符合學生的客觀實際,不能定得太高,也不能定得太低,要從學生素質的提高與全面發展著想。因此,目標的表述必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表述出學生行為經過的特征,在表述目標時盡可能做到可理解、可評估,避免一些籠統模糊的術語。如,“提高……”“培養……精神”等,這些表述缺乏質和量的具體規定性、可測性,不便于在教學活動中把握和評價時使用。在學習目標的表述中,還應附上產生目標的方法。常言說:“不打無準備的仗”,通過對目標的展示可以使學生不走彎路,明確任務,把握重點,讓學生心中有數,以便更好地自學。如,在教學《三角形三邊的關系》(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下冊)一課時,我設定了如下學習目標:(1)通過擺一擺、算一算等實驗活動,探索并發現三角形任意兩條邊的和大于第三邊。(2)能應用自己發現的結論,判斷利用指定的三條線段,能否組成一個三角形。
通過展示目標,使學生對本節課有了初步了解,同時給了學生探索新知的方法。
二、探索活動,完成達標過程
達標過程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環節,數學課對這個過程的實施用自學、動手操作、討論、板演的方法最好。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討論更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討論問題的設計既要切合教學目標、切合學習情境、切合教材所呈現的內容、切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和發展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可討論性,使問題成為一種凝聚力,通過問題集中學生的興趣傾向與合作動機。如,在教學《三角形三邊的關系》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自學教材,然后設計了三個問題讓學生動手操作并討論:
1.你能用下面的小棒擺成三角形嗎?你發現了什么?
2.如果三角形的兩條邊的長分別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條邊的長可能是幾厘米?
3.用同樣的火柴棍擺一個三角形,如果兩條邊分別用1根、2根。那么第三條邊只能用幾根?
通過以上三個問題的實際操作與討論,使學生對“三角形中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有了深刻的認識。
三、當堂訓練,反饋教學效果
通過當堂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把剛剛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訓練的內容重在應用剛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創造性地“做”,不搞死記硬背。訓練的形式像競賽、像考試那樣讓學生獨立地、快節奏地完成,教師不做輔導,學生不得抄襲。這樣的課堂作業猶如“實彈演習”,好比戰場上的高強度的綜合訓練,它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如,拓寬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磨煉學生的意志,增強競爭意識、獨立意識,培養雷厲風行的作風、嚴謹的態度等)減輕學生課外過重負擔必不可少的。它能夠檢測課堂教學的效果,反饋準確的信息,便于教師課外有針對性地輔導,查漏補缺,布置課外閱讀、預習等少量延伸、拓寬性的作業,讓學生進一步靈活運用,舉一反三。如,在《三角形三邊的關系》一課中,我設計了如下當堂訓練題:
1.在能擺成三角形的一組后面畫“√”。
(1)3 cm 4 cm 6 cm( )
(2)1 cm 2 cm 3 cm ( )
(3)6 cm 3 cm 11 cm ( )
2.比一比:
3.淘氣用5厘米和2厘米長的兩根小棒擺圖形,如果他擺成的是一個三角形,他用的第三根小棒應該比( )厘米長,比( )厘米短。
4.擺一擺、填一填。
5.從下面5根小棒中任意取出3根,能擺出幾種不同的三角形。
讓學生帶著一種緊張高漲的激動情緒去學習,積極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使每個活動都為教學目標服務,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