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玥
(綏化學院,黑龍江 綏化152001)
中俄兩國互為最大鄰國,面對高等教育資源在全球范圍流動的趨勢和機遇,黑龍江省高校與俄羅斯高校在人才培養、語言教學、資源配置、科研合作、人文交流領域展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其對俄合作規模和數量在全國處于首位,為雙方共同提高辦學和人才培養質量積累了很多成功經驗。作為人文交流框架下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成敗對兩國建設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及兩國人民的共同未來將意義深遠。
黑龍江省高校通過從俄方引進教材、教師、教學資源等方式與俄合作開展辦學,聯合培養不同層次的學生。目前合作辦學項目84個,涉及專業39個。2013年接收俄羅斯留學生3133人次,2014年接受俄羅斯留學生3400多人次,均居全國第一位。下面以黑龍江省對俄合作辦學比較有代表性的幾所高校為例:
黑龍江大學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培養實行雙校園分階段培養的方式,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愿望和實際條件選擇“2+2+1”,“3+1+1”,或“4+1”模式(第一個數字表示在中方學習年限,第二個數字表示在俄方學習年限,最后一個數字表示在俄方進行研究生階段學習)。2006年黑龍江大學與俄羅斯遠東國立大學成立“中俄聯合研究生學院”,開展了更高層次、更寬領域的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雙方采取2+1的聯合培養模式,由雙方共同制訂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兩校導師共同授課并指導,按照兩校規定進行研究生學位論文答辯與學位授予。2011年成立了中俄學院,聯合培養從本科至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各層次的專門對俄人才。目前黑龍江大學擁有全國高校俄語人才培養規模最大的俄語學院、俄羅斯研究院、中俄學院、教育部俄語語言文學文化研究中心、中俄人文合作和上海合作組織教育合作俄語翻譯中心、中俄信息科技合作網站等機構。
黑河學院與俄羅斯開展教育合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自1989年恢復開展對俄教育文化交流與合作,目前已與布拉戈維申斯克國立師范大學、阿穆爾國立大學、遠東國立農業大學等十幾所高校聯合培養本科生。黑河學院的中俄聯合辦學與教育交流也已成為黑河學院辦學的突出特色,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中俄教育合作執行計劃中的“中俄聯合培養本科生項目”單位。它在辦學過程中探索出了“2+2”“3+1”“1+1+3”和“留學不出國”幾種人才培養模式,其中繪畫、俄語和音樂學專業為省級重點專業。
2014年,黑龍江省已成為我國接收俄羅斯留學生人數最多的省份,但距兩國商定的到2020年使雙方留學人員總數達到10萬人的目標還仍努力(2014年,俄羅斯在華留學生人數約為1.7萬人,赴俄羅斯留學人員約為2.5萬人)。
黑龍江省高校在對俄引智,重點學科和新興學科建設、教材編寫、科研項目和基地建設、實驗室建設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2010年哈爾濱工業大學與鮑曼莫斯科國立技術大學聯合發起成立了“中俄工科大學聯盟”,聯盟36所高校成員共同完成科技合作項目100余項,雙方互訪、科技交流數千人次,為我國的國防和國民經濟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黑龍江大學與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鮑列斯科夫催化研究院聯合建設催化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與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共建中俄聯合光纖技術實驗室。黑河學院與布拉戈維申斯克國立師范大學聯合創辦了《遠東高教學刊》。此外,哈爾濱工業大學與圣彼得堡國立大學的生態與水處理研究中心、等離子體物理科學研究中心,阿斯圖ASRTU聯合實驗室也在籌建之中。圣彼得堡國立大學與黑龍江省的醫科類大學進行合作研究正在商議中。
1.中方與俄羅斯高校合作共建海外孔子學院。當前,中國與俄羅斯共建孔子學院18家,孔子課堂4個,黑龍江大學與俄羅斯遠東國立大學、黑河學院與布拉戈維申斯克國立師范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與阿穆爾國立人文師范大學分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布拉戈維申斯克和共青城共建孔子學院。這三家孔子學院充分利用地域、漢語教學、科研優勢,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教學和文化活動,為俄羅斯遠東地區民眾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搭建了新平臺。
2.俄羅斯聯邦與黑龍江省高校合作共建俄語語言培訓中心或考試中心。《俄羅斯世界》基金會設立的俄羅斯中心為中俄高校建立俄語語言合作做了很多溝通工作;黑龍江大學的俄羅斯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是俄羅斯聯邦政府在中國所設的3個俄語中心之一,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百所重點研究基地之一;黑河學院與布拉戈維申斯克國立師范大學合作的俄語中心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準合作建立的。
3.黑龍江省高校獨自建立俄羅斯研究中心或俄語研究中心。目前在黑龍江省的34所本科高校內,有25所開設了俄語類相關專業,例如哈爾濱師范大學的俄語教育研究中心是黑龍江省首批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國家衛計委俄語培訓中心則設在了哈爾濱醫科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也在2009年成立了俄語語言與文化研究中心,成為該學科外國語言文學博士點的主干科研機構和學術成果產出地。
1.校際友好交流。俄羅斯高校與黑龍江省高校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充分發揮自己的辦學和研究特色,積極建立校際友好合作關系,簽訂友好學校。雙方在校際項目合作,引進專家學者,教師進修,學生交換學習,學術交流,專業建設,重點科研方面的合作迅速發展起來。
2.共同舉辦國際會議,并在不同領域建立大學聯盟。2011年由哈爾濱工業大學和莫斯科鮑曼國立技術大學牽頭成立的“中俄工科大學聯盟”(簡稱“阿斯圖”)是我國“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框架下一個有效的高等教育領域交流平臺,在推動兩國高等工程教育發展,提升國家創新能力以及推進中俄人才交流與科研合作上已進行了百余個項目合作。在其他領域,也紛紛成立大學聯盟。這些不同領域的大學聯盟在增進了解,整合資源,凝聚力量上將在聯盟框架內有所作為。
3.開展形式多樣的青少年交流活動。黑龍江省高校與俄羅斯高校還多舉措積極開辟學生交流渠道,真正讓學生參與受益。如學生短期互派交流,夏令營和冬令營,學生團體互訪、文藝演出、展覽、大學生文化節、體育比賽等等。
第一,高校應順應形勢,首先要考慮所處的外部環境——國際環境、國家環境以及區域環境三個不同的層次,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符合自身利益的國際發展道路。黑龍江省高校還應充分分析自身的學校類型、辦學目標等辦學和發展因素,充分利用地緣優勢,結合自身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的能力,確定自己的國際發展道路——基于戰略性全面發展、戰略考慮的特色發展、局部領域發展、對外交流的普通業務發展,或是際化觀念的認識發展。
第二,高校應積極學習。一是從理論層面學習,加深對高校國際化相關問題的理解。二是在實踐基礎上進行學習。可以是從國內其他高校國際合作的經驗和路徑,也可以從國際其他國家高校的國際合作做法和戰略出發,結合自身學校特點和實際情況,指導和反估本校的對俄合作路徑。
第三,在中央和教育主管部門逐漸放權給大學自主辦學、開放辦學的過程中,高校在自我發展的國際化道路上應緊密結合國家此類指導意見,在開展各項對俄教育項目上既要靈活主動,自強創新,務實可靠,又不要偏離方向,走有中國特色的高校國際化發展道路,與國家利益始終保持一致。當前國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廳多次召開會議賦予高校更大的自主辦學權利,高校在開展對外交流工作時也應更加積極主動和靈活多變,走出去的驅動力和行動力,以及頭腦的認識層面還應大幅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