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漢瑋
一、對美術“分科分層”教學模式下評價標準的實踐與構想
1. 在美術分科條件下評價標準的學科體現與學科間相互融匯。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教一個人某門學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結果記下來,而是要叫他參與把知識建立起來的過程?!?在對美術進行分科教學時,除了注重學生在單個學科中的評價外,還要注重學生的美術綜合能力的評價,應該明確學生不僅具備各科的美術知識與能力,更應該掌握美術學科間的共性。要通過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審美情趣、態度習慣、興趣愛好、構思創意、探索能力等全面的綜合評價來提高學生在美術方面的觀察力及想象力,挖掘他們的創造力。使我們能在學生的學習成果中,看到他們美術學習中的審美與創意,通過學習得到真正提高。
在分科教學后,素描、色彩、速寫學科的教學中有著不同的教學目標與重點,如素描會強調對物體的塑與畫面空間的處理,色彩則注重學生對繪畫對象的色彩感受與表現,速寫的重點在于對對象的快速記錄和表達。教學目標不同,它們的評價標準也會有所各異,但對于一些學科間的共同的問題如“構圖”和“畫面空間表現”、“整體性”等方面我們可以通過對三科教學內容和標準進行整合,從而使教學更為有效,令學生可以對學科間的共同規律更加了解。
2. 分層模式下評價中“因材施教”的體現。
教師對學生的水平有較全面地了解,并據此制定出不同層次的評價標準。到每層甚至個人,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我們將學生按其學習情況、根據學習要求分為不同的層次,因為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同,設定的教學評價標準也不同。比如高一下學期速寫的教學內容為人物動態,我們根據學生的水平高低分成A、B、C層三層,A層的同學綜合能力較為突出速寫的觸覺比較敏銳,在讓他們刻畫好人物動態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在評價中更加強調表現對象動態的生動性,使這部分同學的動態表現能力可以進一步的提升,對于B層的同學則引導學生將觀察與表現結合在一起,合理地將對象的形體動態表現準確,對于這層學生的評價標準,形準應作為重要的要求,而對于寫實基礎較為薄弱的C層同學他們對形的觸覺普遍薄弱,但從他們的畫面我們也可以看見這些同學也存在不同的優點,至少很多同學的畫面會讓人覺得有一定的趣味,如果僅以形準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來否定了他們的學習,顯然會打擊了他們對畫畫的興趣。因此對于這層同學評價的標準可以放寬,在評價中引導他們,大膽地去觀察和表現,在評價中不以形準作為唯一標準。當他們可以放開去表現了,再引導他們多注意觀察形體比例,這樣教學的最終目標也就不難達成了。
二、美術特色教學評價中素質教育和人才培養結合的體現
在美術特色教學中,我們應該通過評價的引導,令教學由單純的給學生傳授技能轉變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達到不僅讓學生打下扎實的繪畫基本功,而且提高審美能力,讓學生通過學習正確認識藝術的本質,開發學生創造性思維,使學生通過教育活動將藝術知識與藝術想象達到融會貫通。因此美術特色教育的評價應該圍繞學生的技能、思維、審美能力的全面提升來進行。
1. 通過在評價體現技能的掌握。
技能教育是對學生繪畫能力的培養。素描、色彩、速寫是藝術類高校的高考科目,也是美術學習的基礎,是整個美術教育的中心環節。為了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與技能理解并靈活運用,在美術特色教育的評價當中,技能的體現是不可少的,但美術本身是一個相對感性的學科,沒有絕對的標準,這也給技能的評價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老師在評價中必須根據學科知識和依靠本身的經驗對學生學習的知識點進行梳理,找出學習中必須掌握的知識點,如素描的形體透視、色彩的調性、速寫的人體比例等等,有明確的理論依據的知識作為標準,通過多種評價手段來確定學生是否掌握,
2. 通過評價激發創造性思維。
教育要重視學生美術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美術特色教學除了技能的培養以外,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開發也十分重要。但要令學生未來在高?;蛏鐣懈吒偁幜?,學生對事物有獨特的感受和創作性的思維在美術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在美術教學的評價中應當凸顯學生這方面能力的發展。
在評價中,學生的作品中的創造性應該得到教師和其他同學的認可和自我的肯定,學生創造出的作品不應該是千幅一律的風格,而應該是學生的激情表達和個性的發揮。在課堂創造讓學生有可以自由發揮的空間,首先要消除學生的顧慮,不能以教師的主觀為評價依據,尊重學生的情感發揮,鼓勵藝術個性的表達,嘉獎與眾不同的的創造思維方式,并加以適當的引導,促使學生發現自我、掌握自我、創造自我,為以后的專業學習打下良好的習慣,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三、評價方式的多樣性
在美術特色教育中,美術教師只根據個人的審美傾向對學生的繪畫作品打上“優”“良”“中”“差”或分數作評價的方式會顯得過于單一,學生沒有參與評價,不能培養學生欣賞美的能力。在美術課堂中應建立多種形式的評價制度。通過采用多種形式發展和促進評價,采用多種的評價策略,使學生欣賞美、表述美、創造美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1. 師生互動的評價方式。
通過學生間或小組為單位的自評和互評營造一種自我循環式的評價氛圍,養成互相合作的習慣。教師在這種評價關系中,就要放松對學習成果的評價,重視學生的充分參與,這種形式會更有利于學生發自需要的學習交流和學習主動性的培養。
2. 情感教育的評價方式。
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作品進行評價的目的,既非鑒定亦非選拔,而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當學生在學習中缺乏自信時,會在課堂上出現不敢畫或者在畫畫的過程中判斷不出自己畫面的好與壞,只看到畫面的不足看不到自身的優點等表現。因此,在教學評價中應盡可能地給予學生肯定性和鼓勵性的評價,讓學生看到自己在學習中取得的進步和成績,體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激發永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這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的手段之一。
3. 重視過程的評價方式。
采取對某一時間段為單位進行評價的方法,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跟蹤,讓學生把課堂上的完成和未完成的作品,甚至失敗的作品等一些能體現學習過程的資料收集起來進行跟蹤評價。教師可以通過作品集了解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情感的反映更為客觀。學生也能從學習過程中看到自己的進步,激發自身的自信和不斷追求進步的決心。
【本文為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能效專項課題《美術特色高中的美術教學“分科分層”研究》(課題編號:11D044)的研究成果之一】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