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借鑒國內外學者對公司資產重組績效理論研究,以及實證案例研究的基礎上,對中國上市公司資產重組行為采用會計研究方法進行研究,通過對中國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績效的實證分析,發現資產重組對上市公司的績效并沒有明顯的提升作用,恰恰相反的是,它們的績效呈逐年下滑的趨勢。本文在對它們進行深層次的分類實證分析,發現各類資產重組對上市公司的績效影響和對整體的研究結果幾乎一致。但值得說明的是,根據實證結果和統計資料的結合分析,本文得出發生資產置換的上市公司存在著明顯的利用關聯方重組進行財務報表粉飾的行為。
關鍵詞:管理會計;資產重組;會計績效
一、引言
近年來,以迅速的發展速度,中國上市公司的資產重組項目頻率不斷加大,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證券市場上,受到資本市場的不斷關注。從上世紀中起,國外學者對資產重組的研究不斷增加,并已初步形成較為成熟的實證或定性研究方法,以及較為普遍認可的結論,因為中國證券市場目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與西方國家相比較,中國上市公司的資產重組項目在股權結構、運作機制、法律環境等層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故國外學者的研究結論并不完全適用于中國初級階段的實踐情況。考慮這些原因,我們有必要根據中國的國情、經濟環境和制度背景對中國上市公司的資產重組進行研究,得出能解釋這幾年中國上市公司資產重組項目發展如此迅速的現象。因為國內許多學者對中國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績效問題已經有了研究,但他們得出的結論卻不一致,所以本文在總結資產重組的研究現狀,參考一些理論文獻的基礎上,利用資產重組對上市公司績效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力爭在這方面得出有價值的初步研究成果和實踐的指導啟示,以期能恰當地解釋這一現象。這就是本論文的研究意義之所在。
二、文獻綜述
馮根福與吳林江(2011)采用綜合評價方法檢驗1994-1998年上市公司重組績效,采用財務指標衡量重組前后的業績變化,其認為為: 上市公司的重組整合并未取得成功,但從整體上公司的重組績效有一個先升后降的變化過程。張俊瑞等(2012)采用統計方法對在1998年發生兼并收購的上市公司進行分析,得出異同的并購行為產生了異同的并購績效結果。李善民(2013)將上市公司資產重組分為控制權轉移類、擴張類、收縮類以及戰略轉移類,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2010年發生資產重組的上市公司進行實證分析,將發生資產重組的前后4年的績效按照獲得的評估體系進行評分,利用Wilcoxon秩和檢驗對它們的變化進行考察,結果發現,除了發生收縮類重組的公司績效在重組兩年后發生了顯著改善之外,其他三類資產重組并沒有使得上市公司的績效發生顯著變化。廖理、朱正芹(2014)采用基于財務數據的會計研究方法對2011年發生重大資產重組的71家上市公司進行實證,分析其重組前后的業績變化,其結論為:重大資產重組后企業盈利能力指標獲得了顯著改善,現金流管理、財務穩健性和經營能力指標的提高不顯著,公司重組后第二年的業績改善要高于重組后的兩年平均業績改善,表明中國上市公司的重組是實質性重組而非報表性重組。李善民等(2014)選取1997-2011年期間重組的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3年內樣本選取公司重組前后各5年的績效分別進行評估,并對年度間績效變化進行Wilcoxon檢驗,其研究結論為:收縮類上市公司績效在重組兩年后能獲得顯著改善;異同年度樣本控制權轉移類上市公司績效的研究結果不一樣,但總體來看出現了下滑特征;擴張類上市公司績效獲得改善。
本文根據國內外對企業資產重組績效研究得出的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基礎上,采用會計研究方法對中國上市公司資產重組行為進行研究,檢驗資產重組對上市公司的績效有何影響。具體的研究方法為,以中國深滬兩市2012年發生重大資產重組的上市公司為樣本,對反映公司盈利能力、資產質量以及整體績效的財務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并選用統計分析中的非參數檢驗對樣本選取公司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的樣本數據處理結果進行各年之間的比較,分析2012年發生的資產重組對樣本選取公司績效的影響。同時,為更清楚地說明這一問題,具體將資產重組分成對外并購擴張、資產剝離、股權轉讓和資產置換四大類,采用同樣的方法分別進行實證研究,分析它們在發生資產重組后的績效變化是否有所異同。
三、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績效的實證模型構建
1.實證方法的選取
利用事件研究法來檢驗中國企業的績效存在較多的局限,但其適用性仍要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約和影響,盡管超常收益法在企業重組業績檢驗中獲得了一定的應用。即使中國股票市場顯示一定的有效性,目前中國非流通股股東并不能直接從股價漲跌中受損或獲利,絕大多數上市公司存在著相當大的一部分非流通股,而上市公司股價的波動就難以測量非流通股股東的收益變動,即難以準確衡量上市公司業績的變化。鑒于以上原因,本文采用采用事件前后企業的財務數據指標,進行實證比較分析資產重組對樣本選取公司績效的影響。
2.財務指標的選取
上市公司的外部投資或公司治理結構的重大調整即進行資產重組,它的績效反映公司經營的變化狀況,重組前后的業績變動即為資產重組對公司績效產生的影響。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可以濃縮反映公司全部的重要基本信息,通常作為評價公司業績的重要參考工具。鑒于中國目前股市的特點和重組行為特征異同,本文認為從上市公司資產重組前后的償債能力、盈利能力、主營業務和資產管理能力明顯狀況四個方面來測評考察。
3.模型的構建
對上市公司的資產重組績效研究來說,應用主成分分析構建模型就是將上市公司的重組前后若干年的財務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獲得一個綜合的F值數據,再對異同年份數據F值進行同一家上市公司的比較分析,反映資產重組前后上市公司的財務業績變化情況。這個數據不但包含了重組的時間變化因素,也包含了所有樣本企業的信息。第一步,收集原始數據:依據指標體系中的具體指標體系,將待分析連續4年數據的樣本企業作為原始數據進行統計處理。第二步,因為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量綱異同,將原始數據標準化,異同量綱的數量級會獲得異同的相關矩陣或協方差矩陣。為保障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客觀性,要進行原始數據標準化處理。第三步,求出相關系數矩陣,且是標準化后的數據處理得到。第四步,測算矩陣的特征值,由相關系數構成。第五步,分別測算各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第六步,根據方程的需要,確定因子的個數。
四、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績效的實證分析
1.樣本的選取及數據來源
為了對資產重組上市公司績效進行有效的考察,本文選取2012年發生資產重組的滬深A股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這樣就可以比較資產重組當年和前1年以及后2年的績效變化。選擇樣本公司是根據《中國證券報》2012年、2013年和2014年的各年《上市公司重組事項總覽》整理獲得的,同時也利用巨潮資訊網上的上市公司年報,對上市公司年報資料的運用主要是確認重組是否在當年完成。最后選取的滿足以上條件的樣本數為110個。本文收集的財務數據主要來自于wind資訊數據庫,部分數據來源于巨潮資訊網。同時,通過對一些上市公司年報數據的對照,檢驗得出沒有差異,因此可以認為樣本數據是真實可靠的。樣本數據的處理主要使用了統計軟件SPSS12.0 for Windows,另外在實證的過程中也輔助使用了Excel等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2.上市公司資產重組整體績效的實證分析
首先,本文通過對所選取的全部樣本不加以分類地進行主成分分析。先對樣本選取公司在資產重組前后各年的十個指標按重組前一年、重組當年、重組后一年和重組后兩年分別進行因子分析,根據統計軟件的數據處理提取相應的因子,然后再根據因子得分和方差貢獻率,得出各年的綜合得分函數:
重組前一年:
重組當年:
重組后一年:
重組后兩年:
再根據這四個綜合得分函數測算出各樣本選取公司在資產重組前后相應年份的績效綜合得分。最后對全部樣本選取公司在這四年的績效綜合得分值進行Wilcoxon檢驗。從檢驗結果可以看出,重組當年樣本選取公司的績效比起重組前一年有所改善,但變化不明顯,從這里可以看出本文所研究的樣本選取公司有報表性重組的嫌疑。而其他年份之間樣本選取公司的績效變化都成下滑趨勢,特別是重組后一年和重組后兩年與重組當年的比較來看,樣本選取公司的績效有明顯的下滑。而且重組后樣本選取公司的績效呈逐年下滑的趨勢。接著,本文分別從盈利能力和資產質量這兩方面對全部樣本選取公司進行實證分析。
(1)全部樣本選取公司盈利能力的實證分析
先對反映樣本選取公司盈利能力的三個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此時為了研究的方便,在數據處理時,只提取了一個因子。然后同樣按前面的方法對全部樣本選取公司在盈利能力方面四年的因子得分進行Wilcoxon檢驗。從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在重組當年,樣本選取公司的盈利能力與重組前一年相比有所提高但效果不明顯,其他年份之間的盈利能力變化則呈下降的趨勢,其中特別是重組后一年和重組后兩年與重組當年相比,樣本選取公司的盈利能力明顯下降。而且,在公司發生資產重組后其盈利能力呈下降的趨勢。
(2)全部樣本選取公司資產質量的實證分析
先對樣本選取公司在資產重組前后各年的償債能力、資產管理能力和主營業務鮮明度等反映資產質量的七個指標按重組前一年、重組當年、重組后一年和重組后兩年分別進行因子分析,根據統計軟件的數據處理提取相應的因子,然后再根據因子得分和方差貢獻率,得出各年的綜合得分函數:
重組前一年:
重組當年:
重組后一年:
重組后兩年:
再根據這四個綜合得分函數測算出各樣本選取公司在資產重組前后相應年份的績效綜合得分。最后對全部樣本選取公司反映資產質量的財務指標在這四年中的綜合得分值進行Wilcoxon檢驗。從檢驗結果可以看出,樣本選取公司除了重組當年與重組前一年、重組后兩年與重組后一年相比在資產質量上沒有提高外,在其他年份之間卻有所改善,但變化并不明顯。
五、結論
綜上所述,以上實證分析的結果顯示,使用主成分分析法的要求,基本上各類資產重組數據滿足次分析需求,但構建的指標體系而非很準確地解釋變量間的方差異同性。由于樣本數量有限。由于限制條件的原因,在中國證券市場目前的現狀中,連續幾年的時間間隔中僅實施一次資產重組的公司較為少見,用這些樣本公司來實證測算分析公司資產重組的狀況,難免具有一定的估計偏差。
參考文獻:
[1]陳信元等.機會主義資產重組與剛性管制[J].經濟研究,2013(5).
[2]遲海燕,馬曄華.各種資產重組方式的比較分析[J].上海金融,2010(1).
[3]高見.中國證券市場資產重組效應分析[J].經濟科學,2010(1).
[4]李善民.中國上市公司資產重組長期績效研究[J].管理世界,2014(9).