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英
我校開發了校本課程——講故事。我擔任了一、二年級每周一節講故事的任務。學生可喜歡聽故事了,每次給他們講故事時,他們眼睛都亮了,高興得小臉紅彤彤的。講了一個又一個,我讓他們給我講故事聽時,學生個個不吱聲了。有的一邊直擺手一邊說,我不會,老師不要叫我。看見這種現象,我也在想:故事課就是老師講,學生聽。學生在這節課上到底培養了什么能力,學生有所得嗎?為了培養學生的能力,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猜一猜
我在講故事時,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就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訓練。
1.從題目入手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要接觸的事物和應掌握的對象產生興趣,就會以愉快的心情、飽滿的熱情、充沛的精力、積極的態度去接近它、研究它。上課了,我在出示題目《云朵面包》時,讓學生猜一猜為什么題目是云朵面包。通過猜一猜學生頭腦中形成了許多的畫面,并且對這些畫面極其期待,對要講的故事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內驅力,學生就能夠專注地聽故事了,正可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2.從故事的發展入手
比如,在講《云朵面包》時,講到貓兄弟吃了云朵面包后,會怎樣呢?我讓學生猜一猜會發生什么事。學生七嘴八舌地開始發表自己的想法了,這時,我故意賣關子:“你們想知道到底貓兄弟吃了云朵面包會怎樣嗎?”教室頓時炸了鍋,學生有的把雙手舉起來,有的站起來,有的索性站起來一邊跳一邊大聲喊:“想知道!”“你們認真聽,我來告訴大家。”學生立刻安靜下來。我一邊做動作一邊說出:貓兄弟飄起來了。聽了我的結果,學生個個臉上充滿憧憬,仿佛他們也要飄起來一樣。
3.從故事的結尾入手
《云朵面包》這個故事的最后說:貓兄弟飄出家,給沒有吃早餐的爸爸送完早餐飄回來的路上,他們累了,餓了,坐在屋頂又開始吃云朵面包了。故事結束,這時,我又讓學生猜一猜:貓兄弟吃了云朵面包后,假如我們就是貓兄弟,還會飄到哪里去?會看見什么呢?同桌說一說。教室霎時熱鬧起來。學生都說出了自己真實的想法,想象力得到了提高。
二、說一說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語言的。”因此,我們要把說話訓練貫穿在整個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千方百計采取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說話興趣,鼓勵學生敢說,指導學生會說,扎扎實實地打好學生說話的基本功。發展小學生聽說能力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學生未來生活、學習和工作的需要。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國家需要大量能說會寫的綜合人才。人才從哪里來?當然需要我們廣大教師去訓練、去培養。因此,作為一名老師,教書育人是我們的責任。我在一、二年級的講故事課上,不是把故事講完就了事了,而是刻意訓練學生的開頭表達能力。為此,我進行了嘗試,在給一年級學生講完故事后,讓學生把故事再講給我聽,學生有的尷尬地看著我,有的非常真誠地對我說:“老師,我們不會講。”我又把故事講一遍,要求他們認真聽。可是講完后,只有個別學生能夠在我的提醒下斷斷續續地把故事講完,大多數學生只是開個頭就講不下去了。出現這種情況我疑惑不解:故事好聽,可是為什么學生卻不會說呢?是故事太難,還是太長?于是,我改變了我的教學計劃,給一年級的學生講一些短小精悍的成語故事,不講寓意。在講第二遍時,我就把重點詞語板書在黑板上。再指名讓學生來講故事,這時就時不時地有學生提醒哪漏了,或說錯了。有的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或有創新,我及時表揚。學生聽了幾遍了,接著又讓同桌互相講這個故事,最后,再指名上臺講故事,誰講得好,誰就是這節課的故事大王。這樣一來,學生講故事的興致高了,我的疑惑也隨之解除了,講故事就是將講授者將自己聽到的事情進行重新組織、調整,然后用個性化的語言將看到的或聽到的講述出來,引起聽者共鳴的一種語言思維訓練方式。由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神奇性,少年兒童很容易受其感染,將其蘊含的知識與哲理潛移默化地接受,促進知識內化,形成能力。
三、演一演
為了更好激發學生講故事的興趣,在二年級的故事課上講《盲人摸象》時,一個學生在語言上有了創新,同時加上豐富的肢體語言,一舉拿下了“故事大王”的桂冠。這時我就突發奇想:學生在聽“故事大王”講時,不時發出陣陣笑聲,個個臉上充滿了期待。我為什么不能讓學生把這個故事演一演呢?說干就干,讓學生自由合作把這個故事分角色演一演。學生在小組內格外認真,時不時聽見學生提醒同伴:“哎,該你了。”“你咋不做動作呀?”看見這一幕,我心頭的高興無法形容,行,故事課這樣上也能培養學生的能力。
總之,故事課讓學生敢說、愿說、會說,學生的自信心增強了。天長日久,這對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高,定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素質教育貴在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講故事本身就是一種素質,一種創新。講故事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表述能力,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還能鍛煉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