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小仔
或許錯過了花開滿枝丫,錯過了秋水隔嬋娟,錯過了光陰繞煙火,慶幸的是他的人生沒有錯過那一池泅渡了他人生滄海的蓮花。
五歲時,周敦頤的父親早亡,眼看家境日漸沒落,為父親守孝三年后,周敦頤隨母親去往衡陽投靠舅舅家。
因周敦頤從小仁孝聰穎,舅舅愛甥如子,很是賞識他。周敦頤愛讀書,舅舅便在家里建了座亭子,還在旁邊挖了一方池塘,種上滿池蓮花,讓周敦頤在亭亭荷葉間讀書識字。
周敦頤邂逅了蓮花的風光霽月,這契合眉上心間的際遇,讓他的心不再是一座孤塋。他將蓮花視為知己,訴說心扉。他時常與蓮盤膝對坐、酣暢而酌,他面前的蓮是儒雅的、正氣的、堅強的,而他的靈魂也是澄澈的。
世上草木繁花,可愛的很多。陶淵明偏愛菊花,唐人甚喜牡丹,周敦頤卻偏偏喜愛生于淤泥之中的蓮花。周敦頤與蓮花有著同樣的氣場,與蓮初見時的驚艷歡喜和蓮花所給予的清香,猶如綿綿細雨,點滴落于心間。周敦頤早在一季又一季的輪回中站成了一株蓮,立在月光水岸,以君子的姿態面對人生的浮沉悲歡。
周敦頤剛入仕途時,曾任江西南安軍司理參軍,當時就寫下“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贏得夢魂安”的聯語來表明自己的清廉之志。然而命運好像要考驗他一樣,他甫一上任,轉運使王逵就要他辦理一宗案子,并已判定該囚犯死罪。周敦頤看完案卷后,進行了調查,得知此囚犯罪不當死。然而,當他準備報告王逵時,縣衙的捕快卻阻止了他。原來王逵是個殘酷兇悍的官僚,他們勸周敦頤莫要強出頭,毀了自己的前程。
周敦頤看著院子里的一池秋蓮,縱然秋霜刺痛蓮的心事,蓮花卻依舊堅韌地站在風里,等待盛開。
看取蓮花凈,應知不染心。周敦頤心里的蓮花也次第開放,他堅定地向王逵表達了囚不該誅的意思。王逵臉色慍怒,堅持要治囚犯死罪。而周敦頤卻毫不畏懼,憤然拒絕。因為周敦頤的堅持,王逵終于認識到了錯誤,下令從寬處理那名囚犯。
當輕風拂過竹林時,竹子會發出沙沙聲響,但輕風過后,竹林便寂靜無聲。周敦頤就是這樣不動聲色,只在事情到來時才顯露出本性,表明心跡。他不愿做唯唯諾諾的官僚,他心里始終有朵蓮花,固守著出淤泥而不染的素貞。
周敦頤以本色行事,從不隨俗,正如蓮的品性。周敦頤不管做什么官,都留下了非常好的名聲。他從來不追求本分以外的物質享受,也不為個人名利汲汲跑動,時常接濟窮困的人,正所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周敦頤除了立身立言,作為一個文化布道者,還不遺余力地建書院。他廣結鴻儒,創立了景濂書院,始終以蓮的品性來要求自己。此后幾年間,他每到一處任職就會建立書院,教授學生。后人也將他講學的書院命名為清溪書院。
暮年的周敦頤曾邀請同僚同游羅田巖,當那些如君子般的蓮穿過無數綺麗的風景來到他眼前時,萬世輪回,千影聚合,周敦頤將熱淚藏匿,以世味為菩提,用一支瘦筆,寫下他的清喜,寫出了讓世人驚艷的《愛蓮說》。
沿著寥寥百余字往里走,一片壯觀鋪陳在眼前。或許,人生就該如這美妙婉轉的蓮一樣,總在恰當的位置留白,讓穿行于紅塵陌上的靈魂得以休憩,不至于像一縷微云悄然滑過天際,然后悄無聲息。
北宋政權日漸黑暗,浸染官場已久的周敦頤了然了,既然不能做政壇的蛟龍,何不攜蓮而去,向生命本真的更深處漫溯?所以,周敦頤在怒放后與仕途徹底割裂。他選擇了一條發源于蓮花山麓蓮花洞里的溪流,筑起愛蓮堂,鑿池種蓮。他放下來生的虛妄,今生的執迷,于微雨紅塵處觀一朵蓮的超然。朵朵蓮花淡淡地開在自己的園中,不嫌孤獨寂寞,不嫌荒涼秋色的頹然,如水秋涼中,開給自己看。靜聽往事,將人生寄情山水,周敦頤真正完成了精神與肉體的歸隱。
一個人,走了千年,一朵花,開了千載。周敦頤雖湮沒在這壯闊的山河中,可他的思想激勵著無數后人。讓染香的心,在經年中,開成朵朵潔白的蓮,在無垠的月色下盛開一季又一季的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