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發泳等


[摘要] 目的 探討后路有限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治療腰椎退變性不穩的臨床效果。 方法 選取本院2010年10月~2014年2月診治的腰椎退變性不穩患者106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53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后路開放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后路有限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治療,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 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明顯少于對照組,切口長度明顯小于對照組,下床活動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疼痛、行走、坐立、自理能力、提物、睡眠、總評分)、VAS評分均顯著降低,疼痛程度均明顯減輕,且觀察組治療后的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疼痛、行走、坐立、自理能力、提物、睡眠、總評分)、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疼痛程度明顯輕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結論 后路有限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是治療腰椎退變性不穩的有效方法,具有創傷小、疼痛輕、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安全性高等優點。
[關鍵詞] 后路有限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腰椎退變性不穩;傳統后路開放手術
[中圖分類號] 681.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5)08(a)-0062-04
腰椎退變性不穩是臨床常見病癥,當機體腰椎運動節段的剛度降低時,會造成該節段活動范圍增加,超出正常,使活動性質與活動形式發生改變,可誘發一系列臨床病狀,也存在脊柱進行性畸變的風險,甚至可能發生神經損害[1-2],而影響患者的預后。手術治療是腰椎退變性不穩的有效治療方法[3-4]。為了探討后路有限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治療腰椎退變性不穩的臨床效果,本研究選取腰椎退變性不穩患者106例進行對比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10月~2014年2月診治的腰椎退變性不穩患者106例,經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確診,排除患有心肺疾病、肝腎疾病、血液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精神疾病、手術禁忌證的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53例。對照組:年齡為54~71歲,平均(63.2±5.1)歲,男性35例,女性18例;觀察組:年齡為55~72歲,平均(63.6±4.8)歲,男性34例,女性19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已取得患者及家屬同意,經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后路開放手術治療。給予患者全身麻醉后,取俯臥位,找到病變節段,在后正中行手術切口,依次切開患者的軟組織,在骨膜下剝離椎旁肌,顯露椎板與關節突,植入椎弓根螺釘后,依次咬除關節突、椎板、棘突,然后實施后路全椎板減壓術,顯露椎間盤,清理椎間隙,實施植骨,置入椎間融合器,安裝連接棒,連接負壓引流管,逐層縫合后結束手術。
觀察組患者采用后路有限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治療。給予患者全麻后,取俯臥位,于腰后正中或棘突旁入路,以病灶間隙為中心,按層次逐漸顯露術野,將上下椎板各切除0.5~0.8 cm,然后切除黃韌帶,并顯露硬脊膜囊,探查神經根,作神經根管潛行擴大術,松懈神經根,清理并刮出軟骨,修復骨粒,植入椎間隙,并填充椎間融合器,置入椎間隙,安裝連接棒,連接負壓引流管,逐層縫合后結束手術。
1.3 評定標準
功能障礙評定標準[5]: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表(ODI),其內容包括疼痛、行走、坐立、自理能力、提物、睡眠,采用5級評分法進行評定,每個項目得分滿分為5分,總分30分,分數越高,功能障礙越明顯。
疼痛程度的評定標準[6]: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定,白紙上劃一橫線,標記0~10刻度,0端為0分,表示無痛,10端為10分,表示無法忍受的劇烈疼痛,中間刻度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分值越高,疼痛越明顯。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7分為中度疼痛,8~10分為重度疼痛。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明顯少于對照組,切口長度明顯小于對照組,下床活動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的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疼痛、行走、坐立、自理能力、提物、睡眠、總評分)均顯著降低。觀察組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程度的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均明顯減輕,VAS評分均顯著降低,觀察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顯輕于對照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2.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術后1年融合率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年融合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4)。
3 討論
腰椎退行性病變是腰椎自然退化的病理生理過程,當退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可引起臨床癥狀,發展為腰椎退變性不穩,而腰椎是人體軀干活動的樞紐,所有的身體活動無一不在增加腰椎的負擔,隨著年齡的增長,過度活動和超負荷承載,使腰椎加快出現老化,并在外力的作用下,繼發病理性改變,以致椎間盤纖維環破裂,椎間盤內的髓核突出,引起腰腿痛和神經功能障礙。隨著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腰椎退變性疾病的患病率有增無減[7-8],直接影響患者的身體狀況。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和身體功能的減弱,老年人成為腰椎退變性疾病的高發人群[9-10]。
手術治療是腰椎退變性不穩的有效治療方法[11-12]。傳統后路開放手術治療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術中出血量較多,不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還增加了相關并發癥的發生風險[13-14]。后路有限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是一種新型的治療方案[15],具有諸多優點:術中對患者造成的手術創傷較小,脊柱相關骨軟組織結構破壞少,對脊柱原有穩定性影響較小,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引流量大幅度減少,可明顯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和術后恢復時間,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臨床病癥。術中作神經根管潛行擴大術,松解神經根,不會造成手術的異常負荷,還可大大降低術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風險,能夠滿足兩個節段椎弓根的固定和融合,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手術適應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切口長度明顯小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明顯少于對照組,下床活動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說明后路有限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可明顯減輕腰椎退變性不穩患者的手術創傷,顯著縮短其術后恢復時間;觀察組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疼痛、行走、坐立、自理能力、提物、睡眠、總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后路有限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可明顯改善腰椎退變性不穩患者的臨床病癥,顯著提高其術后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提高其生活質量;觀察組患者疼痛程度明顯好于對照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后路有限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可明顯減輕腰椎退變性不穩患者的術后疼痛;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后路有限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治療腰椎退變性不穩是安全、有效的,發癥較少,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后路有限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是治療腰椎退變性不穩的有效方法,具有創傷小、疼痛輕、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安全性高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但此次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樣本量較少,仍需要進一步擴大,觀察時間較短,需要進一步延長,后路有限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是否可以徹底治愈腰椎退變性不穩、是否適用于所有患者,仍需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羅科鋒,蔣國強,盧斌,等.Ⅰ型Modic改變的體積測量及其與腰椎退變性不穩關系的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31):31-33.
[2] 沈愛東,周楓,張云慶,等.經多裂肌與豎脊肌間隙單側腰椎椎弓根釘固定椎間融合術治療退變性腰椎不穩癥[J].中國醫療前沿,2013,8(15):50-51.
[3] 梁現會.153例腰椎間盤突出合并腰椎不穩手術治療臨床效果[J].中國醫學工程,2014,22(10):169-169.
[4] 李冰,謝育光,游為軍.腰椎管狹窄癥合并腰椎不穩的手術療效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25(8):1815-1816.
[5] 陳偉.選擇性后路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手術治療腰椎退變性側彎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學工程,2014,22(10):137-137.
[6] 閆國良,紀振鋼,高浩然,等.微創經椎間孔減壓腰椎融合內固定術與傳統后路開放手術治療腰椎退變性疾病的療效比較[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3,23(3):244-250.
[7] 白雪東,張超,阮狄克,等.長航艦艇官兵腰椎退變性疾病的發病情況[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4,32(2):131-132.
[8] 馬輝,晉大祥,梁德.腰椎Modic改變發病機制及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4,24(10):938-942.
[9] 楊軍,宋柏杉,何俊.椎間孔鏡手術治療老年腰椎間盤突出癥伴退變性腰椎不穩癥[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4(1):53-54.
[10] 張東,許燕.骨水泥強化椎弓根螺釘固定手術在老年退行性腰椎不穩治療中的應用研究[J].成都醫學院學報,2012,7(4):590-591.
[11] 阮傳江,范海濤,王乾坤.老年腰椎管狹窄癥合并腰椎不穩的臨床手術治療[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21):39-40.
[12] 劉偉,王磊磊,艾買提江·蘇來滿,等.兩種不同手術方法治療退變性腰椎不穩的療效對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8):5111-5113.
[13] 肖波,毛克亞,王巖,等.微創經椎間孔腰椎椎體間融合術與傳統后路腰椎椎體間融合術并發癥的比較分析[J].脊柱外科雜志,2013,11(1):23-27.
[14] 陳宣煌,許衛紅,胡建偉,等.小切口椎旁肌間隙入路和傳統開放式入路腰椎后路融合術的比較[J].脊柱外科雜志,2012,10(2):101-104.
[15] 王曉東,郝定均,賀寶榮,等.經后路選擇性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治療退行性腰椎側凸癥[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3,28(1):19-21.
(收稿日期:2015-03-25 本文編輯:許俊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